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琼海经验对城镇化建设的启示一说城镇化,肯定是相对于农村、农业延伸出来的一个概念。最初的社会就是农业社会,怎么出现了城市,出现了城镇化?其实就是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不需要那么多人从事农业生产,有了剩余劳动力,因而就有了非农产业发展的可能。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剩余劳动力转向了非农产业。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过程来看,没有不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2.
尹中卿 《小康》2013,(1):35
城镇化涉及到居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涉及到"人、地、钱"等资源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理配置,因此要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提高城镇化质量,需要从单纯城市化转向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使城乡居民公平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3.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这里的"人"既是城镇化的主体,也是城镇化建设的价值标准和最终目标。人的城镇化实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根本变化,它与物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有着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在我国现阶段,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而立足长远的战略选择,可以推进发展转型升级和促进"新四化"间的深度融合发展等而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树华 《群众》2014,(5):53-53
<正>城镇化离不开城镇建设,可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并不是根据本地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基础来推进城镇化,而是片面追求城镇建设的规模和速度,盲目建新区、造房子。这种"有城无市"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往往容易引发农民难以转变为市民的"半城镇化",沦为靠水泥砖块堆砌的"伪城镇化",并最终催生了"鬼城"在各地频频出现。城镇化要建设的远不止城镇本身,其更为核心和关键的内容是人的城镇化。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我国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农民工”已经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优势,使其在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和社会过程:对于推动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促进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城镇化是一种世界性现象,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人口从传统的乡村向现代化城市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力  相似文献   

7.
王珏 《当代建设》2003,(5):13-14
城镇化是指生产要素聚集,进而带动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的过程,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合肥市城镇化的总体特征及存在问题 (一)总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1、人口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常住人口已达50万人以上,比1978年翻二番多。2001年非农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者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比1978年提高了26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向春玲 《人民论坛》2010,(7):182-183
新的历史时期,城镇化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坚持以人为本,妥善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被拆迁群众的民生问题,让发展的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是实现和谐拆迁、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许经勇 《湖湘论坛》2011,24(3):79-84
我国城镇化演变到今天,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提到日益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农民工指的是农民的身份没有改变,而又进城打工的工人。农民工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产物。要把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取决于改革的力度,又取决于发展的程度,而且,改革力度又不能超越于发展程度。可见我国城镇化道路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之漫长,任务之艰巨。  相似文献   

10.
运用协调耦合度模型,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角度探讨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化过程中二者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以及区域差异,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实际发展水平仍然偏低;(2)东中西部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3)东中西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区域差异明显,东部人口城镇化领先,中部土地城镇化较快,西部土地城镇化超前,不利于全国综合协调耦合度的提高。基于此,应优先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与财税制度改革,继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配套GDP考核机制及产业政策改革,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积极突破制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实现二者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  相似文献   

12.
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坚持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的基础是非农产业的发展。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别很大,在此基础上的城镇规模和城镇功能也很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地区,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镇的规模也会不断发  相似文献   

13.
杨锐 《人民论坛》2014,(6):99-101
城镇化是一个增长社会各方利益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我国当前的城镇化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利益冲突现象也比较突出。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着重协调好稳定与发展的结构性关系、身份与权力的对应性关系;坚持权利本位、以农为本、市场机制是我国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之一,是“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要思想和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需要,也是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的根本之举。经济发展的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而不是取决于经济发展速度。如果说当前我国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民工现象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普遍现象 ,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了农民工这种扭曲的方式。农民工现象产生于我国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 ,而且这种现象还通过种种途径不断地自我强化 ,为我国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城市化进程设置了障碍。要通过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加大农村的人力资本积累的方式来解决农民工身份与职业的冲突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超越,是“人的城镇化”对“物的城镇化”的超越,而“人的城镇化”的实现归根结底依赖于城镇治理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的城镇公共治理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因此,按照善治及其原则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构建中国特色的城镇公共治理体系,也就成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7.
<正>黄锟在2014年8月20日《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指出,新型城镇化能否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套新的标准和要求来约束。一是水平适当。健康城镇化是适度城镇化,要求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宜,适度同步、协调发展。判断城镇化率是否适当,需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既要看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又要进行国际比较,考察同类国家或不同国家同样发展阶段的城市化情况。二是速度适中。健康城镇化是速度适中的城镇化,强调速度与质量相协调,即城镇化速度要与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反映城镇发展质量的指标相协调。城镇化是否健康不能单纯从城镇化速度来判断。  相似文献   

18.
《松州》2014,(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更是推动赤峰市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否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取决于一系列公共政策的集合,更取决于改革难题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谈及城镇化时强调,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讲话中有一句话非常关键:"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城镇化被冠以"新起点"、"新引擎"等诸多名头,已经成为中国目前发展的最大机遇.那些与它相关的种种数字都显现出了巨大的利好:据预测,城镇化每提高1%,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未来的消费需求会从2011年的16万亿元,提升到2016年的30万亿元.在经济下行和调结构、稳增长的压力面前,城镇化无疑是一剂良方.但这个方子能否做到调中理气、固本培元,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人的城镇化"能否实现.  相似文献   

20.
况飞 《当代建设》2003,(5):19-19,96
城市是以市场和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非农产业的发展和集聚,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地区集中是城镇化的基本特征。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城市化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同,城市化开始进入一个加速时期,人们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认识进入一个更深、更高的层次。 一、城市化发展概况 五十年代建国初期,我们党提出将经济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城市来。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经济突飞猛进的形势下,从1986年开始,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