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尊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得名于所夹带的泥沙。今日之黄河.已不是一个“黄”字了得,放眼望去,满河泥浆。黄河的含沙量是多少?河边的老百姓说,发洪水时一杯水能沉淀出半杯泥。科学的数字是: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37公斤,为世界之最。黄河每年夹带的泥沙有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可绕地球赤道30多周。  相似文献   

2.
苏枫 《小康》2023,(1):22-23
<正>黄河专家钱宁主持研究的“集中治理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区”成果,是治黄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我国是世界上多沙河流最多的国家,黄河是世界上水流含沙量最高的大河,其年平均含沙量高达37公斤/秒立方米。在我国修建水利水电工程都会不可避免地碰到泥沙问题,实际的需要推动了泥沙研究的蓬勃开展。清华大学水利系是泥沙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几十年来积极开展了黄河、长江等江河工程泥沙问题及泥沙基本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3.
<正>黄河输沙量之大、含沙量之高,居世界大江大河之首。确保河床不抬高、维持中水河槽过流能力、维持河势稳定,是下游行河稳定和黄河长治久安的基础。从流域尺度看,黄河泥沙问题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用工程控制论来统领和指导黄土高原、水库、河道、河口多层级泥沙控制。黄河泥沙工程控制论也同样具有工程控制论的四项基本特征,可定义为黄河泥沙工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我们结合黄河实际情况,开展了黄河泥沙工程控制研究,建立了黄河泥沙工程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体系,应用于二十余项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4.
<正>工程拦沙可造成的淤积尺度和危害巨大。治理黄河不能改变黄河的自然属性,"黄河清"不是好事。未来黄河治理应该着重加强水土保持,提高水利工程"拦粗排细"功能。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黄河北越京津、南极长江,12000年来在平原堆积了平均厚度35.6米的泥沙,创造了广袤的华北及黄淮平原。花园口以下800千米的黄河下游是地上悬河,长期泛滥,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与华夏安危兴衰密切相关。人民治黄已经实现70年安澜,而黄河的长远安全则是中华大地平安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从首次调水调沙看黄河下游防洪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年均淤积泥沙2.2亿吨,致使现状黄河下游河床普遍高出背河地面4~6米,黄河成了悬在下游两岸人民头上的“悬河”。由于黄河特殊的多泥沙、善淤积的河情、河性,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任重道远。为了科学调度水库,改变黄河小水多沙、高含沙水流淤积下游河道的不利局面,进一步探讨河道的冲淤规律,实现增大下游河道输沙能力和行洪能力,改善不利河势,有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的目标,2002年7月4日—7月2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试验中暴露出的黄河下游防洪减灾问题分析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精心准备下,在各…  相似文献   

6.
正初识红水河是在学校的语文课本里,只有一个印象:红水河的水是红的。河水怎么会红?我老家环江驯乐河的河水就从来不红。驯乐河的水在植被茂盛的深山峡谷间穿流,水深处幽暗碧蓝,犹如大海蔚蓝深邃。上中学学地理,教科书对红水河取名的解释是"因流经红色砂贝岩层,水色红褐而得名"。对这个说法,我有些怀疑,因为教科书对黄河取名的解释是"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河水呈黄  相似文献   

7.
走笔黄河口     
林剑 《两岸关系》2007,(9):63-64
黄河口的确与众不同,原因就是随水游走的泥沙。就是这些泥沙,在黄河入海处不断淤积着奇特的事情、迷人的风情、有趣的人情。黄河原本是清冽的。从巴颜喀拉山脉的约古宗列盆地生成时,那可是  相似文献   

8.
楚珍锡  王乃岷 《春秋》2011,(4):41-42
1949年的夏天.我在黄河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学习。7月6日,老师带领我们到黄河上实习。当时我被分配到洛口水文站工作.具体任务是观测水位.实测流速、流量、含沙量。我亲身经历了那年的特大洪水,  相似文献   

9.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几千年来,它哺育着两岸的亿万人民,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是,黄河含沙量大,下游河道淤积严重,引起频繁的灾害,长期以来又成为一条闻名于世界的灾害性河流,尤其下游最为严重。因而,历代治河,都以下游防洪为重点,现在...  相似文献   

