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服务理论和政策变迁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史。公共服务理论和政策主张始终是社会各阶层和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是与贫困和不平等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有关的一场持续的政治斗争。"政府责任"是公共服务研究的核心问题,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角色经历了强化、巅峰、紧缩、回归四个阶段的变化。我国目前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偏低,公共服务满意度持续下降,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存在显著的"空间结构"、"类别结构"和"供求结构"差异。如何合理划定政府责任边界并高效履行责任,是我国未来公共服务制度设计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从"粗放供给"向"精准供给"转变;从"单一主体"向"协同供给"转变。重视发挥社会信任、公民参与网络和互惠规范等社会资本形式对政治民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降低社会成本,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重要组成机构,承载着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是国家公共服务的核心体现和基础。伴随着公共需求的发展与变化,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突出,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将供给侧改革引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领域,通过供给端改革发力向需求端传导,是实现公共服务供需均衡,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创新途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明确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取向与供给主体定位,以良性协作、达成行动为归依,利用社会与市场机制完善资源配置,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间多元供给机制,完善供给侧改革的配套机制,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供需平衡,实现供需"双到位"。  相似文献   

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扩大公共服务供给的一种新尝试,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成都市通过实践和探索,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了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新机制,将公共服务需求与社会组织资源有效对接,实现了公共服务供给由政府部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群众满意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4.
公共服务创新是政府管理的永恒主题,英国公共服务改革所形成的"蝴蝶效应"引领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服务变革的方向。英国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变革经历四次大规模转换,价值主导分别是政府本位、市场本位、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供给主体分别是政府、市场、公民和社会;供给方式分别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和混合多元,形成了官僚体制的供给模式、效率政府的供给模式、整体政府的供给模式和分权政府的供给模式。要实现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进一步提升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完善供给配套制度,激励政府部门自为供给、社会组织自治供给和公民自主供给,实现质量与效益统一,规模与结构匹配。  相似文献   

5.
基层政府是"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服务","小政府,大保障"。我国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层政府的形象和国际声誉。我国部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还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意识淡薄化、公共服务主体单一化、公共服务职能抽象化、公共服务形式逐利化、公共服务结构失衡化、公共服务过程形式化、公共服务导向扭曲化、公共服务重心偏离化、公共服务结果低效化。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包括:树立公共服务理念;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完善公共服务政策;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政府转型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引发了政府的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实现政治主导型政府向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转变,第二次转型实现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转型推动了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家事业向公共事业转变、“文教事业”向社会事业转变、国家包办向多元参与转变、管办不分向管办分离转变、政事不分向政事分开转变。  相似文献   

