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VPN技术在数字监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亮 《刑警与科技》2004,(11):122-125
虚拟专用网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是在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制定的标准下,“基于公共数据网,给用户一种直接连接到专用局域网感觉的服务”。简而言之,VPN是通过公用网络建立的安全、稳定隧道,是内部网络的延伸与扩展。VPN技术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它是“虚拟”的,因为整个VPN网络任意两节点间的连接并没有传统专网所需的端到端物理链路,而是架构在公用网  相似文献   

2.
《刑警与科技》2007,(4A):73-76
一、MPLS VPN的QoS问题 虚拟私有网络(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是一种利用公共网络来构建私有专用的技术,这种VPN网络必须提供与企业现有私网相同的安全陛、可靠性和可管理性。MPLS VPN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IP VPN技术,相对ATM/FR VPN技术而言,MPLS VPN具有高带宽、低成本、可扩展性好、支持异种介质互连、支持任意拓朴和接入等特点。因此它在以下两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一,企业互联,即企业总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黄伟源 《法制与社会》2012,(6):22-23,26
通过网络链接,互联网用户可以轻松地由一个网页访问另一个网页,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大众以“网上冲浪”来形容网上信息间切换的速度之快.然而,链接技术自诞生以来,就引出了诸多法律上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网络链接技术的分析,以探究网络链接不当引起的相关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链接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从普通链接到深度链接,从网页端走向移动客户端,网络环境中基于深度链接行为引发的著作权纠纷在司法实践中频频上演.iframe嵌入式链接为深度链接的一种新型形式,虽名为链接,但以技术中立之名行内容提供之实,符合信息网络传播权定义中的“提供”要件,构成信息网络传播权直接侵权,不应适用“避风港”获得免责.  相似文献   

5.
因链接引出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世界里,即使最简单的交易也会涉及复杂的法律关系,并可带来无法预知的后果.链接,是互联网所涉及的各种服务中发展最快的一种,上网者只需轻点鼠标,即可访问另一个网站.有人将链接比喻为网络的"支柱",认为它是互联网的价值所在,链接将网上的相关内容连成一体,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互联网对信息的传递功能.它将以前处于无序、随意状态下的网络世界,转变成了一个有规律、系统的信息世界.网络的力量就在于它可以使浏览者快速地连接相关内容、网页或网站.  相似文献   

6.
网络链接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骁 《河北法学》2001,19(1):10-14
网络链接作为一种新技术,引发了一些法律层面的思考,由于链接的技术特性.使得这些法律的争议集中在了版权、商标权和反不正当竞争等知识产权问题上,撰写此文的目的就是为了阐述这些与链接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在互联网的行列中,链接行为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一方面,网络链接不仅可以增加被链接网页的流量数,为其带来可观的利益收入,同时也节省了互联网用户的检索成本,方便其快捷准确地获取所欲查找的信息。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网络链接也伴随着大量侵权纠纷,一些网络公司"挟渠道以令诸媒",打着创新的名义,却行侵犯版权之实。针对网络链接的双面性,取其利而去其弊才是大智的做法,而如何让网络链接行为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则主要取决于版权法的相关规制。  相似文献   

8.
张震  曹军梅 《刑警与科技》2004,(11):180-182
VPN是在公共网络基础上建立一个,临时、私用、安全的连接,它是对企业内部网的扩展。本文分析了VPN技术,并且给出了一个基于IPSec的安全模型。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在检察机关的应用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信息系统。是检察机关实现办公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检察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应用,除刑侦技术之外,可以表现于三个子系统。 (1)案件资料检索系统。建立dBASEⅡ数据库,组成Ethernet网络,储存资料,便于查检。一个数据库可以存放65,535份资料,每份资料的检索用字可达1000个,检查机关办理的批捕、起诉、经济、法纪等案  相似文献   

