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沱江污染、松花江污染、北江污染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接连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生态和环境是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社会敏感问题。保护生态和环境,需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其中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但是,这些原则性的规定,一直没有在…  相似文献   

2.
正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保护农民在农村生活、农业活动中所享有的环境权益:一是,环境权作为基本的人权,理应为不同地域、不同收入、不同身份的人所平等地享有;二是,农民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与根本,只有切实保障了其环境权益,方能真正调动这一最为关键的主体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从而更好地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3.
农民环境权益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权是公民的合法权益之一,是公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每个人都应当享有环境权益上的公平与公正。目前,作为环境弱势群体的农民的环境权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影响了农民的生存和基本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全社会的环境保护。要从确立环境权、调整国家公共政策、完善环保机构、建立权利补偿机制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保障农民环境参与权等方面加强农民环境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4.
公民环境权是公民对其生存环境所享有的特定的生态性环境条件的权利。近年来,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恶化,使公民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权利要求。因此,国家应及时将这一应有权利奉为法律权利。而在现代社会权利法定原则下,环境权的法律化是使环境权利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担当环境管理职责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5.
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环境权益交易制度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已基本形成了覆盖资源利用、主要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减排等领域的框架格局。但与此同时,我国环境权益交易制度体系建设仍明显滞后于绿色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存在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系统性不足、衔接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主体协调和良性互动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从微观层面来看,则存在基础理论和前瞻性研究不足、市场缺乏流动性、制度规范缺乏、认识有待深化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加强基础性研究、强化体系化建设、加快试点推进工作、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和重视主体能力建设等方面着手,持续推动我国环境权益交易制度体系建设,为绿色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6.
洪丰  方娟 《公民导刊》2005,(6):17-20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今年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旨在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建设生态省、环保模范城、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社区等环保实践活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7.
完善农村环境执法,保护农民环境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彦梅 《前沿》2012,(10):47-48
环境执法是保护农村环境和农民环境权益的重要手段,是依法保护农村环境能否落实的关键,其直接关系到农民环境权益的实现。文章着力分析了我国农村环境执法的主客观障碍,并从完善农村环境立法,健全基层环境执法机构以及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必须构建高效有力的环保执法监督体系。针对恩施州的实际,探讨构建以宣传教育为基础、以专项整治为推动、以监督管理为关键、以公众参与为支持、以长效机制为保证的环保执法监督体系,实现保护资源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构建和谐恩施,创造"绿色家园"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也是做好干部工作的重要保证。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其政治立场怎样,思想品德如何,本事大小,群众看得最清楚。所以只有依靠群众,尊重民意,才有利于把人选准。干部工作有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就能拓宽知人渠道,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选贤任能,避免和弥补领导及组织人事部门工作的局限性。考核、选拔、任用干部尊重民意,就能够形成这样一种导向:体察民情、为政清廉、扑下身子干实事者上;夸夸其谈、投机跑官、贪污腐化者下;得民心者上,失民心者下。这就能有效地增强各级干部的群众观点,促使他们更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规章制定公众参与办法》已经2006年6月27日市政府第12届10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1.
政策制定在整个过程中居于枢纽的地位,先进行良好的政策与规划,得到一个为社会所接受的可行方案,政策过程才能进展顺利,政策运行才能确保成功.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以启发适应未来全球化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王阿戈 《传承》2010,(21):114-115
政策制定在整个过程中居于枢纽的地位,先进行良好的政策与规划,得到一个为社会所接受的可行方案,政策过程才能进展顺利,政策运行才能确保成功。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以启发适应未来全球化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70号《广州市规章制定公众参与办法》已经2020年1月2日市人民政府第15届9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4月1日起施行。市长温国辉2020年2月1日(2006年7月20日市政府令第4号公布2010年10月26日市政府令第48号第一次修订2020年2月1日市政府令第170号第二次修订)  相似文献   

14.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首先,政治民主化进程呼唤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下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之一。民主的本质即“人民有参与国家管理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已成为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理论根基。“参与是民主的基石,也是民主行政的特质”[2]不仅成为学者们争相沦证的命题, 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治过程正在向民主化和法制化发展,公民的独立自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政治民主化的要求也在逐步增强。他们不再愿意像过去那样被动地认可和接受政府的政策安排,不再满足于仅仅通过他们的代表行使决策权,而是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介入政策过程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他们要求政务公开制度,保障公民对政务的知情权,以便对政府的公共决策实行有效的监督,直接行使作为国家主人翁的民主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凡是真正以民主化为价值取向的政府,或者说如果一个政府真正的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都应该非常注重并力图促进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5.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人怕伤心树怕剥皮。中学生虽还未成年,但“麻雀虽小,五脏具全”。他们和成年人一样,也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也有自尊心和荣辱感。换句话说,中学生也是人,他们的人格也需要尊重。特别是处在改革年代的中学生,这种心理显得尤为强烈和执着。如果不尊重他们的人格,甚至有辱他们的人格,往往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将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事情就是这样,不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好心也办不了好事。  相似文献   

16.
党员的权利与义务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党员履行义务是党员为实现党的纲领、完成党的任务而必须承担的责任;党员享有的权利是为了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自觉维护党的利益,更好地完成党的任务。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统一于党和人民的利益,服从于巩固党的  相似文献   

17.
7月12日下午,福建省环保厅对外通报称,紫金矿业集团公司旗下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渔民损失惨重。据媒体报道,这起污染事件实际发生在9天前,即7月3日。对此,紫金矿业公告表示,渗漏事故原因主要是前阶段持续强降雨,致使污水池底垫多处开裂,从而造成污水池渗漏。  相似文献   

18.
正上海代表团30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向全国人大提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法的议案。考虑到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门槛相对较高,因此,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制定财政法的议案,可能是经过反复酝酿,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我国已经有预算法、税收法律制度体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制定财政法呢?  相似文献   

19.
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途径流于形式。政府要拓宽渠道保障公众有效参与,要真正认识到公众参与决策制定的重要性,明确召开座谈会、听证会需注意的要点。公众要有效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不能仅仅靠行政运作,更多的还需要充分发挥政治参与的作用,比如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个公共政策的出台,无不涉及到群众切身的利益,其制定也必须充分征求民意,使群众的意见得到切实反映。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在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中作出的权威性公平分配。政府机构作为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公共政策制定及其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种公平分配是通过机构和机制实现的,如果没有公民民主参与的渠道和制度平台,那么,公平公正就变成一句空话。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主要因素?政策制定如何充分体现民意?公众如何有效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这些都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