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宏生 《春秋》2011,(2):4-7,1
1912年1月1日南京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在北京宣布退位.标志着数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在中国从此灭亡,这也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的伟大成果.由此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季我努  范裴裴 《传承》2010,(7):51-53
晚清曾发生过多次金融风波,而1910年橡胶股票风潮,波及面之广,破坏力之大,在晚清历史上前所未有。它不仅让中国社会长久积累起来的商业资本外流,而且让新型的工业和运输业失去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场危机动摇了清政府的国本,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加快了清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3.
郭金玫 《前沿》2005,(4):180-182
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英国胜利而告终。本文着重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清政府的用人之策、清军武器落后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常瑞 《传承》2011,(20):74-76
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清政府不得已而实行了"新政"。然而,事与愿违,它并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加快了它的灭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清末新政的性质是维护和封建统治,具有欺骗性质;新政所面临的资本阶级民主思想和国内财政的拮据给新政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同时清政府在实施新政的过程中用人不当,形成了立新政而不易旧人的局面;再加上中央与地方权利的矛盾的深化,最终导致清政府这次至上而下的"变法自强"改革随着清王朝的灭亡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5.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更加腐败了。清朝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荒淫奢侈的生活,为了填补巨额赔款和因鸦片泛滥而造成的白银外流的漏洞,使用了最野蛮的手段来搜刮全国人民。贵州少数民族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清朝官吏、土司和地主阶级勾结一起,用繁重的赋税地租  相似文献   

6.
公行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铁贞 《民主与科学》2004,40(2):140-144
清政府通过独创的公行制度以规制来华外商的商业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国家主权的完整性.然而吏治的腐败、行商的枉法以及清政府执政能力的弱化,决定了公行制度不可能被有效实施.公行制度对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华侨华人在中国捐资办学兴起于清朝末年,这与晚清政府对民间办学采取放任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后,除个别时期外,中国政府在确认华侨华人国内办学权、鼓励华侨华人在国内办学的同时,对国内侨校的管理也日益加强。这就使得国内侨校逐渐被纳入中国正常的教育体系之中,而且整体上也呈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晚清经济建设历程表明,清政府未能带领中国实行有效的改革,官风不正是其重要原因。基层官员藉改革谋私加大了经济建设成本,腐败破坏了改革措施的社会信用,而官场中的利益共同体则使腐败向纵深蔓延,令民众丧失对清政府最后的同情,其合法性也随之终结。  相似文献   

9.
腐败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马广荣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性质决定了其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其垮台如此之快。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后仅仅四年时间就土崩瓦解,究其缘由,腐败成为国民党政权灭亡的加速器。一、腐败使国民党丧失了执掌全国政权的能力1.国民党失去了号召力和组织...  相似文献   

10.
反腐败斗争三题文\王铣腐败:政权走向天亡之源腐败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中国历史上的夏桀、殷纣、秦二世以及后来的蒋家王朝,无一不是因腐败最后走向灭亡的。为什么腐败会导致一个国家政权走向灭亡呢?因为腐败严重时,政治上专制独裁,人民失去自由,经济上横征...  相似文献   

11.
捐纳制度与晚清吏治的腐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庚子之后的10年,清朝国势垂危,曾大力推行新政,进行改革,企图以此来实现王朝的自救。结果,事与愿违。1911年,统治中国长达260多年的清朝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捐纳制度的开办造成吏治的严重败坏,直接加速了它的灭亡。 鸦片战争后清朝指纳的开办 清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科举考试、荫袭保举、捐纳。捐纳,又叫赀选,有时也称捐输、捐例、开纳,即人们所说的卖官继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形成为制度。 捐纳的开办并非始自清朝,早在秦汉时就已出现…  相似文献   

12.
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官方对汉奸处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大致有三种情况导致了汉奸的产生 ;清朝当局对汉奸的处置政策是随着道光皇帝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悬赏招徕到严防清算 ,最终归于不了了之。这一历史情况不仅表明清政府是无力解决汉奸问题的 ,也表现了中国近代下层民众中部分人的民族意识的淡薄  相似文献   

13.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取得了台湾,实现了企国的统一,这是清代前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近年来出版的清史论著,有的在“清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一节中,列出“统一台湾”的标题,作了专门的论述,有的只是简单地提及“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率台湾文武官员归降,结束了台湾的割据局面”,而未作更多的介绍。对于康熙皇帝在这个  相似文献   

14.
李月 《中国人大》2010,(5):51-52
清朝统治末年,政局动荡,内焦外困。面对接连不断的外侮,腐朽的清政府除了被迫连连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外毫无办法;对于内部涌动的各种变革及革命思潮,清政府也深感力不从心,即使用暴力手段镇压了戊戌变法和多起革命党起义,但却无法绝禁人们的心愿。甚至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早已不是铁板一块,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一一年中国发生了一次推翻清朝(一六四四——一九一一年)封建专制统治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于这一年按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是「辛亥」年,所以叫做辛亥革命。「铁路风潮」是辛亥革命的前奏。一九一一年五月九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实行「铁道国有」政策。十八日,任命满州贵族端方为「督办粵汉、川汉铁路大臣」,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经过“康、雍、乾盛世”的回光反照之后,已气息奄奄、百病丛生。从专制政权来讲,一方面清朝皇权已集中到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顶点。另一方面,百官中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互相推诿的腐败风气,也达到了极点。整个官僚机构已有运转不灵之虞。统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联系,为我们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革命推动了新政,加速了清末政治转型;清政府原想借新政(改革)消弭革命、实现王朝自救,但新政的实施却又为革命创造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当然,新政的实施并不必然导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是晚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的必然结果。促使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的因素众多,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晚清统治集团长期被动应对危机,不愿主动改革,以及新政时期未能处理好统治集团利益与人民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6,(7)
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面临被列强殖民瓜分的窘境,清政府意识到巩固海防、建设海军的重要性,决心建成北洋舰队。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加之战斗指挥失误,放弃和丧失了制海权,最终导致了北洋舰队的覆灭。  相似文献   

19.
曹红蕾 《创造》2013,(1):23
"反腐败进入高峰期" 经济发展,大国崛起,利益的诱惑、权力失控、"家长制"复活和法制的滞后,使得腐败孳生有了土壤.有关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的腐败已经进入了高峰期.腐败的主要表现开始从"商品流量领域的腐败"向"资本存量领域的腐败",也就是向"权力资本腐败"的演变;如"国企改制中的腐败""农村的圈地运动中的腐败""城市拆迁运动中的腐败""大型建筑工程中的腐败""股市黑金操作中的腐败"和"金融领域腐败",腐败的面大、量大、范畴广、"层次高"、危害严重,使得"反腐败"活动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20.
王新华 《前沿》2005,(7):227-228
20世纪初,无论是在思想领域还是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国社会明显出现了文化发展多元化的倾向。造成这种多元化的原因有四个方面:晚清以后人们观念的日益开放;清王朝政策上的调整;清末留学生的推动;清朝灭亡后中央政府权威的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