10.
张可 《法制与社会》2012,(14):285-286
网络著作权是著作权的一种新形式,侵犯网络作品的类型主要有如下几种:从网络上下载作品;特传统作品上传网络;未经的链接行为;克隆他人网页,对此,至少应从完善对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建立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体系,知识产权侵权补偿制度三方面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11.
由链接引发的间接侵犯版权的责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技术的发展冲破了传统的版权法的框架,在版权的主体、客体以及权利义务等多方面向传统版权法提出了挑战。从90年代开始,各国学者开始研究网络环境下引发的版权新问题,如复制权、发行权概念的重新界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版权新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链接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一、链接导致的版权问题虽然链接导致的版权问题很多,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从问题的来源来讲,不外乎两类:一是由链接引发的直接侵犯版权的问题;二是由链接引发的间接侵犯版权的问题。1.由链接引发的直接侵犯版权的问题链…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极大普及和电子商务技术的成熟,一些犯罪分子乘虚而入,利用人们在购物时的疏漏实施犯罪活动,网络钓鱼逐渐成为常发性案件。本案就属于典型的网络钓鱼案件。通常情况下被告人以诈骗罪论处,因为不管其使用何种作案手段,最终都介入了被害人的主动支付行为。但是仔细分析案情即可发现,被告人在1元链接中植入大额付款链接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秘密窃取,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所以应该另行定罪,数罪并罚。与此同时,对于网络钓鱼案件频发且易于得逞,我们也应该从网络交易安全管理角度进行反思,比如本案所涉及到的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以及虚拟货币等环节存在的交易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准确地对链接行为进行分类是正确认定其法律属性的前提。对他人作品设置内链接构成网络传播行为,如未经许可则有可能直接侵犯他人信息网络传播权;对他人作品设置外链接不构成网络传播行为,只有在被链接作品为侵权内容时才有可能构成间接侵权。可以用内链、外链的分类来判断链接行为的性质,分析该行为是否直接侵犯网络传播权。浅层链接和深层链接的划分对于分析链接行为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关系并无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内容聚合型服务应用,是众多互联网商业创新模式中的一个新生代表,就如同每一次互联网创新一样,它也为著作权法和互联网竞争管制带来了新的命题和挑战。沿用著作权法的传统视角观察内容聚合性应用,可以将其技术处理归结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深度链接"或者称为"加框链接",通过嵌入式加框技术,将被链接对象的内容显示在自己的应用界面,不显示被链接对象的来源和网址;第二种是转码复制,通过对来源网站的内容进行网页转码、信息剔除和界面整合,成为聚合应用提供的内容。尽管一为"链接",一为"复制",在著作权法上存在重要的差异,但是对于读者来说,感受几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心理测试技术作为一种侦查和证据审查辅助手段。可在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等执法办案中发挥积极效能,但心理测试技术在检察机关的应用具有其特殊性。结合浙江省检察机关心理测试技术应用开展的现状.提出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广泛开展心理测试技术应用所应秉持的理念.以及推动检察技术“一体化”的应用工作机制、办案部门能动的应用协作机制、科学有效的测试人员培训机制等三个机制的建设,切实发挥心理测试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6.
网络服务行为可以划分为网络内容服务行为和网络技术服务行为,包括直接上传作品至自身网站服务器、在自身网站中链接第三方网页、购买第三方软件平台由第三方进行远程控制三种情形.对现行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的认定,要根据其行为其属于那种情形,是网络内容服务行为还是网络技术服务行为来进行综合判断.侵权责任认定后,才能进一步确定其如何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7.
网上链接 难避争议——与链接相关的三个法律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链接的形式和法律性质链接(link)一词在互联网上是个相当关键概念,是互联网得以运行的基础性特征,网络上的信息被称为海量信息,在如此之多的信息中要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显然指望使用者记住多个网址并逐个搜索是不现实的。而链接就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链接的基本原理是:设链者在自己的网页的内容后面储存了其他网站的地址,使使用者在点击设链者的网页同时,明知或不明知地使计算机自动转到预先设定的网址。利用这一技术使使用者不需要在URL上输入网址,即可从所在的主页跳到其他主页或网页的内容上面,同时这一技术也是网…  相似文献   

18.
超文本链接中的著作权侵权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缺少链接技术的网络世界可能会失去生命力。然而这项技术在被广为利用的同时.也引发了知识产权特别是著作权领域的侵权之争。从侵犯的权利内容和方式入手.本文试对超文本链接构成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各种情况进行一个粗浅认定.希望能够对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网络链接与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之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木珠  乔生 《法律科学》2004,22(4):107-114
网络链接是万维网的核心技术 ,是互联网信息交互与传播的重要手段 ,但同时也构成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威胁。不同链接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链接技术本身不构成侵权不等于网链行为不构成侵权。网上关键词组组合、搜索引擎使用、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的链接及链接有协议的侵权作品是否构成侵权诸方面问题 ,应结合中外典型案例进行探析 ,正确处理网络链接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保护之间的关系 ,以完善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20.
今天,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而互联网的发展又离不开链接技术。链接技术是互联网的重要传播技术,但这种新技术却给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其中的加框链接技术。本文对于框链中的广告进行了一些学理上的思考,以期对于我国的网络规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