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危春勇 《党史文苑》2012,(21):47-50
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组织领导、在湘赣边界爆发的秋收起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成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5年前,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和秋收起义80周年,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与中共修水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摄制了  相似文献   

2.
<正>192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3.
1927年9月,毛泽东亲自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起义失利的情况下,他又带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在革命实践中,他找到正确反映中国革命和战争的规律,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4.
了解由北供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认识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的伟大意义;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理论和建党建军的基本思想,认识党的土地革命的基本内容;了解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认识党的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了解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共产国际根据苏俄革命的经验为中国设计了两个并行的革命战略,即城市战略和农村战略.对于其中的"农村战略",毛泽东不仅较早地给予了深入的思考,而且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对这一战略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党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年革命先辈们在井冈山留下一批珍贵的一级革命文物,见证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难岁月。如今,我们将一一展示这些一级文物,以此纪念今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  相似文献   

7.
<正>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83年前,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在这个  相似文献   

8.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主峰为五指峰,海拔1586米。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有大小峰峦500余座,最高峰2120米,很多座山峰都在海拔1000米以上。1927年秋,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而井冈山被称为"革命摇篮"。在  相似文献   

9.
孙伟 《北京党史》2013,(3):37-40
毛泽东是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他可以说直接经历了井冈山的创建、发展、巩固和鼎盛,也见证了井冈山的曲折历程。毛泽东在这里践行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尝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今天,重新审视毛泽东与井冈山的若干关系,对于毛泽东乃至中共早期历史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的道路,已经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并且以其独创性的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学习和研究井冈山根据地的历史,正确地评价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相似文献   

11.
杨会清 《求实》2007,1(12):15-18
自参加革命以来,毛泽东即对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给予了积极的探索,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农村革命思想。在这一思想中,既有他对俄国革命经验批判继承的一面,又有他对中国国情深入理解的一面。它的形成,不仅为井冈山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而且为我们党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夏日的井冈山,峰峦叠嶂,仿佛被烈士鲜血染红的杜鹃花早已藏入层层碧绿,但山腰上那条革命先辈曾挑粮上山的小路若隐若现。不禁让来人遥想峥嵘岁月,领悟革命胜利的道路。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井冈山建立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沿着这条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经过20多年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相似文献   

13.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反复实践中找到的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它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新方向,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的新篇章。这条道路为中国革命树立了一座历史丰碑,引领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对中国革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自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到1930年上半年,在领导红军战争和根据地建设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积累,逐步解决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这条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在开辟这条新道路中,不仅进行了亲身实践,而且从理论高度加以阐述,因此他的贡献最大。早在1928年,毛泽东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客观实际进行科学分析,并对井冈山根据地和其他根据地及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首先提出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革命道路,后来被概括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找到中国革命的这条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探索和确立这条道路的时期,大约从大革命失败到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前后.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内,周恩来是中共实际的主要负责人.他和毛泽东一个作为中共全国武装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一个作为最重要的地方武装斗争的主要领导人,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毛泽东是中国革命道路的主要开创者;周恩来提出和贯彻了"工农武装割据"观念,形成了"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的思想,引导全党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实现了工作中心从城市向农村的转变,他的贡献仅次于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盖世之功.  相似文献   

16.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了低潮。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本文从四个方面浅议了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对中国革命的主要贡献: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了人民战争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消除了右倾悲观情绪,坚定了无产阶级革命信念。  相似文献   

17.
穆子 《党史文苑》2006,(2):30-31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其中心地点为茨坪.这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毛泽东、朱德等在这里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此后,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因此,这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朱德称赞井冈山为"天下第一山",郭沫若游览井冈山后发出"万岭不思游"的赞叹!  相似文献   

18.
试论黄麻起义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革命道路问题,是关系革命成功失败的全局性问题。毛泽东同志带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队伍最早走上井冈山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总结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胡振荣 《湘潮》2023,(12):4-13
<正>“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年流血牺牲、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这是指引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唯一正确道路。毛泽东以伟大马克思主义者超凡的远见卓识、毅力勇气、胸怀境界和务实笃行,在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开创性贡献。在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之际,深刻回顾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20.
元昕  李安 《新湘评论》2005,(9):58-59
从霹雳一声暴动,到红旗打上井冈山,毛泽东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这条道路的起点就在文家市。由文家市起步,进军井冈,从军事意义上来说,既是撤退又是进攻,是从敌人力量雄厚的城市撤退,是向敌人力量薄弱的乡村进攻。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个正确而伟大的战略转移。文家市,连着井冈,连着延安,连着北京。在那个伟大的事件过去70多年后,我们来到这里,共同去倾听一个伟大的历史回声,去叩访一座永远的精神宝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