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制度体系的构建和运行中,非正式制度具有明显的制度性作用。非正式制度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意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的互动关系。政治意识形态的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先导,支撑着制度创新的良性发展,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必须注重对传统社会意识的改造,正确处理政治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意识之间的关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最新提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其内涵体现在制度化的政党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中西政党制度的差异性、新时代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定位分别构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中国版本的实现样态,体现了实质民主与形式民主的统一,反映出全新的政治文化,为后发国家提供了新的制度选择,向世界彰示了中国方案的独特文明价值。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和谐"、"建设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等科学论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认同具有内在逻辑,两者在价值层面表现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在制度层面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具体要求和目标取向。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效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是一个有机整体。决定这一性质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内在根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品质,是超越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理论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伟大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机整体的理论基础问题也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各具体理论形态之间的关系,前一具体理论形态不仅是紧随其后形成的理论形态的基础,而且是其后形成的所有具体理论形态的基础。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开放4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结构性特征,是这一有机整体性质的内在规定与表现。  相似文献   

6.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围绕人的解放而展开。人的需要是推动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原点。认清矛盾的客观性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矛盾的特殊性,并通过最大限度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化解矛盾、推动个体和社会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动力论及其中国化演进彰显了其严密的内在逻辑,也显示了其文化转向的当下趋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刻,厘清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的思想内涵、发展脉络、内在逻辑,对于把握时代发展动力的文化转向这一关键矛盾、推进马克思主义动力论理论创新和"中国梦"实现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具有一种逻辑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在存在的层面表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在逻辑起点、逻辑结构和终极价值三个方面的统一;它们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前提、以中国的社会实践为基础,都是在深刻把握真理和实践二者辩证统一关系的过程中,为人类解放和自由服务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的层面表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形态彼此之间的前后继承性和一脉相承性,都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内在领悟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理论,伴随着中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逐渐进入中国学术界的研究视野。中国市民社会正在形成之中,但是还很不成熟,其典型特征和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展露。处理好市民社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对能否顺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主体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衔接,一脉相承。其中相承之脉是它们一贯倡导的人民利益标准和人民主体地位原则。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奉行的价值目标。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员孜孜不倦的政治追求。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10.
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震撼,李大钊依据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担负起了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重任,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李大钊强调,社会主义在精神上与民主、自由相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必经阶段;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极大地、公平地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利益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实业;中国的社会主义不仅具有科学社会主义普遍性,而且要体现中国的实际。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今日中国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的俄国社会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原初的理论起点,但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严重忽视了俄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特殊性。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的具体条件结合起来,完成了对俄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构建。列宁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早期进程的同时也留下了严重教训。  相似文献   

12.
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宗旨。作为这一理论中国化的滥觞,毛泽东不仅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开创了中国人民走向解放的政治前提,而且发起了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运动。这些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及其实践探索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实践已经证明 ,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判断标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中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人民共同富裕、公民民主权利至上的社会。共同富裕和公民权利本位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规定和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是实现了社会所有制与个人所有制结合、个人利益驱动机制与社会公共利益实现机制结合、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所有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现代化中国方案基本形成。现代化中国方案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方案,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支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彰显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哲学,批判地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和模式,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和普遍价值。理解和研究现代化中国方案,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比较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现代化中国方案的理论基础、形成动因、内容构成、世界意义四个维度着手,回答清楚关于现代化中国方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基本问题,进而总结中国经验、构建中国理论、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孕育、创立和发展,始终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展开,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推动下实现的。这一历史进程,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宏大视野和创新活力。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形成了关于现代化目标、价值、理念、方式和路径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方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吸收和借鉴了人类现代化经验和文明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的过程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又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问题上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觉运用,对社会主义价值主张的坚定坚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超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懈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包含以下几个层面:政治逻辑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规定;现实逻辑体现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起点;哲学逻辑体现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逻辑体现为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时代逻辑体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境遇。这些逻辑意味着,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逐步引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基于人口规模巨大这个特殊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对优势,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和版图将发生革命性转向;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超越,扎根于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将逐步主导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是历史的必然、世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价值引领。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底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坚持人民至上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指引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乃至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是树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本立场和历史态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进一步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结合与统一,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