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既是中国为破除全球发展迷思,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提供的精准方案,也是中国不断发展完善中的新型"国际秩序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世界各国以政治互信为底线根基,以经济共赢为核心动力,以文化互鉴为价值依托,以心灵亲诚为情感纽带,建成共生、共赢、共识、共亲的和谐新世界。  相似文献   

2.
作为网络新媒体技术与民粹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呈现出观念上离散社会共识、制度上破坏社会秩序、情感上“点燃”基层民众、行为上耦合各类思潮等负面影响。青年是网络中的“积极分子”,情感不仅是其参与网络政治活动的引擎,亦是民粹主义“点燃”青年极端情绪的有效方式。基于共情理论的视角,青年网民网络民粹主义的叙事机理可以阐发为“共情认同—共情传导—共情聚合—共情行动”。为此,需要从青年网民网络民粹主义生成的现实情境入手,在聚焦民主性和公正性的基础上,循着认同构筑、传导矫正、聚合消解、行动治理这一逻辑理路,不断凝聚价值共识、强化技术支撑、回应现实关切、完善制度安排,对其危害进行共情治理。  相似文献   

3.
王易  黄刚 《长白学刊》2008,(6):128-132
和谐世界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天下观”、“和谐睨”的思想精华,为雏护世界和谐提供了一种理念共识;它坚持了中华传统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按,回应了诸如“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制造世界不和谐因素的错误论调;它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和实生物”、“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为实现世界和谐创造了现实而有利的条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世界思想必将为世界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兴盛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走进"新时代"的国家实力较量,其高端形式是文化与文明的较量,因此文化建设的成色与品质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发展向前推进,既需要文明自觉的不断反省,更需要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中国在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和挑战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符合全球化良性发展的时代潮流,体现了携手同行、共赢共享、造福世界的天下情怀、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也向世界传递了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新时代的中国亟需通过制度正义、体制调整与实践创新等充实中华文化的实力和提升中华文明的水准,推动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最大程度文化认同与文明共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5.
正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内政治文化是在一定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形成与发展的,对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发挥着规范、引领和导向作用。红色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活水。认真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刻阐释和准确把握以革命理想、忠诚担当、牺牲精神、红色基因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精髓,对于促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贺  陈晓律 《探索与争鸣》2022,(9):122-135+179
经济因素已经成为现代地缘政治冲突中的核心问题。认识俄乌冲突的根源,需要从俄罗斯当今所面临的经济困境入手,借助经济地理学和地缘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挖掘俄罗斯经济问题的起源。在认知俄罗斯经济结构特性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俄罗斯在当今世界自由贸易体系下存在着源自地理的固有劣势。随着世界地缘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劣势遭到放大,导致俄罗斯在现代金融、贸易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乃至于被固定在“世界体系”外围位置上。俄罗斯在历史上形成了依靠地缘政治主导地缘经济从而改善经济地理条件的路径依赖。当代俄罗斯也曾试图改善经济结构,以独联体为核心打造欧亚联盟来扭转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利地位,但欧美对乌克兰事务的深度介入使得俄罗斯的地缘经济布局被一再打破。从这个角度看,俄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如果俄罗斯能够转变以地缘政治主导地缘经济的旧有思路,则以和平方式破解困局的契机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文化生态的剧变表现为:文化传播与交流机制破坏;文化传承与变迁脉络割裂;近代文化片面发展。这凸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严重危机,并催生出中华民族解除精神危机的迫切文化需要,包括:高扬主体意识,为民族复兴奠定文化基础;自觉进行文化选择,重构文化发展机制;调适文化心态,走理性的民族精神复兴之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民族精神振兴。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对此需要的巧妙应答,其文化价值体现为:创造性化解文化两难困境;"世界历史"条件下重构文化发展机制;推动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美玲 《湖湘论坛》2014,(3):102-108,128
政治生态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良好的政治生态为湖南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氛围,具体体现在:一是党政领导重视为湖南文化发展提供了政治机缘;二是体制改革为湖南文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契机;三是利好政策为湖南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政治环境;四是部门联合推动为湖南文化发展提供政治合力。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生态与湖南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即:坚持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规划文化发展;坚持以开拓创新精神引领文化发展;坚持将文化发展作为系统工程来谋划;坚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心。  相似文献   

