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行"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当前公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使警体教学更符合公安实战的需要,警体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着眼点,就是要竭力改变原有教学实战薄弱的弊端,积极推行"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即:围绕警务实战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延长充实学习、训练时间;以"战"为核心,有机融合教、学、练、战。此外,还需要围绕课程目标实施"2+2"的教学训练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实战条件及拓宽实战平台等,进一步完善警体课程"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在公安信息化大背景下,警察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应以警察职能为导向,重新进行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内容的研究,提出以公安实际需求为方向,构建"警务信息技术基础+专业警务信息技能"的教学内容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校内机房实训+模拟实战平台实训"的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袁小萍 《公安学刊》2014,(5):101-104
根据自主教学模式概念及相关理论依据,结合浙江警察学院《经侦总论与措施策略》课程改革实践,以及警学结合"公安实战型"自主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色,应通过确立课程教学目标、"整合优化"课程单元模块、编制适应性导学方案、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平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和进行学业考核评价等六个方面来构建警学结合"公安实战型"自主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警察防卫控制课程实施中进行遇抗训练对提高警察警务实战能力水平,使学员有信心、能合法、安全而有效地使用警察防卫控制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遇抗训练应本着"贴近实战,讲求实用,服务实战"的指导思想,旨在为警察防卫控制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颖的教学训练理念。  相似文献   

5.
警训实战课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安教育效益的高低,警训实战课程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建立明确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建设。警训实战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分为认知、技能技术和情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体能教学与训练“四位一体”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桥  朱伟 《公安教育》2009,(2):70-72
警察院校是培养公安民警的阵地和摇篮,警察院校对学生体能训练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民警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作为公安部直属的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以下简称警院)一直将体能训练纳入重点训练的科目范畴,在体能训练方面坚持以力量训练为龙头,坚持大运动量、大负荷、大训练强度,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距离警察实战要求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警务战术课程的建立,尚处在起步阶段,专项技能训练及专项战术指导并不成熟。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员学习警务战术,掌握各类战术的理论知识及战术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演练的方式,提高学员的实战能力。新时代的警务战术课程,需以实战化为导向,从实战出发,切实提高学员的实战能力,公安院校应创新警务战术训练教育理念,执行警务战术课程改革,以合理、优质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警务战术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警察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应涵盖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材料、教辅资料,实验实训、见习、实习方案,教学评价方法等内容。警察职业教育应定位于实践导向课程模式,教学内容突出实战案例运用,教学训练方法采用实战情境和实战活动,注重隐性课程的作用和变革课程评价模式,警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体现战、训、学三者的一体化,实现警察职业教育培养、训练应用型人才这一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9.
为切实推动甘肃省公安机关民警警务实战技能体能训练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省县级公安机关一线实战单位民警的业务素质和警务实战技能、体能及执法水平,有效地预防、避免和减少民警伤亡,经甘肃省公安厅党委研究决定于2002年9至10月举办了两期全省公安机关警务实战技能教官训练班,抽调115名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和地、市、州公安处局培训中心,年龄35岁以下,身体健康,具有警体特长,能适应高强度训练,在刑侦、禁缉毒、治安(含派出所、巡防暴)、交管等部门和培训中心工作,能够承担本单位警务实战技能、体能训练教学任务的民警参加了训练。经过20天…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引言警察体能训练是警察实战化训练的重要内容,与警察实战技能训练构成警察实战训练的一体两翼,同时,警察体能也是警察实战技能的基础。我国警察体能的训练理论与体系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脉络而形成的,以发展一般耐力、速度、力量为主要内容,延用传统体能的身体素质分类训练方法。这种训练体系造成了体能训练与  相似文献   

11.
实战化教学,是当前公安院校探索建立与"符合新时代要求、体现实战化特点、现代警务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问题。"实战化教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已有时日,然而有关公安院校实战化教学的内涵、路径以及成效评估等问题未见有系统的实证研究成果。本文拟从公安院校实战化教学概念的比较、内涵的界定入手,从目标、路径及成效这三个基本维度,对403名浙江省级优秀教官和部分市、县公安机关人事政工干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提出完善公安院校实战化教学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2009年,浙江警察学院在校局合作基础上,与浙江省公安厅机关17个实战部门开展教学与实战共同体建设,双方以公安实战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实战化公安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双师型"团队建设、教学训练改革、公安理论研究、学科专业建设等为抓手,建立"教、学、练、战一体化"协作机制,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共赢。同年,在校局合作和共同体建设基础上,针对公安职业教育教学师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公安工作面向社会,时代感强,发展快,这就决定公安院校相关院系开设的核心课程需要坚持以公安实战需求为导向,保持教学贴近实战、融入实战、服务实战,进而引领实战,以应对犯罪活动多元化、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从当前案发形态看,传统的盗窃、抢劫、涉枪、绑架等案件呈显著下滑趋势,诈骗、"钓鱼"等非接触案件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国际警务执法合作是涉外警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中应当注意把握课程体系内容的创新性。目前,国际警务执法合作课程建设面临着理论基础薄弱、与公安实践结合不足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课程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缓解实战需求与实战供给之间的矛盾,课程建设过程应注重深入挖掘课程学理基础、运用多元方法编著教材、提升教学队伍"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在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兴产物汇聚成为一种"微文化",已融入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微课程"也因此应运而生。"微课程"理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创,随后被引入国内,并被广泛推广应用。公安微课程正是以改革的精神开辟了公安培训新模式,提升了公安实战化训练质效。一、公安微课程的概念什么是公安微课程?公安微课程是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基础,以解决公安实战问题,推广实战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通过在警卫搏击课程教学中强化体能训练,观察学员在实施强化体能训练教学前后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变化,探究体能训练在警卫搏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的体能训练能更好地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7.
马延龙 《公安教育》2023,(11):61-64
<正>在新时代大背景下,面对影响社会稳定涌现出的新问题、新矛盾,有效应对当前治安形势,加强公安院校课程实战化改革势在必行。与传统理论课程相比,警务指挥与战术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实战性,无论是课程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环境、教学考核评价方面,都需要围绕公安工作需求进行,还要结合公安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落实面向实战、服务实战、融入实战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实战化"教学,即公安院校在教学中以警务实战需求为导向,通过对教学全要素基于实战理念和实战要求的整体设计与协同实施,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实战化教学体系,实现教育训练工作与公安工作的紧密衔接和有机融合。(1)"实战化"教学是当前公安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公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公安教育》2015,(4):12-13
近期,上海市公安局组织刑侦、出入境、特警、监管等业务单位及武力使用、民警心理健康服务相关专业部门,紧密围绕当前公安中心工作,先后开展了30余场警种条线核心能力实战教学比武活动。通过比课程开发设计、比岗位专业技能、比现场授课能力,从全局基层一线专兼职教官中评选出了148名分县公安局骨干教官。活动中,各警种会同分县公安局及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教学部门始终坚持"一切围绕实战、一切为了实战"的理念,紧密协作,联手联动,精心设计比武内容,深入开展具有警种特色的实战教学比武活动,有效检验和提升了基层一线专兼职教官的专业技能、岗位绩效以及课程开发、现场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并加强了"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实战训练机制。  相似文献   

20.
警察实战技能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警察实战技能已形成包括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和应用技术与战术等内容比较完整的体系 ,但缺乏教学与训练的理论体系 ,一定程度上影响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公安院校应加快警察实战技能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 ,注意其科学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