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媒体对党建育人工作的影响在于改变受众的信息感知、重构思想舆论引导教育的场景、左右党员学习教育的信息空间;全媒体环境下开展党建育人工作要把握"时、度、效",坚持"内容为王、渠道致胜",主动作为,做实做细全媒体内容实现多样化常态化"浸润",规范全媒体语境实现规范化有形化"熏陶",建立全媒体跟踪问效实现长效化有效化"唤醒"。  相似文献   

2.
<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曾胜赞:"天下山水之秀,聚于黔中"。贵州,西南一隅,山清水秀、山绿水美,这样一个中国的宝贝,却有一些不怎么光鲜的"标签":贫穷、落后、交通不便。正是因为这些"标签",当我们贵州人到外地去读书、出差、旅游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场景,那就是当你告诉别人"我是贵州人"时,接下来的几秒钟,大都会让你感觉左脑右脑打结,因为一堆奇葩问题会让你应接不暇:贵州,贵州属于云南吗?贵州属于广西吗?贵州属于遵义吧?我遇到  相似文献   

3.
写下标题,忙作解释:本文所说的"帽",乃特指"乌纱帽",不包括其他种类的帽子.而所谓"以‘帽'取人",就是以其人头上戴没戴"乌纱帽"为依据,来判断其人的品德和能力,继而决定对其采取的态度.按照这种"取人"的法子,你戴着"乌纱帽",我就巴结你;你没戴"乌纱帽",我就鄙夷你.曾记否?以"引锥刺股"闻名于世的战国时代政治家苏秦先生,其"前倨后恭"的嫂子,就是因为苏先生起初没戴"乌纱帽"而对他"倨",后来又因为他戴上了"乌纱帽"而对他"恭"的.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有位朋友因有事求助"市长热线"予以解决。下午2时许,拨打"市长热线",先是"盲音"打不进,反复拨打后,响了几声自行挂断。原以为接听人在"午休",于是耐心等待到3点多,再次重复拨打时,得到的回答是"你去拨打信访局的电话"。据了解,前一阶段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窗口作风整治时,市长热线也曾"热"了一阵子,而活动过后有些政府部门的"热线"变成了"冷门",不是"肠梗阻",就是处于"休眠状态",要么就是相互推诿"踢足球",或者接听者被动接听没有好态度。"市长热线"也好,"政府热线"也罢,原本都是政府与民沟通、了解民情、疏导民意的"传话筒",可  相似文献   

5.
李尚 《党史文汇》2006,(1):51-51
1970年1月,我被部队指派到石家庄市参加"三支两军",在"三支两军"办公室做机要文书工作.那阵子从中央到地方对"三支两军"工作抓得很紧,每隔三五天就要向河北省委、省革委和石家庄市委、市革委通报一次"抓革命,促生产"情况,大都是由<简报>反映.那时,李雪峰同志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委会主任.我作为一名"三支两军"普通的部队干部,为雪峰政委送<简报>,说心里话是"高攀",的确是十分紧张,就连进雪峰政委办公室喊报告,也得拿几个主意,生怕首长不高兴.当我第一次喊报告、行军礼站在他面前时,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同志,免了免了,你以后不必那么作局."打这以后,我几乎每个月要见雪峰政委几次,有时他还主动向我问一些工作方面的情况.雪峰政委听我说话是山西口音,便问:"你是山西人吧?"我回答:"首长,我是山西朔县人."雪峰政委笑着说:"咱们是老乡."  相似文献   

6.
蚊子惹的祸     
上级部门领导要来视察工作,单位一把手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整个程序都已安排好,我最担心的就是他来会议室作报告的环节。我们职工散漫惯了,你到各科室先去打个"预防针",到时要他们以严谨作风对待。"我在单位任办公室主任,这点权威还是有的。于是我  相似文献   

7.
网络新语     
"鸭梨":"压力"的谐音。百度贴吧中某才子有意无意间将"压力"写成"鸭梨",引得贴吧中无数人模仿。例句:挺过"鸭梨",你就是胜利者!"I服了U":意为我怕你、服你了。多用于嘲讽的语境。例句: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办砸  相似文献   

8.
<正>我是德江县委组织部选派到稳坪镇铁坑村工作的驻村干部,"名头"是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刚开始我不是很喜欢别人这么叫我,但后来经常听到"有困难,就找杨书记"后,我便乐意接受了。记得第一天到农户家走访时,油榨房村民组组长张前东就对我说,"要是哪天,我们老百姓家养的狗都不咬你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夏,我第一次被抽调到省委督查组工作时,曾以为自己就是个"旁观者"——看看大家怎么工作,以记者身份去报道。但第一天工作下来,当督查组领导坐在对面问"你今天发现了哪些问题"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真的是来"干活儿"的……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4,(5)
<正>问一位当了几十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感悟,这位退伍兵出身的书记快言快语地说:"不怕群众找我,就怕群众不理我。"短短的一句话朴实又生动。"不怕群众找",反映出他心中有群众,也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群众的当家人,就是为群众谋福利的,群众找你商量事情、解决困难是最自然的事。进而讲,群众找你,说明群众心中有你,把你当成当家人,是对你的信任和期盼。"不怕群众找",  相似文献   

