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泻通涩法治疗乳糜尿二则彭玉叶(安徽省郎溪县人民医院中医科242100)关键词:膏淋;乳糜尿;补泻通涩法乳糜尿属中医之“白浊”、“膏淋”,大致可分虚实两类。然虚实一体又为该症最常见的病机。笔者在治疗这类疾病中,常补泻通涩配合使用,以冀虚补实泄,寒通漏...  相似文献   

2.
胡老早年受业于江南名医丁家门下.现任徐汇区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学会理事。行医五十余年,学验俱富,医名颇著.在内伤杂病治疗上,有其独到之处。他认为人身精神气血之充沛,全在于脏腑健运、经络通达,在治疗上力倡“一补三通”。“一补”即补正气,“三通”即通气血、通肠胃、通水道。其立方遣药颇具特色。临诊中,笔者蒙受教诲,受益非浅。现总结于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临证指南医案》所载血证医案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诊疗血证的学术思想。其治疗血证多从脾胃入手,分阴阳而治,拟升阳健脾、甘温益营、甘润养阴、通补胃阳等法,尤重胃阴;脾胃同治,采用健脾养胃、补脾疏胃之法;主张“上下交病,治在中焦”“肝木犯土,调肝治中”;注重调养脾胃,药寓食疗。  相似文献   

4.
小儿功能性便秘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反复发作的基本病机为“热、积、虚”。治疗需采用“清、消、补、养”动态序贯疗法。疗程早期以清消之法清热消积通下;疗程中期以补法健脾养阴;疗程后期则以养法调理体质。以中医序贯辨治方案治疗小儿便秘,既可使大便得以通下又可顾护脾胃,同时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作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其对“阴火”的认识为后世用“升阳法”治疗脾胃亏虚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李东垣根据伤饮、伤食之病机不同,提出上下分消化饮、内消积滞的不同治疗思路,并且顺应四时升降浮沉之性以加减用药,强调药物酒制对于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盛国荣教授临症五十余年,擅治疑难疾患,而对于慢性病症的治疗深有研究,远近求医、通函问病者,应接不暇。本文介绍盛老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盛老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尤其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乃人身升降之枢纽,为仓廪之官,主纳食消谷。盖胃禀冲和之气,稍有偏胜,每易成病,古人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治疗胃脘痛则以“通则不痛”而立论。盛老尝云:“通之之法……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气陷者升之,气郁者舒之,火热者清之,湿阻者化之,食滞者导之,痰凝者开之,血淤者行  相似文献   

7.
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在于“筋损致病”,即颈部经筋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后所产生的“炎症”刺激引起头痛。治疗上应根据“顺筋取穴”“筋穴治痛”的原则,以经筋起止点、压痛点、压痛缓解点、筋结点为主穴,施以震颤松解手法和温针灸法,以达筋松脉通、通则不痛之效。  相似文献   

8.
广德张氏芒针发源自皖南山区,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长针”,后流行于皖南广德一带,学术流派的发起人是民国时代的医家张明俊。张维年少随伯父张明俊习得医术,“循经透刺”针法最早由张维提出,将稀世芒针的15组穴位发展到150余组,初步提出“循经透刺”的针法及学术思想。广德张氏芒针流派主张“循经透刺”法,运用芒针节律进针、一针多穴、气达病所、捻转得气、补虚泻实,临床常用芒针透刺天突以达通任利咽之效,透刺督脉以取其醒神开窍之功。  相似文献   

9.
跷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叶天士擅长采用奇经辨证方法治疗各种内科病,在治疗“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型不寐时提倡以“半夏秫米汤”为基础方加减。若病机包括“厥气客于胃”,则治以加减温胆汤类方;若病机包括“阳伤痰阻气道”,则治以加减外台茯苓饮。  相似文献   

10.
史锁芳对肺系疾病中“痰”的治疗颇有心得,将治痰之法分为温化法、清化法、宣化法、通化法及补化法。其强调治痰应分清标本虚实,着眼五脏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1.
曹恩泽根据“瘀血阻络贯穿肾病之始终”理论,擅长应用虫类药物治疗慢性肾病,注重虫类药物的特性及其配伍特点,强调应用虫类药时应注意辨病和辨证,如应用虫类药物当“寒热并用,升降相伍”,糖尿病肾病首选水蛭,虫类药物需辨证循经用药,虫类通络法应与行气、化瘀、温阳、祛湿及平肝诸法相伍,同时指出虫类药物辨治肾病的禁忌。  相似文献   