7.
陈娟 《理论探索》2017,(1):92-98
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其公共服务职责的合理分工也是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转型和多元供给格局的基本前提。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还面临着"职责同构"下的笼统供给、财政制度限制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乏力、"GDP增长"指标波动压力下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扭曲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应理顺政府职责配置关系,合理划分各层级服务职责,加快对省级以下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分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根据权责一致原则细化财政制度设计,规范公共服务供给的操作和执行;科学构建公共服务供给激励机制,确保各类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频繁发生,社会秩序经常处于非常态。在非常态下,公共服务必须更具回应性。然而从实践中看,我国在非常态下的公共服务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对称、供给速度较慢、供给协同不够、合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从完善公共服务立法入手,清晰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在非常态下的公共服务职责,落实公共服务责任,健全和完善非常态下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机制、财政投入机制和公共服务协同机制,提高非常态下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行政论坛》2017,(4):60-67
回应公众需求、维护公共利益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昭示着公共服务的价值确定、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它们构成了公共服务的正义价值链条。然而,这一价值链条在政府垄断的阴影下变得黯然失色,公共服务体系表现出诸多背离正义价值的制度设计和行为导向。政府通过与社会协作供给公共服务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程序正义,但是协作模式所携带的"自利性"基因、所秉持的"效率优先"信条与公共服务的"正义性"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冲突,这致使公共服务的正义价值发生形式与实质的裂变。只有彻底超越协作体系的"中心—边缘"结构和工具主义思维,在平等自治的治理结构、"利他主义"的行动导向、伦理精神的道德指引的基础上构建起合作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才能真正促使公共服务的正义价值在程序层面和实体层面实现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10.
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其公共服务职责的合理分工也是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转型和多元供给格局的基本前提。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还面临着"职责同构"下的笼统供给、财政制度限制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乏力、"GDP增长"指标波动压力下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扭曲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应理顺政府职责配置关系,合理划分各层级服务职责,加快对省级以下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分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根据权责一致原则细化财政制度设计,规范公共服务供给的操作和执行;科学构建公共服务供给激励机制,确保各类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论坛》2019,(2):103-109
"候鸟式"养老群体是现阶段我国养老压力失衡和多元养老模式发展不健全背景下出现的特殊流动群体。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多、传统养老观念转变以及迁入地气候资源环境优势,这一群体呈现规模扩大化、需求多元化、影响矛盾化等发展趋势,而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候鸟式"养老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与迁入地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凸显。这一供给矛盾亦可以看作"移民式"养老前期阶段所暴露出的潜在社会治理风险点,对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既有的治理体系提出挑战。基于对三亚市的调研,分析其在公共服务供给中面对的问题和困境,发现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难以满足这一新兴群体的需要,政府缺位和社会补位不足是矛盾背后的深层原因,为此,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社会治理体系中各个主体的应然性补位,促进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常用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适用于我国时遇到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个基于公民互助的公共服务协同生产模式.公民并不是单一的、均质的主体,公民内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使公民可以通过互助互惠满足彼此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公民与政府协同生产公共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政府、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依赖.此外,这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不仅具有技术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会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从而改善公民与政府间的关系,减少社会失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27)
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英国等国家的实践经验,公共服务供给打破了原有的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向多元化供给模式发展。结合武汉市在城市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两个领域的供给现状,分析对比了引入市场的多元供给模式和政府主导的单一供给模式。对优化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探析——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实践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介于政府直接提供服务和完全市场化之间,可以实现服务供给的多元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激发政府能力、社会动力、市场活力,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满足公众多层次文化需求。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属性和江苏省南通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严格绩效评估是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以空间视角为分析、解决城市权利、邻避冲突及公共服务供给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分析逻辑。不过研究中也还存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空间理论"本土化"关怀不足、中观和微观理论相对缺乏、研究体系化有待加强等制约因素。作为空间理论的"奇点",对"空间"自身维度的审视对公共服务的空间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单中心—多中心、技术—政治与社会、群体—个体等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基于公共服务优化的物理、功能、心理—行为和价值等四维空间,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改革提供分析框架,提出从"精准性供给""系统性供给""人本化供给""制度性供给"等方面改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趋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春丽 《行政论坛》2004,(6):16-17,27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趋向,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即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从优先经济单一目标向优先社会整体目标转变;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  相似文献   

17.
论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的既定方向.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创新就体现了这一方向.政府通过购买社区公共服务,从而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项目管理,提高基层政府的社区公共服务的责任,推动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探索社区民间组织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运作模式,同时,加强社区专业服务人员的供给,最终交现社区政治、经济与社会效益的"三赢".  相似文献   

18.
实现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转变,是为了满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当代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本文在分析西方社会公共服务模式演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构建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的原则和步骤,从而为实现中国政府治理方式的根本变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15,(3):25-28
我国的公共服务应以促进民众和谐与融通,消弭社会距离为目的。我国实行由省、市、县等地方政府按属地进行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制度差异与空间分异现象明显。随着目前的户籍改革,我国应消除歧视性的公共服务准入制度,将医疗保障、教育等公共服务制度进行城乡并轨和对接;构建公共服务地区间的转移衔接机制,形成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信息网络;根据受益范围与供给范围相等的原则划分中央与地方间的公共服务供给责任;建设自下而上的公共服务供给激励和监督机制,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我国的公共服务最终要建构起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包容性公共服务空间供给体制,形成社会与政府持续互动的信任行动模式,增进社会认同与相互信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特征日益明显,传统的公共服务模式已越来越无法适应居民群众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需要。杭州市上城区开展了居家服务的创新实践活动,涵盖了养老、医疗、教育等八个方面,居家服务以"无忧在线"平台为载体,以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工作体系为保障,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具有集成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特点。本文在对上城区居家服务创新进行经验总结和绩效评估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居家服务工作中仍存在服务供给与需求有一定的脱节、综合性服务需求无法满足和平台互动性需要强化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政府可以从公共服务的内容、组织和评价等方面实现转变,推进居家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优化各职能部门的服务内涵;培育共同参与的社会力量;采用智能技术提高居家服务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建立居家服务的绩效考核与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