10.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奔腾咆哮,挟带着大量的泥沙来到山东境内,河道逐渐变窄,到下游德州地区境内老齐河县城以下将近六十公里处,河道更是狭窄弯曲,水流湍急。这一段有危险工程十六处,长达三十一公里;其中最窄的小王庄地段,河宽仅有四百七十米。所以,人们素来把这段河道称为“黄河咽喉”。常言说,黄河宁,天下平。据当地一些老人回忆,从前“黄河咽喉”河段的大坝十分狭窄,连一辆旧式的木轮车都过不去,而且堤坝多是用秫稭、树枝和土混合筑成的,抗洪能力相当差,因此,黄河在这里频繁决口。据《齐河县志》记载,从一八八○——一九四八年的六十八年间,决口三十一次,平均两年多就决口一次,每一次决口都是一  相似文献   

11.
曹志敏 《前沿》2011,(2):170-173
黄河泥沙含量大,治黄关键在于泥沙问题,清代采取了"束水攻沙、蓄清敌黄"的治河方略。本文对这一治河方略的形成过程、具体实施情况及其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一治沙方略本身存在严重缺陷,未能有效解决黄河泥沙淤积问题,同时洪泽湖成为悬湖,淮河入海宣泄不畅,给苏北一带增加了严重的人为水患。  相似文献   

12.
梁秀申  王亚军 《春秋》2014,(2):54-54
正冠县,东连齐鲁山水,西接燕赵平原,南望中原大地,泛称"冀鲁豫三省交界",是山东的西大门。全境地貌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小有起伏,海拔高度一般35—42.5米,最高点西部的樊楼村54.8米,最低点东部的花园村34.6米。苍苍茫茫的百里黄河故道在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上游流经内蒙古西部等地,被拉出如弓一般蜿蜒的“几”字湾。在这里,上万年来长河与高原激撞交融,形成硬梁平地相间、丘陵沟壑交错的奇特地貌格局。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境内,有10条黄河一级支流,被称为“十大孔兑”(孔兑,蒙古语,译为山洪沟),年均向黄河输送泥沙约2700万吨,超过全国入黄泥沙总量的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黄河涨上天怎么办?” 黄河因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逐渐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1952年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黄河,曾针对洪水和悬河问题发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如今,通过广大治黄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这个难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5,(20)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令诸多画家激动不已的题材。古往今来,画黄河者无数,宏篇巨作则不多见。画家成方倾七年之力,于2014年12月终于完成长40米、宽0.4米的《黄河全图》,全景再现了黄河源头至入海口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6.
谢鉴衡,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毕生精力都倾注在河流动力学和泥沙研究,主持过葛洲坝、黄河小浪底、三峡等著名工程的泥沙淤积清理课题研究。他用毕生的心血和智慧——  相似文献   

17.
正黄河美景:壶口瀑布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秦晋大峡谷中的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冲过壶口的一刹那,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流域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相似文献   

18.
唐志勇 《春秋》2009,(6):8-11
黄河经过晋陕高原.水流湍急.挟带大量泥沙而下,进入华北平原.水流变缓.泥沙沉淀,河床逐渐抬高.成为悬河,每至汛期。即有堤坝溃决.泛滥成灾之虞。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军阀混战,财力空虚.黄河多年失修.溃决之险几乎年年发生.治理黄河成为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许多水利工作者.他们总结前人长期与黄水作斗争的经验教训.拟定更为有效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泥沙淤积严重、历史上洪水多次泛滥成灾的黄河,长江一直是一条比较欢愉而慈悲的河流。然而,进入SO年代,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人为破坏,特别是对森林的过度樵采,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植被大量减少,水土保持能力逐渐削弱,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由SO年代的3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SO年代的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对%。泥沙淤积使部分河段的河床高出地面几米、十几米,出现“悬河”景观;与之相伴而生的,是洪水、旱灾、泥石流成为长江的三大灾害,且灾害的发生频率呈上升…  相似文献   

20.
黄河是“地上悬河”,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为解“悬河”之危,许多人建议通过人工改道让“悬河落地”,但治黄专家指出,这种建议并不可行,是“好心办坏事”。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员侯全亮说,黄河人工“改道论”历史上就有,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在下游改道,废弃“悬河”,再造新河;二是在上游改道,绕过黄土高原,一劳永逸解决黄河泥沙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