12.
冲脉是奇经之一。“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素问·骨空论》),“其上者出于颃颡,……其下者注足少阴之大络,……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灵枢·逆顺肥瘦》)。冲脉通过经络与心、肾、脾、胃相络属。冲脉秉先天肾气...  相似文献   

13.
杨骏认为督脉失司、阳气不足、肌肉失养、筋脉拘急是痉挛性斜颈发病的主因。治疗上以通督养阳为原则,分重镇安神、养阳柔筋,通督调轴、抑制痉挛,健侧调平,调和气血3个阶段进行治疗。杨骏重视“形神并调”,先“守神”后“守形”,“守神”与“守形”并举,标本同治,在“形神一体”思想观基础上总结出“五调”法治疗痉挛性斜颈,分别是调神、调骨、调肌、调筋、调体,调神、调体是治本,调骨、调肌、调筋是治标,标本兼治,并加中药以期平衡阴阳。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有关治脾论述颇详,书中有方可循。有法可效,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和沿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笔者就上述二书中有关条文,整理归纳出“治脾六法”,浅谈如下: 一、温中补虚法: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主证:脘腹冷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呕吐泄泻,或虚劳里急,心悸虚烦.舌淡苔白,脉缓无力等。病机:脾阳不振,健运失职。治则:宗“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立温补法,  相似文献   

15.
韩明向教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认为阴虚是许多老年病突出的病机特点,注重使用养阴法治疗老年病,以补老年人阴精之不足,增液养血行血,助阳生化.临床喜用补而不腻、疏而不散之一贯煎,以治肝肾阴虚、血燥气滞之证.  相似文献   

16.
樟脑热贴法治疗痈疖78例王永韬(安徽省寿县瓦埠镇医院232212)关键词:痈;疖;樟脑热贴法;千振膏樟脑热贴法(简称热贴法)治疗痈疖是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火灸法治疗疮疡的启示下应用的,该法有“使毒气随火气而散”、“拔引郁毒,通沏内外”的作用。笔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法为主对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 (DN)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 50例老年早期DN患者分为西药对照组 (简称对照组 ) 19例和中西药并用治疗组 (简称治疗组 ) 31例。对照组予常规降血糖、糖尿病教育及对症处理 ,治疗组加用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腑为主的中药治疗。结果 :在治疗 8周后 ,治疗组 2 4h尿清蛋白排泄量 (UAE)显著减少 (P <0 .0 1)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法为主对老年早期DN具有较好的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腑法是中医重要治疗法则之一,在治疗疑难病和急症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表明:通腑法具有明显增强肠管蠕动,促进体内废物和毒素排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毒,激活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用之得宜,疗效显著,对危重症往往能转危为安。本文就通腑法临...  相似文献   

19.
痛风多系沉疴顽疾,临床疗效欠佳。清·安徽名医汪昂于《本草备要》中首倡治痛风六法,即所谓:“大法宜顺气、清痰、搜风、散湿、养血、去瘀为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69页)。具体地说,因于气滞者,当补其虚,泻其实,升其陷,降其逆,通其滞,使其气顺;因于痰阻者,当清其痰,疏其气血之通道;因于风邪者,当搜散外风,平熄内风,除病之源:因于湿邪者,当或表散,或渗利,或健脾,以袪其  相似文献   

20.
《章次公医案》中《痢疾》门,载案31例,运用下法治痢案有23例。可见章氏对于痢疾用下法颇为重视。此法不但用于治疗初痢,而且还用于治疗久痢、慢性阿米巴痢。在临床运用时又有寒下、温下、润下,以及汗下并施、通涩并用、攻补相兼的不同。可见章氏运用下法治痢独出心裁,颇有创见,有效地指导临床。本文试就章氏用下法治痢案予以归纳,探索其运用下法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