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为推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规定在法定情形下,必须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是铁饭碗、终身制,在具备法定条件下,用人单位同样可以解除。  相似文献   

2.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订立条件的立法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稳定劳动关系,我国《劳动合同法》增强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强制性,这弥补了先前《劳动法》的不足。但是,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条件上,《劳动合同法》对特殊情形中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作出了不同的要求,但这些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不严谨性。  相似文献   

3.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给了企业不小的压力。许多企业要想办法规避。其实,这也是对《劳动合同法》存在误解。  相似文献   

4.
为了稳定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确立强制续签制度、禁止约定终止条件制度、收紧法定解除制度“三管齐下”来严格控制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解除。通过立法推进框架下考量解除的演进,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协商解除,劳动者单方解除,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客观不能及经济性裁员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解除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如何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以"华为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为事件"的本质是通过"买卖工龄"的手段,达到应对《劳动合同法》强制缔结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义务的目的。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应当深刻领会立法精神、全面把握主要制度、客观评价实践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劳动合同法》第82条及相关法律条文的立法原意及其基本法理,可以认定“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即是用人单位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起始时间,劳动者主张二倍工资的诉讼时效从“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计算,也可以认定加倍支付的“工资”即为劳动报酬,诉讼时效从劳动合同终止之日起计算。这符合我国劳动立法的目的和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7.
滕元良 《工会论坛》2008,14(5):30-32
《劳动合同法》针对《劳动法》在适用范围、劳动合同的形式、期限、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时的经济补偿等方面的一系列弊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突破和改革,扩大了适用范围,明确禁止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进一步严格了劳动合同的形式,扩大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严格界定出资培训并限制违约金的适用范围,严格规定了保密和竞业限制的范围、期限和条件,加大了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成本,进行了多方面的重大的制度创新。这都将极大地强化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促进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的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在制订过程中,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明确了其立法宗旨是侧重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并且将此体现于一系列的条文之中。其与《劳动法》相比,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更加严密。但其在对劳动关系的定义以及对劳动者资格的认定,在试用期的工资标准,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竞业限制人员的范围等方面也有一些漏洞,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这不能不说是这部法律的一个遗憾。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法》有关劳动者对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预告解除权,不仅否定了劳动合同的本质要求,加重了法律之间的冲突,而且会严重困扰司法机关的争议处理行为;有关服务期合同的规范因其适用范围的限制和"服务期"合理性审查标准的缺失对劳雇双方的权利保护将产生不利影响;"竞业限制协议"的规范内容却给予了用人单位对该协议的单方控制权。  相似文献   

10.
张志彦  宋杰 《工会论坛》2008,14(2):32-33
<劳动合同法>扩大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经济补偿金的适用范围,规范了强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制度和试用期间用工制度,严格限定了对劳动者设立违约金的情形,明确了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时的责任形式和赔偿标准,在立法技术上增加了用人单位规避法律的难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1.
劳动合同作为劳动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兼具公法和私法的特征 ,并较多地体现了私法的内容。我国劳动合同制度与《合同法》有天然的渊源关系 ,都是以合同的相对意思自治为基础建立的。市场经济下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应注重劳动合同的私法性因素 ,在保持劳动合同特殊性的前提下考虑对《合同法》原理的适用。  相似文献   

12.
劳动权视野下的人事保证合同效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当下的现实诉求出发,运用实证分析工具对人事保证合同予以研究抑或对劳动权权利谱系予以解读和对劳动权予以价值分析,都会产生同样的结论:现阶段,我国《劳动合同法》不应该移植人事保证制度,并对其作规范化、模型化、体系化建构;并且在其合同效力的合法性上,现行法律应持否认态度。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法》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专门法律,突出和强化了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工会在劳动关系领域中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赋予工会的权利主要是维护权、参与权、集体协商权和监督权等。  相似文献   

14.
劳动规章制度既是民办学校行使劳动管理权的法律依据,又可以作为劳动争议中的裁判依据。民办学校现有劳动规章制度存在内容违法、制定程序违法、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缺乏与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有效衔接等突出问题。民办学校在劳动关系管理中面临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承担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等法律风险。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建立相应配套制度,有效预防和降低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5.
劳动报酬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意义重大。从实证研究出发,农民工的工资现状是:一是农民工的工资低,二是多年未上涨或上涨幅度不高;三是最低工资太低;四是农民工的工资被拖欠的情况比较常见,讨薪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尽快制订《最低工资法》,提高农民工的最低工资和实际工资;通过执法保障有效的贯彻实施有关保障农民工工资的法律;制订《劳动合同法》;制定《工资支付法》;将恶意拖欠工资确定为犯罪行为;加大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力度;制定《劳动监察法》,从而全面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  相似文献   

16.
在对《劳动合同法》的修改中,应对劳务派遣单位和劳务派遣用工实行严格限制;进一步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条款;吸收《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成熟合理的部分;增加有利于用人单位合理经营、健康发展的内容;并对部分条款表述作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立法目的、诚信原则、缔约过失三个方面论证了我国《劳动合同法》新创制的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双薪罚则"制度,并就审判实务中具体适用"双薪罚则"进行了研讨,以期对衡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利益,构建和谐、稳定、有序的劳动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是一部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但是如何切实规范劳动合同,保护劳动者,仍然需要从理念到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