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的画幅     
林清玄 《党政论坛》2014,(14):49-49
我去访问一位画家,他一向以“难产”著名,要很长时间才作出一幅画。他非常郑重地对我说:“我作画不像一般的画家,他们作画好像游戏一样,一天画好几张,我的态度是很严肃的,  相似文献   

2.
黄小平 《党政论坛》2013,(16):52-52
让别人去画 爷爷是个画家。小时候,看爷爷作画,每幅画都留着一些空白。我感到奇怪,为什么爷爷不把这些空白的地方也画上呢?爷爷说:“留着这些空白,让别人去画。”  相似文献   

3.
照片上这位提笔作画的娃娃,名叫刘芳。别看她只有十一岁,却已有了九年“画龄”。她六岁时画的《猫鱼图》,在美国洛杉矶儿童画展中得过三等奖,另一幅《猫咪图》获北京市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一等奖。看小芳芳作画,也是颇有趣味的。在几十人围观的场合,她竟毫无惧色,从从容容站在一张大画案前,然后敏捷地铺好宣纸,从一大堆笔中拣出一枝大号毛笔。只见她歪着头凝思片刻,眨了眨乌亮的眼睛,便刷刷地画了起来。虽说不上“笔落惊风雨”,但笔底云烟,却也跃然纸上。面完之后,一副无拘无束的惬意神情,显露出天真的稚气。难怪  相似文献   

4.
人穷志不穷     
王岩 《党政论坛》2013,(4):62-62
一位未成名的青年画家,靠画人像为生。一天,一个富人经过,喜欢他的画工,便请他画一幅入像。双方约好酬劳是一万元。一个星期后,富人依约前来拿画时起了歹念,心想:“这人年轻又没有名声,画中的人像是我,这幅画如果我不买,绝不会有人买。”于是不顾约定,说只愿花三千元买这幅画。  相似文献   

5.
读画闲笔     
初识浩义,是在他的马群中(他的马的专题画展上)。他的马,给我的总体印象是纵笔挥洒、遗形取神,着眼于大处要处,颇类九方皋相马,于牝牡骊黄之外。 最近承蒙他捎给一本画册,纵情品味,悠然神怡。其中《同行》一幅,尤为意趣盎然。此画甚简,只是两马,确切地说,是一俯一仰的两马头和两马屁股,这两个马屁股,轮廓一圆一方,加之粗犷的寥寥数笔,却生发出颠簸之感,似乎响起蹴踏蹄声。为了证实我的感觉,我捂上画题给老伴看,她说是正在小跑着的马。这应了周瑜对诸葛亮说的话:所见相同。引起我的兴趣的,并非仅如上面所说的那些,因  相似文献   

6.
一九一七年,青年毛泽东在写给友人黎锦熙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个靠镇压农民起义发迹、使清朝苟延残喘三十年的曾国藩,有何过人之处令毛泽东‘独服’呢?从曾氏《家书》中我们可略见一二。 在腐败、懒惰、空虚、自私的社会环境中,曾氏执着地树立起一种严肃的生活态度,按照‘诚意’、‘主敬’、‘克己’、‘习劳’、‘有恒’五条原则,坚持进行自我修养。道光二十二年(曾三十一岁),他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以便触目克治’,‘念念欲改过自新’。这种日记字字皆写正楷,作为‘诚意’的手段。不仅写,而且做。某次他猛省从前与某人结怨错在自己‘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当夜即往那人住处‘登  相似文献   

7.
一天上午,我们来到安徽省宿县黄山公社圩西生产队,访问农民杨传海、赵永英夫妇。刚进门,杨传海便端着玻璃杯,笑呵呵地迎上来说:“请喝杯甜叶菊泡茶。我家靠种甜叶菊致富,也是‘甜密的事业’啊!”一片笑声中我问他:“你怎么学会种甜叶菊的?”他手指着一摞摞报纸说:“喏,就是这些‘哑巴师傅’的功劳!”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13,(14):48-48
刘震云是15岁开始走上文学道路的。那是1974年,他刚当兵。 母亲对他写作影响最大 刘震云说,母亲是对他写作影响最大的人。他说:“我母亲是个卖酱油的,酱油店边上有个书店,她经常拿鲁迅的书看。有一天,她知道我在搞写作,就说:‘你也写东西?这工作不难。’  相似文献   

9.
一位领导给学生做传统报告,谈兴正高时,台下学生递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您刚才把摄影的“摄”念错了,此字念She(射),不念nie(捏)。那位领导看后一怔。报告结束时,他打开纸条说:“刚才我讲话时,把‘摄’字念错了,有位同学给我写了张纸条,指出了这一过错,事情虽小,但我非常感谢他,这个字我念了几十年,可没人给我指出过错误,这位同学是我的‘一字师’!”话音刚落,激起满场掌声。  相似文献   

10.
《党政论坛》2014,(4):64-64
一个问题可以看到的信仰.有人问一名画家:“如果博物馆失火,里面有一幅名画和一只猫,你会去救哪一个?”画家不假思索地说:“当然要救那只猫!”名画对于画家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画家为何要救一只猫?因为在他看来,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哪怕最名贵的画,和生命相比都轻如鸿毛.  相似文献   

