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表面上看,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因为运动的目标关乎政治(外交),但从另外的层面讲,五四是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文化运动。其一,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新文化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广泛的思想动员;其二,五四运动是新文化的一次社会化实践,使新文化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从而真正成为一场社会化的运动;其三,自运动发生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力量对五四文化的建构从未停歇,五四文化一直处于"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关于"五四"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凸显出来,并引起长期而热烈的争论。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五四"启蒙者在经历了由否定到回归的痛苦反思后,将目光重新焦聚到传统文化,并在这一回归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新的身姿,用新的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民主"与"科学"语境中进行了重新评估和审视,进而在此基础上积极创建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田中阳 《求索》2012,(11):104-106
五四时期的湖南报刊既是对近代湖南报刊火炬的传接,同时,也实现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的新的超越,它们都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即以政治为本位,以"经世致用"和"原道"作为基本的行为主导方式。但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特异之处的生成,还有湖南本土当时特有历史背景的直接影响,它们成为此一时期湖南报刊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为形成其区域文化特性的酿造因素。五四时期湖南报刊与湖湘文化精神互动互应形成高耸不朽的承前启后的历史文化坐标。它承续了湖湘文化精神,并使湖湘文化经历了一次现代的精神转换,使其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成功对接。  相似文献   

4.
聂慧丽 《人民论坛》2010,(4):164-165
梁漱溟的儒学思想形成于"五四"时期,在四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文化氛围中,他尽力"为孔子说个明白"。他揭示孔子"乐"的人生智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援儒学入民主和科学,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理念应是"自由",如果没有自由的话,科学只能在力量意义上被敬畏,而民主也只能被理解为一种较好的政治程序.我想,如果要纪念"五四"的话,应该去读一些"五四"时期文化大家们的原文,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体验一下那时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6.
王泽龙教授在答《社会科学报》(2007.5.17)记者问时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性意义,应该说是不需要讨论的,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没有20世纪中国人的现代思想观念的确立,它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的历史转折点。至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民族生存危机衍生出文化转型危机,仁人志士选择并走向了马克思主义,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思想对话。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品质与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表征出基本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实可能。当前,基于文化时间与空间相互交织的复杂性,厘清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化支撑,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实现传统文化的"双创"式发展,阐扬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性,是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构筑民族振兴中国梦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以后,以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反思"五四",为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寻求出路。瞿秋白采取独特的视角,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即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五四"新文化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是文言的还是白话的;是科学的还是宗法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基本上排解了"五四"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文化选择上的迷茫,事实上引导着中国新文化朝着新民主主义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对易卜生与王尔德戏剧的译介进入了高潮,针对其中离家出走和试图出走的女性的探讨,成为"五四"女权话语的重要内涵。出走的娜拉被奉为女性解放的最高象征,但并不能解决女性出走后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作品中那些"归来"并实现觉醒的女性亦得到读者相当的认可,并被作为解决女性盲目出走、身陷困境的一种选择,显示出"五四"语境在出走风潮之下,对女性解放的多元思考和接受。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力量,推动了中国女权话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伪满洲国时期女子校园刊物《萃文季刊》和官方综合性期刊《新满洲》的女学生新文学现象,阐释日本文化殖民对殖民地青年女性渗透和毒害的演进。"五四"新文化运动生发的追求平等、自由和婚姻自主的"新女性"观,在殖民主义奴化教育下异化为国家民族性质的"贤妻良母主义"。"贤妻良母主义"是战时体制下日本军国主义推行的日本"妇德"在伪满洲国的移植。摇篮期的殖民地女性文学在五四新思想的自由理念和殖民地"国民精神"等历史"酵素"的作用下,承载了沉重而复杂的精神向度,使满洲青年女性的精神趋向由"五四"新文化影响的个体本位转向了殖民地"家国"本位的历史变异。考察伪满洲国校园女性文学现象,对于我们认识日本侵华时期对中国占领区实施殖民奴化教育和文化侵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的中国是所谓"主义"的时代,各种思潮和学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纵观五四时期的湖南社会,批判奴隶根性;倡导教育,开启民智;批判传统礼教,提倡妇女解放等思潮成了湖湘社会之主流。五四时期的湖南社会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处在一个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状态,由于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的迥异,1915年前后,当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在北京、上海等地渐次开展之时,湖南仍风平浪静。延至五四,传统的保守势力在湖湘社会仍根深蒂固,居于压倒性优势,所谓"旧者仍盛,新者初显"正是这个时期湖南区域新旧文化所呈现的最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少年中国"这个20世纪初爱国民主知识分子的强国之梦,在民族危机日重的中国,成为重塑中国形象的时代命题,独步于五四新文化时期。其核心人物王光祈,主张从改造国民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入手,以科学的精神和积极的社会活动来创造一个理想的"少年中国",实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其包含的重塑国民文化素质的社会改造方案,对研究五四时期以王光祈为代表的爱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在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转型中的历史价值,探讨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沈文慧 《理论月刊》2007,1(10):47-49
"五四"新文学的现代伦理精神源于近代理性主义、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文化思潮,其基本内涵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和自我尊严的高扬,其目的是实现个体人的独立自由和精神解放,使人在社会中按照人的本质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种现代伦理精神充分体现在"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时期的现代文化建构过程中,五四文化先驱并没有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复兴”或“重释”,而几乎完全是以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文明为参照,彻底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以西方近代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来破除中国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的理性主义的束缚,表现了对文化的反叛和进取精神。但五四文化先驱在趋向欧洲近代文明的时候,又觉察到了它的某些不可克服的流弊,因此,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既试图与传统作彻底的决裂,又实在无  相似文献   

