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民主与科学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时代精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走民主、科学之路,必须发扬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在民主、科学与执政能力的关系上,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是民主与科学二者的统一性或曰关联性:民主是科学认识、科学决策和科学自身发展的条件和保证;科学是民主建设、民主发展的思想先导;民主是政治范畴,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个科学认识论范畴。提高执政能力、执政水平,需要从民主与科学的内在统一性上认识和实行民主集中制,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需要从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高度思考民主与科学,循着民主、科学之路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2.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科学发展观建构科学党建观,需要强化执政党的民主建设。中国共产党必须把民主政治贯彻到国家建设和自身建设之中,制定执政党的民主建设议程,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行顶层设计,规划中国民主政治的目标、模式、战略和路径,制定民主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渐次实现中国的民主化。其关键是把民主政治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统一起来,以党内民主拉动国家民主或人民民主,最终实现国家制度层面的民主化,建构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3.
自政策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西方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实践呈现出明显的实证主义取向。作为对实证主义政策分析范式的批判与补充,西方公共政策领域在20世纪末开始出现一种解释主义范式。解释主义是一种追求理解的哲学,通过探寻文本、话语和行为背后的主观意义,来理解现实和指导实践。方法论上,公共政策的解释主义范式主要包括解释性政策分析、批判性政策研究、叙事性政策分析、论辩式政策分析和协商式政策分析等流派。这些方法论都蕴含了深刻的民主特质。在实践层面,公共政策的解释主义范式在二分法与解释力、政策协商的可行性以及政策民主的碎片化倾向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则从根本上超越了解释主义政策民主的这些限度。  相似文献   

4.
李妲 《求索》2012,(4):188-189,195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占祥  詹凯 《人民论坛》2014,(4):208-210
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参与思想.其中,物质利益诉求是政治参与的内在驱动因素,无产阶级最彻底的革命性使其政治参与程度高于其他阶级,无产阶级专政是政治参与的实践运作形式,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参与的基本目标指向.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有关民主参与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主文化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民主既是文化层面的民主具有价值性,也是制度层面的民主具有工具性。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条件性,是文化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统一,是价值性与工具性的综合体现。民主政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从其发展的现实和趋势来看,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文化层面的民主,理解民主的内涵和价值意义,发挥其政治文化层面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协商民主的理论背景、内涵、特征、优势、原则与挑战方面对古特曼的协商民主观进行解析,以证明其对程序性与实质性统一的深层民主形式的探索,同时指出,古特曼的协商民主现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在阐释过程中协商民主原则存在定义含糊、表述缺省的缺陷;另一方面,古特曼的协商民主理论对公民政治素养提出了过高要求,轻视了人类道德认知维度差异性,低估了多元社会中道德标准的不可通约性,忽视了公民对统一而强大的政治共同体的认同需求,最终只能导致协商结果的无效.  相似文献   

8.
在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中,制度和思想是不可分的。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在制度上经历了直接民主制、代议民主制、行政集权民主制及复合民主制的过程。在思想上,经历了对直接民主制的总结和反思,完成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破"和"立"的任务,对民主的内在张力及其平衡进行了反思,深入到了民主的规范性和经验性之中。反思其发展过程,我们发现: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来不是直线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实现民主政治实践、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民主政治理论研究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民主政治本身没有完全固化的、唯一的模式,民主政治发展核心的主题是处理好国家和个人、经济和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新时代中国式民主的最新理论概括和最新形态。从政治实践、政治制度、政治话语、政治认同、政治文明等层面来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多维政治呈现和超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政治实践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具体现实的政治参与实践;从政治制度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科学有效的政治制度保障;从政治话语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传统与时代相结合、批判与建构相统一、自我与他者相融通的植根本土的政治话语表达;从政治认同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民主与治理双促进、国家与社会互融吸、价值与工具相整合的双向互动的政治认同提升;从政治文明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从政治衍生到资本逻辑再到人民至上的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孟永 《长白学刊》2012,(6):122-127
王奇生先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一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更新了我们的一些传统观念。其中一个观点认为:民主与科学只是陈独秀用来"震慑"反对者的,是"挡箭牌",并非其具体主张。但考诸时人述说及其本人文章主旨,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确有其事,其不仅仅是一种合乎现实需要的政治叙事,更是一次历史性的思想事件。  相似文献   

