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相似文献   

3.
伍铃 《求实》2009,(Z1)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  相似文献   

4.
王海丰 《求贤》2008,(8):40-41
高等院校是集中培养人才的地方。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是21世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和行动指南。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素质评价制度。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教育评价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是当前学生  相似文献   

6.
李文福  王伟 《奋斗》2004,(12):43-43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大育方针,以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是21世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和行动指南。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素质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为培养造就创新型大学生指明了方向.创新型大学生,是指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素质的大学生.具体而言,他们具备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人格等)、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和出色的创新能力等创新素养.其中,创新心理品质、特别是其中的创新精神意志和求异个性品质是创新型大学生的本质特征,创新知识结构是创新型大学生的内在基础,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大学生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9.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力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验能力训练和信息技术运用"有机结合的"四结合"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探索和实践,我们确立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多样化特色学校为示范,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并将其付诸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职业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诉求,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是培育大国工匠精神的必然逻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职业道德的培养为重点,以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抓手,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重要目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选择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立体化教材建设为依托,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把加强社会实践作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从近几年许多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对毕业生的调查看,大学毕业生缺乏创造性已成为一个普通现象,社会上反映强烈。具体表现就是创新能力低、实践能力差、创业精神缺乏。  相似文献   

13.
万寿桥小学位于宜昌市建设新村。学校始建于1955年,校园面积8380余平方米,校舍面积3540余平方米,现有小学高级教师25名,小学一级教师14名。 学校坚持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为己任,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3年来先后投入230万元,修建多功能教学楼,构建现代化教育网络,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和条件,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校十分重视教学技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研究,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四大策略:一是推行教师聘任制,加大用人制度的改革;二是建设“三风”,弘扬“万小精神”形成凝聚力;三是建立内部培养机制,形成“造血”功能;四是规范常规,落实科研,走可持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博野县教育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积极构建优质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努力提高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以能力为导向,以情商培养为重点,积极探索构建"12345"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依托一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强化理论支撑;校学生工作部(团委)和通识教育部两部门共同推进,强化运行机制;融通文化素质课程、校园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三个素质教育课堂,强化全面育人;构建养成教育、情商培养、社会实践、专业应用四个学生综合  相似文献   

16.
第三次全困教育工作会议响亮地提出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口号,并把会议的精神和主题确定为: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最高表现。如今,新课程改革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会学习、会创造的新人才.反映的就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末,我国就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此教育理念下,素质教育就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现代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陈大华  张钰 《世纪桥》2008,(4):29-29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才能培养真正创新型人才。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  相似文献   

19.
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要真正肩负起并完成好时代赋予的这一伟大任务,转变教育观念是当务之急。一、转变单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着重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继承是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一、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与高校德育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高校必须办出社会主义特色才能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首先 ,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这就同大学的德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德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99.6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在高等学校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生产力的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