15.
周可真 《湖湘论坛》2010,23(6):85-90
中国历代王朝对遗民人物所持的宽容态度,反映了崇尚人格独立的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立基于人格独立原则的以"忠君"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伦理道德是一种具有一定超越性的社会公德。蒋家王朝完全抛弃了人格独立这一中华礼义文化的价值基础,逆历史潮流而动,完全无视"五四"所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建设目标,以"忠于党国"的特殊政治道德来取代中国的传统社会公德,这是中华精神文明的一种倒退。今天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努力构建基于"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融爱国精神与人道精神为一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思想界,围绕五四新文化的历史评价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国民党官方、现代新儒家,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展开了持续的论争.国民党官方将五四新文化看作是在大陆失败的罪魁祸首;现代新儒家肯定五四的民主与科学理想,但反对五四新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态度;而自由主义派则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一边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一边反击新儒家的文化批判,三方构成一出颇具复调色彩的文化论争,并对当代的台港思想界形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的基础和条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产物。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是我们党长期努力的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文化建设正续写着新的辉煌:“五四”解放思想的话题与课题仍在继续,“五四”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仍在高高举起,“吾人最后之觉悟”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新儒家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为接续儒家学说道统、回应西方文化挑战而产生的东方文化意识流派。其代表人物在科学与民主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做出了独特而又深邃的诠释,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体用观"。这种"体用观"因其明显失衡而多遭非难,但亦因其丰富而瑰丽的人文思致而倍受学界瞩目。  相似文献   

19.
靖玉新 《前沿》2006,(10):215-217
"五四"运动是一个张扬激进主义的文化运动.它高举"民主、科学"的思想大旗,以思想启蒙为使命和旨归,但为什么却没有沿着欧洲式的启蒙道路走,相反却采取苏俄式的激进方式呢?本文通过在历史的具境中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作家的文学观以及现代文学史叙述作系统梳理,真实地考察"五四"激进主义的是非得失,试图对此问题做出新的角度的解答.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文化大众化,源于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运动,进入新世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但仍是21世纪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当前,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国际条件下,文化大众化担负着新的任务,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对此,应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文化大众化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