9.
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下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呈现出深刻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同一性的冲击。为顺利发展我国先进文化,就需要我们经常开展文化对话,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文化批判,清除错误文化思潮的影响;实现文化的综合创新,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0.
徐斌  陈阳波 《人民论坛》2020,(14):133-135
红色资源是我们感受、传承、发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红色文化鼓舞人、激励人、启迪人的作用,要充分挖掘、深入阐释、活化利用好红色资源,让人们真正"有心学""有法学"。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传播红色文化,不仅要永葆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为民本色、精神底色,也要重视民间力量和社会力量,引导其参与红色资源保护,让红色传统在历史中生成,在时代中延续;在守正中创新,在变革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殿林  吴晓侠 《前沿》2009,(10):140-143
我国社会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文化反哺的特点 非常明显,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相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显得尤为重要。文化信息的易得性恰恰需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文化传输渠道的庞杂性正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教育对象主体性意识增强需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导。在后喻文化时代,需要角色定位准确以实现主体主导;增进主文化亲和力以实现内容主导;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实现功能主导,从而总体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相似文献   

12.
李昌荣 《桂海论丛》2004,20(2):40-43
在新世纪,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企业文化创新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发扬与时俱进精神,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意义上,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世界优秀文化,创造的红色精神和红色资源的总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红色记忆与红色精神、远大理想与现实奋斗,这三者是构成红色文化叙事结构的核心元素。新时代需要发挥红色文化叙事的导向、凝聚和传承作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精神指引,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守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和基本标志,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在未来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文化创新的内涵应包括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体制的创新以及文化诸内容与诸形式的创新。推进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前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要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张发钦 《理论月刊》2007,3(3):183-185
文化对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涵养与孕育作用,文化涵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民族精神健康发展;善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统;勇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明的有益成分,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培育和提升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今日海南》2006,(5):4-4
4月22日至23日,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年会在博鳌召开。会议期间,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把握亚洲新的机会 共创世界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本次年会突出表现为五大特点:一是和谐发展、和谐共处、合作共赢成为亚洲各国的共识;二是继续对影响当前国际经贸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三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博鳌亚洲论坛开始形成;四是论坛的国际化程度得到提升;五是加强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刘卫红  闫秋霞 《八桂侨刊》2010,(3):71-74,80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促进族群与国际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在与东盟国家交往中存在的地缘政治优势、地缘经济优势和地缘文化优势,提出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做好在东盟国家的汉语推广工作,传播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人类多元文化,推动"和谐地区"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政治文化是一种社会存在,亦是一种能动的反作用。一方面,马克思政治文化为执政生态系统建设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马克思生态观也为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与理论依据。当前,现实要求我们党要紧紧围绕马克思政治文化的内涵,积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构建、完善执政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黄金 《前沿》2004,(2):181-183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文化体系 ,草原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是一个民族性、动态性、时代性、世界性的一种文化。草原文化最根本的特点是尊重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草原文化在内蒙古不仅体现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且逐步走向了文化产业化的新路子。草原文化的发展 ,在积极面对当今世界的同时 ,仍保持发扬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20.
统一战线涵盖的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港澳台海外等不同领域,具有各自的历史传统、思想观念、精神创造,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弘扬以团结合作、民主协商为鲜明特点的政党文化。我国的多党合作不仅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且是一种合作型的政党文化。这种政党文化倡导团结和谐,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形成关系融洽的政治共同体;倡导民主协商,最大程度吸纳各种意见和各方面智慧,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倡导合作共赢,执政党与参政党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一道前进。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政党文化的内涵,彰显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特点与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