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法国声乐史专家当德尔,受侗族大歌魅力的感召,两次来到黔东南侗寨,寻找侗族大歌之家。并最终引荐侗族大歌登上世界舞台。余秋雨在领略了黔东南侗族、苗族的风物人情之后,感言:这里,或许是归程。在其看来,身后繁华的都市文化,只不过是远年的废墟,黔东南的这些村寨才可能是归程,是目的地。黔东南,注定是一个令文人骚客魂牵梦绕的地方,感受自然、体悟生命,在这里"迷失",在这里彻悟。文化的黔东南,怎一个美字了得。有学者言:黔东南的文化是站在世界文化的最高点,西方文明危机的化解、后现代的探寻,都可以在黔东南找到答案,黔东南必将  相似文献   

2.
2012年,深圳文博会,黔东南州组织了200多人的庞大阵容参加,签约超过300亿元。在黔东南州签订的41个项目中,80%以上都是对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实践再次证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是黔东南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性资源,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有着后发的力量。如果这些文化产业项目都能落地,它将对黔东南州文化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既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目标,同时又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这在今天的黔东南已经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了。因此,亟待回答的问题在于,为何黔东南能够做到排除各种社会干扰,确保多元文化的和谐并存。借助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学对文化变迁理论的建树,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对理解黔东南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黔东南的自然与生态结构本身就具有小规模多样并存的特色,不同类型的自然与生态集合相互穿插、密集分  相似文献   

4.
关注     
《当代贵州》2012,(14):7
立足黔东南文化,建设文化旅游大州,打造原生态国际旅游目的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提升黔东南文化竞争力。这是黔东南立足于生态文明的一条发展路径。省委、省政府对此给予了关怀和帮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在黎平调研后提炼了黎平会议体现出的"三敢"精神,号召全州党员、干部继续发扬"三敢"精神,给全州干部、群众带来了鼓舞和激励。  相似文献   

5.
正一、黔东南打造"民族区域文化高地"的重大意义(一)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黔东南人民的必然选择在黔东南这类较少受工业文明影响的地区,可以从这些民族地区居民的幸福状态中,找到工业文明所失落的东西,即给居民带来很强幸福感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因此,采摘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美丽花朵,或者品闻花朵飘溢的芳香,一度成为文化学者、文化旅游者的热潮,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兴学科,如人类文化学。在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地方,你还没有离开就开始想念,还没有分别,就盼望重逢。这就是黔东南。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千百年来,"两江一河"(清水江、都柳江、阳河)打开了通往外界之路,开启了黔东南木商文化的先河,也成就了黔东南最初的旅游形态。从1984年第一批日本客人进入雷山郎德开始,黔东南就拉开了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序幕。之后,美、英、法等国客人也纷至沓来,用他们的照相机、摄像机将  相似文献   

7.
当前,黔东南文化发展迎来了一个大好的时机。黔东南的优势是文化资源,譬如其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历史遗存的多样性、独特文化的广存性。抓住文化这个牛鼻子,是其实现迅速发展的重要渠道。虽然以文化作为资源来发展和实现文化本身的发展都不是容易的事,但我们迎来了国家谋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期。文化发展是一个具体的实践问题,民族文化发展在实践上该如何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在2008年我省第3届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前夕,本刊刊发了<体验生态博物馆--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一文,对黔东南州依托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多策并举,发展以生态博物馆为载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作了初步解析.这篇文章和稍后刊发的<统一服务疏导旅游--品读黔东南原生态文化的理念引导>等系列文章,以其对黔东南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的深度解析,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9.
行天下 《当代贵州》2011,(23):56-56
黔东南各族民众用智慧和传统缔造"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用服饰记载历史,用歌舞传承文化。"文化大餐,山水盛宴"是世界旅游组织对黔东南的誉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辖1市15县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相似文献   

10.
韩卉 《当代贵州》2008,(18):50-51
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首先是风光秀美;第二是风情浓郁;第三是历史悠久;第四是文化深厚。这些核心内容黔东南应有尽有而且品质优良。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考察黔东南后,深深地体会和感受到:“在当今这样一个完全工业化、技术化和现代化的世界,能看到黔东南这样经历了岁月变换,还保存着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地方,真是令人兴奋,黔东南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1.
正一、黔东南州"传统村落"火灾的主要特征(一)防不胜防,突发性强黔东南农村大都是依山而建、集中连片,寨在林中、房在画中,具有天人合一的特点,大到民居、鼓楼、风雨桥,小到木盆、木柜、木桌和木凳等,无处不体现杉木文化的情怀,杉木与黔东南农村村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成了他们生活与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客观上就贴上了"抗火等级低,易燃"的标签,凸显了黔东南生态文化先天的脆弱性和传承与弘扬的困境。由于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07年7月,文化学者余秋雨走进黔东南,开始了一场寻访原生态力量的文化之旅。之后,他在个人博客上推出了《黔东南考察手记》。仅头半天,点击率就突破1万,引来100多人评论。不少网友表示非常向往余秋雨笔下美丽、古老、清静的山村小寨。经余秋雨授权,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登载余秋雨的《黔东南考察手记》。  相似文献   

13.
《当代贵州》2012,(14):37
2007年7月,余秋雨来到黔东南,一周的文化之旅,让他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人类精神价值的回归,黔东南提供了一种可能。隆里:互生和谐的文化孤岛隆里是人类互生和谐的文化孤岛,当今人类文明的最好典范。在隆里,历史本着和谐的思维,最后快乐地走向了和谐共生。一切军事冲突域政治冲突最后留下的都是文化成果,所以我们要以保护文化成果的方式来保护整体历史。这是隆里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4月底,国务院参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冯骥才时隔15年再次来到贵州,参加在贵州凯里召开的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暨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研讨会,并深入黔东南苗乡侗寨调研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间,冯骥才先生就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问题接受了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央视春晚黔东南分会场设在黎平县肇兴侗寨,向全国直播,把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融入现代高科技的舞台上,在四海欢腾、五地同庆时刻,将这份精彩的民族文化盛宴展现给全国的观众。一场春晚,一个侗寨,把贵州、黔东南人民的春节祝福,献给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亿万观众。  相似文献   

16.
在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黔东南进一步挖掘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创作生产红色文艺精品是当然的选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17.
以苗瑶医药为代表的盘瓠医药文化圈、以壮侗医药为代表的百越族群医药文化圈、以彝族土家族为代表的氐羌族群医药文化圈、他们代表着黔东南民族医药文化发展主流。由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黔东南民族地区医药文化形成了其独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以神为象征的原始医药文化形态,即民族部落医药文化。如神话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蚩尤传神药"。二是以沟通  相似文献   

18.
付松  刘文 《当代贵州》2012,(14):8-9
"千年原生态,万象黔东南。"如何在"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的大框架中寻找一条发展与保护协调统一的道路,形成自身发展的文化?推动黔东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黔东南州委书记廖少华。立足生态文明铸造发展引擎《当代贵州》:廖书记您好,2007年,黔东南州提出了"四圈一区"的发展布局框架,5年过去了,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取得哪些成就?廖少华:"四圈一区"的发展框架是我州按照城市经济功能区、生  相似文献   

19.
未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贵州苗族等民族民间绘画作品经营的文化企业。 创办公司缘于一次不经意的黔东南旅游,回到上海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20.
苗乡斗牛     
王建中 《当代贵州》2010,(11):59-59
世界最精彩的斗牛在中国,中国最精彩的斗牛在西部,西部最神奇的在黔东南苗族的斗牛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