11.
刘永前 《前沿》2013,(10):26-28
胡锦涛民主政治建设思想博大精深。作为尝试,本文对胡锦涛民主政治建设思想作了八个方面的解读。即:民主政治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及其在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政治保障和根本特征;民主政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四大制度;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略;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国样式"及基本路径。民主政治作为一种观念文化形态的东西,有其普遍性原则,但具体实现形式可以且应该具有多样性。本论认为,胡锦涛民主政治建设思想充分借鉴与吸收了人类民主政治文化的合理内核,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民主政治建没思想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民主作为一种普适性的价值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之后,人们对民主的关注也从价值层面转向技术层面的研究,对民主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目前来说,民主技术是一个新话语,对民主技术的研究也涉及多学科、多方向和多个视角,如何从政治发展的视域来界定民主技术的论域,是我们当前政治民主技术研究的前提,也有利于促进政治民主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主是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民主政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文明成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使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徐锋 《长白学刊》2010,(6):32-38
现代民主需要政党来驱动运转,这一点已是常识;政党本质上是民主的,这一点却容易被割裂。民主对政党、政党政治而言,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制度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伦理要求。而责任政治、有回应的责任政治(通过政策及其过程体现出米井被检验),则是将政党民主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衔接起来的重要过程,也是将制度和伦理有机统一起来的关键场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国政治协商的内涵及方式进行了概括,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政治协商的政治功能和民主价值,提出政治协商是社会主义理念和民主价值统一基础上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人类民主政治的普适性价值与独创性价值的有机统一。本文还从实践的角度,对完善政治协商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70年代之前,实证主义科学观一直占据西方学界的主流。在实证主义哲学视野中,科学是脱离社会情境的、纯粹的、抽象的、价值中立的智力活动;科学知识是系统的、实证的、绝对正确和一元普适的知识;科学的历史是不断趋向真理和唯一能体现人类进步的历史。在这种哲学观和科学观的文化背景下,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协商文化是中国协商民主的精神内核与文化表达,研析其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建构路径具有重大意义。协商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色彩和价值取向决定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协商因子”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协商传统”、民主实践,是中国式民主政治道路探索及其文化创造的历史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体现在其领导主体、理论本体的内在规定性以及对协商民主价值理念的系统集成性上,其诉诸协商民主实践中文化生态系统的科学营造。新时代培育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须直指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加强领导保障,深入开展研究、宣传、运用,达到学理与实践、文化与政治的意蕴合一。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新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政治发展观。其主要体现为政治发展的目标观、道路观、路径观、保证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多个方面,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科学理论,必将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19.
早期的民主观研究遵循“可一般化”的普适性理论,将特定国家的特定历史经验做理论化抽象,以一套普遍的“真理”来保证政治秩序的运转,得出的结论并不符合中国的民主政治实践。基于发生认识论,对于民主这一复杂的概念,应立足于以“人”为主体的思维活动,将民主观的认知过程设于内源机制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场域之中,通过知识(民主价值观)与情感(民主支持态度)的统一达到具身认知的平衡状态,以此构建民主观类型学模型,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的民主观类型分布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民主观在类型分布结构上较为稳定,但在内部构成以及变迁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验证了认知心理学所建构的民主观类型学特征。结果表明:民主在中国社会具有广泛的、深入的民主信念和支持,这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实践不断向前推进的结果,但同时,民众对民主的理解以及民主信念支持本身还具有内在张力,在形成具有真实的民主经验与转型逻辑的民主观念之路上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民主观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体系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在深入分析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上,深刻论述了民主的内在矛盾性、阶级性、历史性、本质属性和实现的长期性。马克思民主观具有突出的创新特征,包括广泛性、彻底性、实践性和"去统治性"。马克思民主观不仅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全面超越,而且为新型社会制度提供了理想目标和价值遵循,对于我们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