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桃 《中国检察官》2022,(12):27-30
强制报告制度的探索建立是对侵害未成年人现象尤其是性侵未成年人案件高发的积极回应。但是基于该类案件的特殊性,该项制度的落实仍然面临“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的现实困境,数字时代为性侵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的推进提供新动能。借助数字力量,探索性侵未成年人强制报告路径选择,构建强制报告闭环式场景化应用,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提供改革机遇。  相似文献   

2.
奸淫幼女是一种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通过考察分析裁判文书,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奸淫幼女犯罪的刑事治理在呈现出一些新特征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罪刑规定粗疏、加重处罚界限不清、案件发现难且证据采集难度高以及后续保障措施不完善等。对此,应以强化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幼女)合法权益的保护为基点,通过完善罪名设置、提升立法科学性,明确加重处罚界限、对特殊主体从重处罚,健全案件发现机制、证据收集方法以及完善救济与保障制度等措施来有效解决当下奸淫幼女犯罪刑事治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2015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正式实施。该意见从明确临时监护职责、撤销监护人资格案件审理和判后安置等方面就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进行了细化,以保障未成年人得到妥善照料。一、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属性未成年人监护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法律上的监  相似文献   

4.
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结合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以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特点、原因及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使未成年人远离犯罪.  相似文献   

5.
性侵害是未成年人受侵害的最主要案件类型。对213例性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裁判文书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强制报告主体规定范围与实践存在差异、未成年人疑似遭受侵害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追责机制启动标准尚不明晰。未来应厘清强制报告主体范围,明确个人上报义务及其与单位逐级上报的优先次序;采用列举形式解释疑似遭受性侵害的具体情形;设置报告主体的注意与核实义务,以增强追责机制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朱本欣 《政法论坛》2023,(5):171-181
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自2020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已三年有余,虽总体落实情况较好,但仍存在适用率不高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强制报告制度的不完善有关。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域外国家或地区强制报告制度发展历史悠久,对完善我国强制报告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可考虑借鉴域外先进经验,适当拓宽强制报告的范围,完善报告机制,关注响应机制,并通过合理解释和适时更新法律,完善法律责任,加大对报告义务人的保护力度,破解我国强制报告制度的当前困境。  相似文献   

7.
赵卿  刘硕  吴浩 《人民检察》2023,(22):47-49
强制报告制度对于及时阻断侵害状态、有效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凝聚社会保护合力等意义重大。但实践表明,同未成年人接触较多的相关主体主动报告的意愿并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项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强制报告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犯罪侵害,起到监测、预防及启动综合保护的作用。S市3年办案实践的样本反映出,该项制度的落实面临适用率低、监管盲区、追责力度不够等现实困境。为此,应通过畅通报告渠道、嵌入内部管理、打造系统工程等措施加以完善,以便有效发挥强制报告制度优势,提升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力。  相似文献   

9.
非法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等犯罪行为严重破坏国家烟草专卖制度,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历来是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严厉打击的犯罪之一:司法实践中,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烟草专卖品案件纷繁复杂,在处理上存在定性难、犯罪金额认定难、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难等问题,如何正确理解、适用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成为广大基层司法人员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日前,本刊与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检察院共邀相关专家,对非法销售烟草专卖品案件的司法认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周绪平 《人民检察》2023,(13):59-63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提出建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单位入职查询制度。要将该制度落地落实,便于相关单位查询,应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统筹,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可供查询、安全保密的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单位入职查询大数据库,通过“建立大数据库→入职查询→从业禁止”的方式,在有相关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与未成年人之间设立一道“保护网”,减少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涉非公经济控告申诉案件的办理,是营造优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点内容,关系到非公经济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和非公经济健康发展。针对办理涉非公经济控告申诉案件过程中所面临的线索发现难、案件定性难、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检察机关应当转变办案理念,通过建立公检法信息共享机制等措施拓宽涉非公经济主体控告申诉线索渠道,提升自身能力素质、邀请专家学者案件研讨等解决案件定性难问题,完善专题会商、联合培训以及案件质量评查等相关配套机制,为非公经济良好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行政事务相分离。”报告从目标和任务上对司法改革提出了明确要  相似文献   

13.
任卉  李琦 《中国检察官》2022,(21):69-72
通过对K市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案件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被性侵未成年人呈低龄化、熟人关系作案居多、网络性侵案件上升等现象凸显。对此,建议认定对于奸淫幼女型强奸的“明知”要适用相对严格责任,明确强制报告时限及后果、强化网络性侵的监管,以及更加有力督促监护人履职。通过更加有效的法律应对,进一步完善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惩防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的特殊性需要建立一套与成年人审判不同的诉讼制度,而设置专门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机构会大大提高未成年人审判的专业化,使诉讼程序更加符合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案件的特殊性,有利于培育专家型的未成年人法官,全面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使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5.
《法律与监督》2006,(6):F0002-F0002
“六一”儿童节前夕,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召开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活动月”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10家中央及市级媒体应邀参加发布会。 市院新闻发言人、副检察长雷万亚通报了近年来我市检察机关开展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情况,市院副检察长于天敏就“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活动月”的安排做了发布,并向新闻媒体公布了我市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公诉案件、审查逮捕案件的规定及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起诉标准。  相似文献   

16.
在实行少年审判机构改革的同时,配套制度也应有新的发展,笔者认为目前可试行以下几项制度:一、设立案件受理制度。未成年人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难以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合法权益。少年法院的立案庭可以一改普通法院坐等案件上门,不告不理的习惯,不但要受理告诉案件,而且还应与工、青、妇及其他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加强联系,在少年保护与犯罪预防上主动出击。对于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无论任何组织、个人提起诉讼,都应受理,并在诉讼费的收取上,根据少年案件的特殊性,灵活采取缓、减、免等方式。二、设立不定期刑制度。不定期刑判决是法官在…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民商事案件中“执行难”严重困扰着人民法院,成为法院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给法院造成很大的压力。现实工作中,相当数量的生效法律文书得不到实际执行,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甚至得不偿失,这种“执行难”情况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严重损害了法律尊严,动摇了当事人对法院和法官的信任。如何解决好“执行难”问题,已是摆在法院和法官面前的重大课题,身为执法为民的法官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刻思考。本文是笔者从实践工作中遇到民商事案件“执行难”的二个案例,对“执行难”问题发生的原因,傲粗浅的分析,以求执行理念之提高。执行制度之完善,执行措施之改进。  相似文献   

18.
犯罪行为不仅侵害了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更是侵犯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刑事案件中大部分案件涉及财产侵害。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大多数侵财型刑事案件被害人的财产求偿权得不到保障。文章就如何保障被害人的财产权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业禁止     
《方圆》2023,(5):10-11
<正>1月31日,根据检察机关起诉,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法院经审理,对被告人李某(小学教师)以强奸罪、强制猥亵罪、猥亵儿童罪,判处合并执行有期徒刑十三年;同时禁止李某终身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这是宁夏对性侵未成年人的被告人判决终身禁业的首起案件。2022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该《意见》规定,教职员工实施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犯罪的,法院应当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判决禁止其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这条法律红线,搭建起未成年人保护的“隔离带”和“防火墙”,明确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底线,织密了预防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网。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检察》2005,(4):1-1
一、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于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案件、侵害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案件,优先办理。切实维护未成年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