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孙喜华  谭明 《世纪桥》2003,(4):64-64
那些不畏严寒,不惧风雪在东北沦陷的漫漫长夜里,前仆后继把新文学的种子播在荒芜土地上的耕耘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女作家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活动在鲁迅身边的左翼文学青年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我们黑土  相似文献   

2.
正1938年9月中旬,身怀六甲的萧红,只身搭乘人满为患的民生公司轮船,来到举目无亲的重庆。原以为先期抵渝的第二任丈夫端木蕻良,会很快给她找一个立足之地,结果这个小小的愿望也落空了。在到重庆后的将近半年时间里,她居无定所,形如飘萍。她不禁想起几年前在上海漂泊的岁月,想起鲁迅为她遮风挡雨,给予她关爱、温暖和照顾,为她撑起一柄父爱般的保护伞。1934年11月30日,萧红与鲁迅夫妇第一次见面。临别时,  相似文献   

3.
1942年的1月22日,年仅31岁的左翼进步作家萧红不幸魂陨香江。带着一生的伤痛,带着无尽的遗恨,萧红离开了伤害她、吞噬她的罪恶的旧世界。坎坷前行憧憬温情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县。父亲张廷举是当  相似文献   

4.
周军 《党史天地》2006,(6):29-32
1942年的1月22日,年仅31岁的左翼进步作家萧红不幸魂陨香江。带着一生的伤痛,带着无尽的遗恨,萧红离开了伤害她、吞噬她的罪恶的旧世界。  相似文献   

5.
刘永莉 《理论学刊》2003,(6):143-144
萧红继承了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传统.<生死场>从对农民真实生活情景的描写到对国民性的反思,表现出萧红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困惑和面对沉睡的国民灵魂的深深的悲哀;<呼兰河传>是萧红远离故乡后对曾经生活的环境的一种深刻的自省与反思,她以现代人的眼光冷静地观照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挖掘和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6.
刘巍 《理论学刊》2012,(12):121-124
文学史是以符合叙史者价值评判标准的视角、观点和方法所建构的权威话语书写。萧红的文学史评述在海内外两条序列中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这揭示的不仅是研究对象的问题,更是研究者依据何种标准或理论来阐释、定义作家和文本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任何一位作家的评价都是相对的、历史的,对萧红文学史价值的研究应集中于萧红在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包括她作品的人文精神蕴涵、艺术感染力、所具有的显在与潜在的阐释空间等。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著名的青年女作家,同时更是一位有着强烈革命要求的左翼作家。她的创作,不但得到了鲁迅、茅盾、柳亚子、聂绀弩、丁玲、戴望舒等文坛巨匠的首肯和高度评价,使她成为独树一帜的作家而蜚声文坛,更重要的是她为我们民族文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宝贵遗产,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并日益得到国内甚至国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萧红,原名张迺莹,"萧红"的笔名始用于其成名作<生死场>,据说是取其"小小红军"之意.  相似文献   

9.
张新民 《学习月刊》2012,(18):94-95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小说是指自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十年动乱结束)至80年代85"新潮"小说全面涌现前的七八年间的小说创作。对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思潮我们的文学史和有关研究都这样描述其过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实际上,这种简单的线性描述不能完全概况这个  相似文献   

10.
萧红的小说创作继承了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主题 ,她把国民生存的原始和愚味 ,展示到极致。但是 ,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有自己的特色 ,她将自己悲剧性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融入作品 ,为我们观照国民的生存状态 ,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中 ,我们可以窥视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萧红小说的价值所在。萧红认为 :“中国人的灵魂 ,在全世界中说起来 ,就是病态的灵魂 ,中国人有一种民族的病态。”她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题 ,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暴露着国民的愚昧、麻木 ,对生与死的漠然。她将自己独特的生命感悟和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1.
岳晓英 《理论学刊》2004,1(7):119-121
同样拥有孤独寂寞的人生,张爱玲和萧红的生命感悟却有所不同。出身没落大家庭的张爱玲品味到的是繁华不再的苍凉,她选择了遁世的人生方式;萧红感悟到的是生命的宿命般的苦难和苦难中的一丝温柔,所以,她一生都在生命的路途上艰难地寻觅。  相似文献   

