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21,(11)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实现了由崇尚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变,这一转变推动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研究与传播。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陈独秀通过编辑刊物、翻译经典著作以及发表政治演说等方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陈独秀为研究视角,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传播路径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客观还原历史、总结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晚年的“大众民主”思想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范畴.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渊源要追溯到巴黎公社.陈独秀晚年“大众民主”思想是在反思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最终超越了民主乌托邦.这一思想强调所谓的“大众民主”是在制度规约下的社会主义宪政民主,对资产阶级民主政制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源于对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错误认识,但他并不是一以贯之,而是有一个认识上反复发展的过程,最后终于把革命的砝码压向资产阶级,在党内形成了一条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是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问题解决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民主;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途径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陈独秀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并简单的对其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党的创建人,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今天,重新审视他的有关论述,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民主、法制和科学思想,可分为两个时期说,其前期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及科学思想,其后期主旨是宣传无产阶级的民主、法制及科学思想,即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一、“五四”前期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提倡民主的主旨是争取资产阶级民主,“五四”后期提倡民...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十多年国内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状况.对其晚年思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剖析了他的"二次革命论"、社会主义观、民主观、经济思想、爱国思想等,以期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是关系着革命成败的最基本的问题。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在不同程度上作了论述,但党的“一大”至“四大”都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在努力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关于我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本文试图从比较分析和发展过程中来探讨这一问题。一无产阶级是追随资产阶级参加民主革命呢,还是领导各革命阶级进行民主革命?当时党内对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些人,对无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产生了怀疑。他说:“产  相似文献   

8.
张家康 《各界》2012,(12):76-78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促使包括陈独秀在内的大批政治犯被提前释放。走出监狱的陈独秀,立即书写了两份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声明,希望通过《申报》和《中央日报》公之于众,让世人了解和认识一个真实的陈独秀,可不幸的是,这两份声明一份也没能发表。陈独秀为何急于发表声明,这两份声明又何以不能见诸天日?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2)
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总的观点和看法。陈独秀的青年观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风云变幻、救亡图存的时代。他大声向青年疾呼要做新青年,号召青年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他的青年观对当今青年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他倡导的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理念,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依旧是当今青年行为的向导。  相似文献   

10.
吴永 《理论导刊》2007,(12):35-37
陈独秀早期的中西文化评判尽管对传统文化批评甚多,带有"舍中求西"的情感倾向,但他并非要全盘否定和废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主张借鉴西方文化对之进行合理改造,以便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五四新文化的时代背景来看,陈独秀的评判基本上是客观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轨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向危机。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9)
陈独秀将儒家思想理解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是一种别尊卑、明贵贱的阶级伦常思想,他站在近代民主国家的立场上否定了这种礼乐秩序。然而,他是在撇开"仁"的教化的情况下来理解"礼乐"秩序的,离开孔子仁爱之根本而空谈礼乐秩序,自然是流于形式而没有把握本质。  相似文献   

12.
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抽象地宣扬所谓的“民主”.即“自由”、“平等”、“人权”,“政治多元化”、“多党制”,等等.以此在社会主义国家,制造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舆论.这是资产阶级和平夺取政权的舆论武器.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吸取在对待民主问题的沉痛教训  相似文献   

13.
乡试的经历促使陈独秀与封建科举制度决裂,走上了拥护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然而清政府的反动昏庸致使改良行不通,这又促使他转向革命,主张推翻清廷专制,在中国建立共和制;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他对中国的出路做了深层思考,认识到了缺乏文化思想上的革命,中国仍然没有出路,必须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方能建设现代国家。这就为他稍后传播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注重国民思想启蒙,发动新文化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初中国政局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陈独秀、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基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人生阅历及对中国政局的判断,就中国政治发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思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主政治思想。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时刻,对他们的民主政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尤显必要。  相似文献   

15.
庄秋水 《各界》2011,(9):65-68
“陈独秀是一个领袖,自有他的信仰和风格,所以只须给予他机会,叫他堂堂正正地主张意见,向公众公开申诉,这正是尊重他爱护他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石钟扬 《各界》2014,(4):10-13
“少年人生,听他们自创前途可也” 陈独秀给儿子陈松年的两封信,是迄今仅见的他的两封家书。陈独秀一生走南闯北,家的观念不强,也不大给家人写信,不像“书信作家”胡适那么善作家书。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早年加盟章士钊主笔的<国民日日报>,抨击封建统治.后来他回家乡自办<安徽俗话报>,宣传科学与民主,受到通缉,逃亡上海转至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办报生涯影响了他的一生,使他结交了不少朋友,并使其思想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范文明 《学理论》2009,(7):109-111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虽然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逐渐淡出人们的政治视野.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其思想轨迹中的闪光点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陈独秀1904年发表之《论戏曲》为基础,通过对其戏曲特点、戏曲改良、戏曲教育功能的阐述,试图证明20世纪初的陈独秀在戏曲观方面的超前性、客观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两党制”或“多党制”的政党制度与议会制、选举制构成了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的三大支柱。当前,持有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人鼓吹资产阶级民主,认为只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才是真正民主的政党制度,而我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党专制;他们要求在我国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  相似文献   

20.
对陈独秀的思想进行全面地考察分析得知,所谓他有“二次革命论”的观点很难成立。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并未想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中央领导出于苏联国家利益的考虑决定对国民党予以妥协,从而丧失了革命的领导权,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