11.
认识你自己     
正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就是你自己。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我姓什么""我干什么""我留什么",无疑是"认识你自己"的一道终生考题。自我认知是一种内省、一种敬畏、一种"认识你自己"的定力和定位。任何一个个体或组织、国家或民族要自强,都必须"自知"与"自省"。在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身上,自我认知不仅可见可敬,而且可信可学。1935年遵义会议  相似文献   

12.
<正>自打我接过凉风村发展致富的"接力棒",这一干就是13年。回过头想想,把工作做好,让群众服你也并不难,只要一门心思想点子、拓增收、办实事,乡亲们就会支持你、拥护你!在任村支部书记前,我曾当过乡镇副镇长、副书记,50岁时,我却当了村支书。有人说我,官是越当越小、事是越来越多,何苦?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只要能为老百姓多干点实事,带领他们增收致富,官大官小并不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01查处市纪委书记,被质疑"何必这么认真"文_赖明被安排担任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主任时,有人对我说,纪检监察干部本来就是"啄木鸟",你去当主任,得罪的都是熟人,这工作不好干哟。说来也是,我在四川省纪委工作已近19年。19个年头,自然在全省纪检监察系统有很多熟人,甚至和很  相似文献   

14.
正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有一点我搞不懂,为什么许多中国家长喜欢在公众场合训斥甚至羞辱自己的孩子?先不说文明素质,你以为是妈妈就可以这么欺负自己的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小女孩几乎都喜欢粉粉嫩嫩的颜色,而我女儿过12岁生日时,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请你以后不要再给我买任何粉色的衣服了,也不要那些亮晶晶的装饰。我长大了。"某种意义上,她就这样发表了"独立宣言",彰显了小小自我的审美观。作为母亲,我的所谓"知名度",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过烦恼。他不愿意因为父母的原因而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5.
抗战八年是在四川度过的,所以常说"四川是我的第二故乡",终生难忘四川这方热土与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但是去年4月到重庆寻访自己昔时曾经流浪与栖息的旧址,当地的朋友却纠正了我以前的说法。他们指出:"你当时的活动范围,如读中学时的江津,当兵时的铜梁,现今都属于重庆,所以重庆才是你的第二故乡。"好在历史是连续的,无论怎么变化,四川与重庆都是连接在一起的,都是我心中永远难以磨灭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6.
于丹 《当代贵州》2014,(15):65-65
正成长的经验就是行走的经验,成长的方式之一就是去完成这种行走。旅行对我来讲是一件真正美好的事情,它能让你时时触摸生命永不停歇的成长。 "旅游"有的是"旅",有的是"游",最好的境界是"游"。"旅"其实只是个过程,是个载体,而"游"是中国特别地道的一个道家概念。《庄子》开篇写的是  相似文献   

17.
正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一行下榻北京钧鱼台国宾馆。在宾馆,当田中看到周恩来伸出受过伤的胳膊脱风衣有些不太灵便时,便抢在工作人员前面,主动帮助周总理。周恩来说:"不行,不行,怎么能让你来替我脱风衣呢?"田中讲了一段充满感情的话:你把我安排在这里,我就是这里的主人,你就是我最尊贵的客人,我应该为你服务……  相似文献   

18.
<正>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964年,毛泽东会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首任农业部部长李书城时说:"你的公馆里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党的‘产床’啊!"1969年,毛泽东在回顾建党初期的往事时说:"一大是在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家召开的。"家就是你的活动场所、"避风港湾",我就是你的"保护神"李书城(1882-1965),湖北  相似文献   

19.
唐俊 《新湘评论》2020,(9):32-32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全新挑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对于基层新闻舆论工作而言,要顺应全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只有抓实"四点",才能提升"四力"。抓住关键点,提升传播力。基层新闻舆论工作犹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到党的声音能否有效传达到人民以及人民心声能否及时反馈给党。  相似文献   

20.
郭庆晨 《奋斗》2010,(12):62-62
##正##有时想想,咱们的汉语语言真的是好形象、好深刻。形象得让你一听就明白;深刻得让你半天也弄不懂至少是弄不全其中的含义。这其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比较典型的一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喻对应该阻止的事情佯装没看见而姑息纵容。这一眼圆睁、一眼紧闭的样子,是不是很形象?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别说是"闭一只眼",就是两只眼睛都闭上也无关紧要。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