11.
身居企业,每言及人才,总不免有几分内愧。不为别的,只因在下才疏学浅,既拿不出科技攻关的绝招,又胸无振兴企业的良策,也便自认与‘人才’无缘,只可安于多年如一日的‘刀笔小吏’,作一点‘嫁衣裳’之类的活计也就是了。 然日前忽有惊闻,就是某厂将一远近闻名的‘酒桶’提为办公室主任,并造出舆论,称此举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吾辈少见,却未敢‘多怪’,只觉茅塞顿开,喃喃自语道:‘噢,噢,噢,原来“酒桶”也是人才!’ 说‘酒桶’是人才,桌面上少有人讲,但实际生活中已成‘一族’。他们虽一不懂技术,二不懂管理,既无真才,又无实学,然在非常的社会环境下,却能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于是也往往特受领导赏  相似文献   

12.
大凡文人,总爱给自己的书房、画室取名,或铭志,或寄情,或言理,或赋义,大多个性鲜明、意味无穷.十发先生的画斋,曾有“步鲸楼”、“不教一日之闲过之斋”、“修竹远山楼”等雅名.近日,在他的客厅,稍事坐定后,先生用他软软的松江方言说:“我现在的画室叫‘三釜书屋’.”见我有些惊讶,先生便拿起笔来,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这四个字.釜,古代炊事用具,如今日之锅.此意与文、与画、与书,均不相干.“三釜之屋”可称之“三锅之屋”.先生何以给自己的画室起这样不雅之名?他笑而释道:‘三釜’,意即国家、集体、个人这三家.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特别要提醒自己,凡事不能只顾自己,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三锅水要端平.”  相似文献   

13.
源于自然独树一帜──祝大年其人其画杨朝岭打开近期出版的祝大年画册,读者可以看到他的作品没有一幅不工整细密、色彩不鲜艳谐和。画幅上的万笔干线,没有一处是随便涂上的,也没有一笔显得多余。这一方面表现出画家深厚的功底和高雅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画家的...  相似文献   

14.
有两位画家相约各画一幅画,主题是“宁静”。第一位画家选择一个湖泊作背景,风平浪静,湖面无波。他得意地介绍其中意境:“你们看,这个湖面平静如镜,蝴蝶也栖息在花朵上停止飞舞,没有风没有雨,又远离尘世喧嚣,完全呈现出宁静来。”第二位画家画的是奔腾瀑布,旁边有一片灌木林,树枝弯到水面,一棵树的树项筑着一个鸟巢,几乎快被浪花浸湿,鸟巢内有两只出生不久的小鸟沉沉酣睡。  相似文献   

15.
“作为酒店经理,就要讲‘生意经’。不过,我是社会主义酒店的经理,不能念50年前‘新亚’老板的‘生意经’,我们的‘生意经’不能离开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这是上海新亚大酒店经理张志毅在1984年11月酒店实行经理负责制和全浮动折账工资制时,对全店职工说的一番话。 张志毅今年刚跨入50岁,他15岁时进一家糖果店“学生意”,30多年来一直在商业部门工作。1980年,他担任华山饭店经理。一年半后,经营状况平平  相似文献   

16.
我请中年画家吴悦石鉴赏一幅山水画,画卷刚展开一半,他就说:“这好象是老画家颜地的作品。”我说:“你真有眼力,这幅画就是颜地的儿子颜士摹仿他父亲笔意画的。” 颜士原名阎吉才。他父亲颜地因受“四人帮”的迫害,身心遭到严重摧残,离开人世已经七年了。  相似文献   

17.
不是假聪明     
读柯罗连科回忆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其中的一个自注很感兴趣。注文说他所转述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西伯利亚向狱友们朗读的一件作品是中篇小说,但沙加诺夫所转述并发表出来的作品却是一个剧本。自注说:‘我照理应该配合这个正确的指示而改作我的叙述’,但‘决心把我这段异文保留下来,并指出其可疑之处。’  相似文献   

18.
医德,人们一般只把它看成名词?即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把它看成动宾词组,即医治道德上的创伤。因为人们在哀叹:‘医术虽明显提高了,医德却明显下降了’。 概而言之,现在进出某些医院要过‘五关’:一是看病时要过‘人情关’。看病需要托人‘搭桥引路’,有时尚需‘人托人’,这就要掏一次或几次‘人情费’。否则,有的科挂不上号,排不上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不久前就省委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约法三章”,他说:“一是省委领导的讲话,从我开始,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把‘重要’两个字去掉,讲话那么多,哪有那么多‘重要’啊!二是涉及到我的稿子,你们可以删,觉得不合适的尽管改,不用告诉我,发多发少你们定。三是稿件中对领导赞扬的话无论如何不要写,什么‘轻车简从’、‘冒着寒风’等都要删去,本来就该这样嘛。我们的报纸一定要体现党的优良作风,一定要反映民意。”(摘自《光明日报》)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约法三章”  相似文献   

20.
求真     
宏图 《瞭望》1990,(19)
‘博’、‘专’、‘细’二字,为王国维氏治学之道。然‘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王氏为求真,颇注重‘集众思’。当他撰写《宋元戏曲考》时,据徐森玉先生回忆,‘我们聊天时,他总把话头引到这部书上来,听取我的意见。这时,另有一位朋友来看他、他还是用此法谈话,有时提出问题和我们研究,如有相反的意见,展开辩论,最后得出的结论,他都记在笔记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