12.
文楚 《党史纵览》2006,(7):26-31
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浙江人民出版社<东方>文学季刊编辑部工作时,有位嗓音非常甜美的女同事.听说她是从中学退休后受聘而来客串的.她气质文雅,谈吐极富感染力,常常吸引着一些儿童文学作者、小读者在身边,听她聊文学,聊生活.她名叫朱为先.  相似文献   

13.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9岁丧母,“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②继母对她更少慈爱,唯一能给她温暖和爱的是祖父.所以,她“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③1928年,萧红在家乡读完小学,考入哈尔滨一所女子中学.在这里,她接触到“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鲁迅的《呐喊》、茅盾的《追求》、美国进步作家辛克莱描写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屠场》等中外文学作而,使她的思想产生了反对剥削压迫,追来民主自由的进步倾向.1930年冬,因对封建家庭包办婚姻不满,他毅然离家出走.此后,她结识了萧军等进步的文化人士.1932年,她开始文学创作,并以悄吟为笔名,先后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哈尔滨公报》、《大同报》等发表文学作品.1933年10月,她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其中收入她的《春曲》、《王阿嫂的死》、《小黑狗》、《看风筝》、《夜风》、《广告副手》6篇作品.这些作品,多取材于下层人民的生活,反映了旧中国的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进步倾向.《跋涉》出版后刚刚送到书店,便遭查禁.萧红不得不和萧军流亡关内.  相似文献   

14.
林红 《党的文献》2017,(3):73-78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在革命文艺思潮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五四新文学到20年代革命文学,然后通过30年代的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再发展到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文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变迁历程。这场运动将大众提升为文艺实践的主体和中心议题,强调文艺"为大众而存在"。在左联领导下,左翼作家们进行了三场思想论争,分别涉及大众化动机问题、现实问题、实践途径以及文字改革等从抽象到具体的议题。这场运动以完成文艺大众化、获得文学的"现代立场"为历史使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由于远离大众、远离政治现场,这场文艺大众化运动还无法形成联结民众与政治、推动政治革命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在革命文艺思潮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五四新文学到20年代革命文学,然后通过30年代的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再发展到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文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变迁历程。这场运动将大众提升为文艺实践的主体和中心议题,强调文艺"为大众而存在"。在左联领导下,左翼作家们进行了三场思想论争,分别涉及大众化动机问题、现实问题、实践途径以及文字改革等从抽象到具体的议题。这场运动以完成文艺大众化、获得文学的"现代立场"为历史使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由于远离大众、远离政治现场,这场文艺大众化运动还无法形成联结民众与政治、推动政治革命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丛新强 《理论学刊》2001,(5):120-122
"新生代"小说及其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和热点问题.把"新生代"小说放在 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它并没有造成与此前文学的"断裂",而是在新时期以来的一系列文学形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新质和生长点,也可从中找寻出中国文学走向21世纪的某些精神线索.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4,(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知青文学较之前的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知青作家与非知青作家的并存,"知青岁月"的回忆与"知青岁月"的想象共同建构着知青文学,正因此,对"乡村"的呈现便出现较客观和理性的审视。本文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青文学个别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乡村"形象在知青文学叙述中的新变——贫穷与苦难、愚蛮与落后、淳朴与善良,而这主要通过民性、民情、民俗表现出来。在"丑"与"美"的展示中表达了知青文学对"乡村"的深入理解与认知。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代表作有小说《八骏图》、《边城》等,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沈从文是20世纪30年代“京派”的重要作家,他所独辟的“湘西世界”,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永恒意象和美好的回忆之一。1031—10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任教。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名著名的青年女作家,同时更是一位有着强烈革命要求的左毅作家。她的创作不但得到了鲁迅、茅盾、柳亚子、聂绀弩、丁玲、戴望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激进的女性主义批评催生了激进的女性主义写作,女性开始摆脱父权制文化和男性话语的束缚,逐步形成和建构起自己的文学空间。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大力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由最初的无意识走到了主动探索女性自身问题的一个阶段。如果说从古代封建的"男尊女卑"思想来看待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那么不难看出,今天的女性主义文学是在一个精神空间领域里,把男人赶出或试图赶出精神的栖居地,企图建立一个女性自我的"无他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