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太原辛亥起义在整个辛亥革命中,不仅时间较早,而且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山西的统治,使晋、陕两省的革命势力连成一片,影响了整个华北地区,还截断了反扑湖北武昌起义的清军的退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对太原起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
湖北是声色壮丽的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舞台。当人们历数湖北近现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时,尤其不会忘记,二十世纪初叶,反清革命运动曾在这个省份风起云涌,省垣发生了结束中国两千年专制帝制的新军暴动———辛亥首义。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比对、取证,对辛亥首义前夜的一段革命史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4.
今年,适逢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海内外华人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纪念,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精神。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的目的除了臧否人物、厘清是非、还原历史真相外,最重要的是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2011年10月10日是武昌辛亥革命100周年。共同纪念辛亥革命,增强两岸同胞的共识,对于推进两岸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新世纪更好地纪念辛亥革命,让辛亥首义精神在促进两岸和平发展中放射出新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前后,河南是清政府巩固封建统治的战略要地,且该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较差,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上相对来说不够深入和广泛。因此,河南辛亥革命虽与全国革命斗争形势相互呼应,此起彼伏,但终究未能自主摆脱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然而,正是它开始了河南人民所进行的民主革命,并为之开辟了争取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深入探究辛亥革命与中共创建之间的联系,对于我们完整地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与10年之后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带来的社会变迁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营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它引入的政党政治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它推动的民族实业发展为中共的创建培育了深厚的阶级基础,它成败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鲜活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揭开这场巨变大幕的武昌首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一直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学者们根据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大致有时间先后说、影响程度说、城内城外说、有形无形说等。通过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点评,将第一枪从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合力论的角度来理解更有实际意义。今后还应该继续从广义和狭义、个人和群体、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历史事实和历史评价相结合的角度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2 0世纪初 ,山东留日学生日益增多。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是为寻找富国强兵之路而留学的。他们参加革命政党 ,大力宣传革命 ;倡办新式学堂 ,壮大革命力量 ;筹募革命经费 ,投身革命队伍 ;组织领导爱国运动 ,推动了山东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妇女为参政奔走呼告,但并不为当局所认同,最后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得妇女参政的愿望没能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律近代化有一个历史过程。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是思想酝酿、理论准备阶段。南京临时政府一方面创立革命新法,一方面适当沿用旧法,把清末开始的不完全法律近代化,推向一个崭新阶段,开始了民主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法律近代化是“一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元(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近代法系)”的格局。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演变,呈“异体多元化”的趋势与板块格局。  相似文献   

12.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长空,寥寥数月,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覆亡,共和肇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先驱们,满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高举民主科学的救国大旗,率先在暮气沉沉的中华大地唱响“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中华民族漫长的复兴梦由此起航。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民主共和新局面,成为近代中国崛起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民主党派以不同形式来纪念辛亥革命:一是积极参与国家举办的大型纪念活动;二是组织座谈会、研讨会;三是发表文章、出版文集及举办书画展览等。通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不断强化着民主党派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的记忆。  相似文献   

14.
嘉定起义     
1910年1月由同盟会领导的嘉定(乐山)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四川最惨烈的一次反清武装起义。1905年8月,年方20的嘉定府井研县留学日本学习军事的熊克武,在东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反清组织同盟会。1906年9月,熊克武被孙中山派回四川,  相似文献   

15.
百年间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最常见的观点是推翻帝制成功,构建共和失败。其实,在辛亥革命发生前后,人们所接受的共和观念远非现代意义上的共和。中国古代、西方、日本观念与中国近代历史环境四者的交叉融合,使时人对共和的理解偏重于民主、革命、政体三重要素,进而影响到制度的构建与发展。辛亥革命前夕,各方对共和的争论与表达尤为充分,本文选择了语义分析的视角来探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所普遍认可的共和语义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剖析了语义上的误读对现实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追求。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人民的富裕和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中国共产党人从党的创立时期开始,就非常重视研究辛亥革命的功绩、意义和经验教训,就自觉继承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它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河,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教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汲取了辛亥革命民主建设中的许多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海权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对辛亥革命纪念报道的梳理,概括其还原历史本真、总结历史经验,弘扬辛亥精神、促进和平统一,整合各方力量、振兴中华民族的特点。张扬纪念报道的价值,一要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二要注重报道的数量、规格和效果;三要重视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针对时下有关辛亥革命的出版物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状况,作者从辛亥首义"第一枪"的演变说起,力图回归辛亥首义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