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痕迹物证是再现现场中需要挖掘信息的主要方面,只有充分挖掘痕迹物证才能越加接近事  实。痕迹物证遗留的位置是利用痕迹物证进行现场再现的重中之重,因为痕迹物证遗留的位置能够反  映出作案人的作案过程、行为特点、人身特点、职业特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命案现场受害人身上遗留微量痕迹物证的部位,可以分析作案人作案后对应位置所具有的“细节特征”,对于排查、守候、讯问、认定犯罪嫌疑人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客观、公正、准确地处理交通肇事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的基本办案原则,但其基础是证据——遗留在肇事现场的各种痕迹物证。交通肇事现场常见痕迹物证种类有形象特征痕迹、附着物痕迹、散落物痕迹。痕迹物证在交通肇事中的证据作用主要体现在判断交通事故的性质、提供缩小侦查范围的线索、刻画肇事者的有关特征、揭示事故发生过程和查找认定肇事车辆。  相似文献   

4.
犯罪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任何犯罪现场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物质的相互转移,即只要犯罪活动发生,实施犯罪者必然会从现场带走或遗留某种物质。但在实际现场勘查中工作人员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手印、足迹和工具痕迹的发现、提取上,对微量物证的发现、提取以及利用很少,主要原因是对现场痕迹物证缺乏全面运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心理痕迹是指通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遗留在犯罪现场上的有形物质痕迹表现出来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犯罪活动各方面情况的各种现象。有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犯罪现场遗留的各种物证、犯罪现场的物品损失情况、犯罪现场遗留的犯罪者人体行为痕迹、犯罪现场的工具痕迹、犯罪现场的伪装状况等物证中提取心理痕迹入手,找出犯罪行为人的犯罪动机和目的、气质特点、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特点和职业技能、犯罪经验及经历等,可帮助刑侦工作者重构犯罪现场,提高案件侦破效率。  相似文献   

6.
经对一起复杂火灾命案的现场进行细致勘查,对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进行认真检验,并经周密细致的分析,成功地重建了案件现场。  相似文献   

7.
在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中,现场勘查人员利用扫描仪记录现场遗留痕迹物证不仅快捷、方便和经济,并且具有易于保存、检索和远程传输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弥补了传统痕迹提取方法的缺陷与弊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物证提取的质量。本文利用反射扫描或者透射扫描的方式,辅之以调整扫描时各种参数设置、变化客体扫描角度和变化辅助光的配光角度等方法技巧,对刑事案件现场中常见的且不容易提取的痕迹物证,利用扫描仪进行了提取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大众媒介的传播作用,罪犯在作案时,往往周密策划、精心设计,在犯罪现场上遗留的可被我们利用的有形痕迹物证越来越少,而大多是伪装和破坏之后变形的痕迹物证。因此,我们在利用有形的痕迹物证进行现场分析  相似文献   

9.
刮擦痕迹几乎可见于所有的交通事故现场,按照物证技术学原理,对刮擦痕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和解读痕迹的形成机理,不仅能够科学确定车辆的接触部位,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状态,再现事故经过,还能认定肇事嫌疑车辆,为事故责任的认定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肇事逃逸案件提供破案线索和定案依据。车辆类型结构、车身材质、车辆装载和运行方式、车辆机械故障、车辆的修复等是车辆因素中影响痕迹形成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0.
在大量的道路交通事故调查中,全面地对事故现场上遗留的各类痕迹物证的检验应用显得十分重要。文章通过对道路交通事故路面痕迹物证的检验、鉴定实例,探讨通过路面痕迹物证的检验、鉴定,确定车辆运动形态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痕迹物证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遗留在肇事现场的或从现场带走的能证明事故真实情况的反映形象痕迹及相关痕迹的载体和物品。其显著特点有三类 :一是有形的事故痕迹 ;二是附着物痕迹 ;三是散落物痕迹。因此 ,第一接触痕迹是交通肇事现场勘查和研究的重点 ,同时 ,也是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凶杀案现场勘查中对凶杀案案犯自杀于现场的认定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现场是否有死者以外的人进出的痕迹;现场是否有死者以外的人留下的与作案有关的痕迹物证;杀人凶器是否遗留在现场;现场物品有无增减或变动;现场是否反映杀人动因;死者死前的心理活动;凶手自杀与现场痕迹物证的形成有无矛盾;结合尸检分析,致命伤是否符合自己形成,自己能否形成。  相似文献   

13.
在痕迹物证提取困难的情况下,及时发现并勘查关联现场,正确利用关联现场的痕迹物证,是快速破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心理痕迹是对物质痕迹的反映,犯罪心理痕迹是当事人等历经罪案的记忆,以及物证所反映的犯罪行为的"心理留痕"。犯罪心理现场是罪案引起的心理活动状态,近似广义的心理痕迹。心理痕迹的特点是心理载体的物质客观性、心理痕迹的意识潜在性、心理信息传递的间接性、心理要素的相对稳定性、心理面貌的独特性,心理现场的特点是精神世界的相对独立性、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案件信息的主观扩张性、案件意义的法律抽象性。在心理的潜隐与动静之间,体现着痕迹反应性和现场能动性、静态痕迹和动态现场、痕迹点和现场面、信息存留和信息扩展的辩证关系。犯罪心理现场重构是再现案件事实的方法,犯罪心理画像是表现作案人个性等的分析结果。犯罪心理痕迹和犯罪心理现场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5.
面对复杂的犯罪现场,技术人员要认真细致地进行勘查,正确解读现场信息,发现和提取有价值的痕迹物证,从现场反映的信息中寻找相对不变的规律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深刻认识犯罪活动与犯罪现场之间的必然联系.利用现场信息和痕迹物证证实和揭露犯罪。  相似文献   

16.
勘验人员在遗留有手套印犯罪现场的勘验过程中常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这类现场的勘验价值不高,从而可能会忽视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物证。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物证就是指印,虽然作案人戴手套作案,但在勘验手套印痕现场时还是具有提取到作案人指印的可能性;另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物证就是手套印本身,基层现场勘验人员普遍认为手套印是没有太大价值的,但实际上遗留在现场的手套印其本身既是一种常见的痕迹物证,还可以作为生物检材进行DNA检验,可以说手套印本身是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宾馆盗窃案件呈逐年上升之势,已成为城市治安问题之一。由于宾馆盗窃案件发生的场所和侵害目标具有特殊性,作案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较少,导致现场勘查的难度很大。深入分析宾馆盗窃案件的特点,掌握快速勘验外围现场,及时发现可疑情况等现场勘查技巧,提高现场勘查的质量,是快速侦破此类案件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试论犯罪现场保护的任务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现场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和遗留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证的一切场所.保护好犯罪现场是做好犯罪现场勘察工作和侦查破案的前提和基础.为保证现场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明确现场保护的任务,掌握好现场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现场勘查中,需要对许多痕迹物证进行现场拍摄,闪光灯由于便于携带而在现场物证摄影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总结出闪光灯在现场不同痕迹物证上的应用的拍摄方法与规律.从使用闪光灯进行痕迹物证摄影方面的应用入手,使闪光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进行打光,从而发现手印在浅色塑料上拍摄最佳的打光方法,得到最好的拍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爆炸案件的增多已经引起各级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 ,如何快速侦破爆炸案件已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严峻挑战。文章从爆炸现场分析角度出发 ,以物证技术理论为指导 ,论述了爆炸现场痕迹物证的特点及其在案件侦破中的综合运用 ,为刑事技术人员开展现场痕迹物证勘验和现场分析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