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表达权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七大"报告郑重提出"保障人民的表达权".赋予主体表达权有利于发扬民主、探索真理和实现公平正义,对推进人权保护、增进社会和谐和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当前要努力探索表达权的行使方式,既确保主体充分享有权利,又不致逾越权利的边界.同时,创造条件为实现表达权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基于近十年对"法律孤儿"、救助机构的跟踪调查,发现"法律孤儿"在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上存在缺失,具体表现为监护养育责任主体不明晰、社会保障与救济存在漏洞、儿童教育与人文关怀程度低、儿童自主选择和表达权受限。通过建构协同发展型儿童福利制度,提供替代性、支持性、发展性和补充性的福利服务能够实现儿童权利补位,以政府主导、机构照管、亲属抚育的行动模式来保障"法律孤儿"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公民普遍而充分地享有网络信息知情权、网络政治参与权、网络权益表达权和网络舆论监督权等网络基本权利构成其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基础,而现实"数字鸿沟"的存在和加剧却造成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差距,制约影响其网络基本权利的实现。为此,要加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公民网络权益保障基础;扩大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力度,保证公民网络信息知情权;加强公民网络技能教育培训,提高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完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网络权益表达权;以权利保障为主、权利规制为辅维护公民网络舆论监督权,从而努力消除网络"数字鸿沟",保障和提高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权益和能力。  相似文献   

4.
刘庆斌 《求知》2014,(10):22-23
<正>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最根本的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就在于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一、落实知情权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前提知情权是指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重要社会事项以及与群众权利和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事件有了解和知悉的权利。实践表明,落实群众知情权不仅是监督政府公权力的有效手段,而且是保障群众自身利益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表达权"这个概念以来,表达权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之一,研究成果主要涉及表达权的概念界定、表达权的价值和功能、表达权的限制、表达权的保障等.透过这些初步的研究,不仅可以看出中国政治理念的某些变化,而且也折射出中国政治发展的应然轨迹.  相似文献   

6.
落实党员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大能 《理论探索》2004,2(4):29-31
党员是党的主体。党员主体权利能否得到保障 ,决定着党内民主的实现程度。因此 ,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在于保障和落实党员的权利 ,这必须从制度上保障党员各项权利的落实。  相似文献   

7.
维护人民的表达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人民表达权的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中共中央的重要文献中。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将迈出更加坚实、更加稳健的步伐。深入理解"四权"间的关系,探讨表达权的内涵,厘清表达权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保障党员权利的探索历程经历了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从保障党员权利的内容规定、保障措施和主要特征来分析,大体可分为初步探索期、健康发展期、曲折发展期、恢复发展期、深度拓展期五个阶段。尽管当中有曲折反复,但仍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就、实践成就和制度成就。推进党员权利保障,必须高度重视保障党员权利工作,坚持制定制度与执行制度并重,正确处理党员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关系,发挥"关键少数"的带头示范作用,积极开展健康的党内思想斗争。  相似文献   

9.
蔡霞 《理论参考》2009,(9):10-10
一、发展党内民主。实质是对党内关系的深刻调整。这种深刻调整的内涵是高度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以改变党内权力过度集中、党员权利相对弱势的状况。党员主体地位是通过党员权利的行使和保障而体现的,没有党员权利的切实行使和保障就谈不上党员主体地位。因此,充分实现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制约党内权力的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的本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10.
在党内生活中长期存在着扭曲党员权利义务关系的情况,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有时往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严重忽视党员"应有的权利"。在对待党员权利上,我们并不是坚持和体现"党员主体"的指导思想,而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组织本位"为基本指导,党员权利保障因此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保障党员权利的指导思想上突出确立"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生活中必须长期注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党党员权利及保障经历了"确立、发展、倒退"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恢复和发展了党员权利,构建起了党员权利保障制度体系.党员权利发展与保障的基本经验是: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重视党员民主权利意识的提高;要结合执政的要求对党员权利的内容和领域进行拓展,对党员权利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创新;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大势所趋,但是不同国家可以选择不同的民主模式和路径。"美国式民主"的坐标系是权力本位的,而"中国式民主"的坐标系应该采取权利本位。其坐标横轴是人民的知情权,纵轴是人民的表达权。中国的民主路径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通过不断拓展人民的知情权范围并不断提升人民的表达权水平来实现"以民为主"。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20,(7)
正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法律保障我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我国民事立法的集大成,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编纂、审议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颁布实施必将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法律保障。第一,顺应更好维护人民权益的要求。民法典主要以民事权利为主线而展开,在系统确认民事主体所广泛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上,明确权利的行使规则,并为权利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我国民法典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推进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农村土地物权制度,主要包括:构建以保障农民成员权为中心的制度,解决主体虚位、权属不清、各主体关系不明的问题;构建以保障发展权为突破口的制度,最大限度赋予农民土地权利,解决以承包权为中心的权利不足问题;科学设计农村土地有序适度流转的制度,实现经济效益发挥与农民权利保障的平衡;分步统一农村土地物权登记,为农村土地有效流转提供程序保障;推动相关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设问题凸显发展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必然离不开民主政治的发展。因而研究民生问题,不能就民生谈论民生,而要紧密地联系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来解决民生问题。在社会建设凸显的背景下,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和人的持续发展等社会权利的要求凸显了;在社会建设凸显的背景下,尊重和保障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包括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问题凸显了。  相似文献   

16.
建国六十余年以来,从我国农民赋权体系的发展进程来看,执政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制定系列法规政策来保障农民权益,赋权农民,确保农民成为权利主体、经济主体、治理主体和发展主体,农民的权利逐渐获得了广泛、深入发展。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时期,执政党在农民赋权的思路选择上,应当适度减少行政赋权,增强对农民的法治赋权,实现赋权与治权的对接,以推动农民的各项权利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玉  李麒 《理论探索》2022,(4):123-128
刑事诉讼案外人财产权保护是刑事诉讼程序正当和司法公正的应有之义。目前立法中存在着案外人法律地位不明确、主体资格和实体权利范围模糊、权利实现的程序保障缺位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对其财产权的保护。要从三个维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案外人财产权的法律保障:明确案外人作为诉讼参与人的法律地位,保障案外人参与诉讼的主体权利;对案外人异议的主体资格和实体权利进行类型化,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统一标准、明确范围;完善案外人权利保护的程序规定,明确案外人在审前查控、涉财产审判以及执行救济三个环节中的程序权利。  相似文献   

18.
试论党员主体的权利保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员是党的主体。党员主体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党员主体权利保障制度的健全。从党的整个历史来看,党员主体的权利能否得到保障,是一个不应被忽视的问题。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保障党员主体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9.
当下公民道德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民道德人格的缺失。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建构"道德主体"制度体系的设想,认为道德主体是社会主体在道德建设领域的体现,道德主体制度建构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和政治问题。道德选择权是一种保障公民参与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权利,是道德主体地位的基本权利表现。道德选择权的制度建构实现了道德建设的法律制度支撑,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的互动与协调发展,展现了道德建设"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具体制度设想。  相似文献   

20.
在公共财政视角下,纳税人的财政监督权意味着纳税人有权对财政运行情况进行知悉、督促与评价,这一权利是其自身角色的自然延伸,也是对其他财政监督主体履行职责的有力鞭策.重视纳税人的这项权利将在实现公共财政功能、提升财政监督质效、维护纳税人正当权益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实践来看,财政监督依据的相互隔离、监督理念的滞后性与信息的不对称、监督体系的封闭性、行政主体的权力支配性,以及主动监督文化土壤的缺乏等原因,导致目前我国纳税人财政监督权行使的困境.在共同构建"嵌入式"财政监督的基础上,重视和保护纳税人的财政监督权,还应当从政治化实施、社会化督促和司法化救济方面探索实现路径,最终实现公共财政理念,增进社会福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