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式的多元化,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应运而生。但作为一种设立较晚、灵活性极大的用工模式,我国对于该制度在立法层面的规定十分笼统,由此造成了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的问题。因此,文章意在通过探寻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构建良好的非全日制用工环境。  相似文献   

2.
辜云 《法制与社会》2013,(31):41-4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用工的需求随之不断的增长,用工的方式也逐渐丰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非全日制用工方式应运而生.我国的《劳动合同法》也将这一用工形式纳入法律规范的体系之中,无奈只有简单的五条法律对这一问题加以规制,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而言,显得十分单薄.所以,有必要对于在签订以及履行非全日制用工合同的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规定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全日制用工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我国的非全日制用工(或就业)并非从来就有,有其产生的国际背景与国内背景。《劳动合同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全日制用工,本文试就这一规定缺陷及完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尉晓珑 《法制与社会》2015,(2):248-249,263
非全日制用工制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劳动制度之一,非全日制用工的灵活是对全日制用工的补充,满足了劳动市场对短期劳动力的需求。但我国对非全日制用工的法律规定并不全面。劳动合同内容不明确,劳动者权益遭受侵害,用人单位逃避法律责任,非全日用工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完善非全日制用工的立法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非全日制用工存在法律规定的缺陷及其原因,对完善非全日用功的立法提出几点看法,以期能够为促进我国非全日用工的立法进步提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的召开,全国兄弟省市对新疆的对口支援,对于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进疆务工,而突破了传统的全日制用工模式的非全日制用工,适应了用人单位灵活用工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需要,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加强对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的权利保护与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调动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劳动关系朝着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和谐稳定的方向健康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非全日制劳动在我国就业市场中日益普遍,但法律法规对非全日制劳动的保护还不够完善,本文结合《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此做了探讨,并就非全日制劳动保护立法理念、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劳动合同终止、解除过程中劳动者保护等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非全日制用工这种灵活就业方式是当代我国城市劳动力就业形态中的一个新现象,同时潜力巨大,但该制度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文章主要围绕我国非全日制用工的界定、立法缺失及完善展开研究,希望能促进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更加和谐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8.
非全日制用工是近几年新兴起的用工制度之一,其突出的灵活性,在缓解就业压力、满足短期劳力需求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劳动合同法》虽对非全日制用工进行了制度设计,但过于僵化的规定导致该制度在实施中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对超过非全日制工时标准而又未达到全日制工时标准法律该如何适用,立法并未明确.对此,基于保护劳动者的现有就业利益及潜在就业机会的前提下,本文将探讨引入德国转换请求权对其进行规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非全日制劳动者与日俱增,国家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立法有却尚不完善。为了更好的保护非全日制用工者的合法权益,在分析《劳动合同法》和《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基础上,发现法律漏洞;在研究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国内地方规章以及国外立法后,借鉴其优势理念,结合我国非全日制用工的现状为进一步完善法律规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中关于非全日制劳动用工合同的重要性,阐述了《劳动合同法》中关于非全日制劳动用工合同的规定对企业和员工影响的几个重要方面,对新《劳动合同法》中关于非全日制劳动用工合同的规定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同工同酬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之一,然而非全日制工人的这一权利在我国当前仍处于缺位状态。欧盟将非歧视原则作为非全日制用工的立法基石,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反对间接歧视和反对非全日制工人身份歧视两种路径予以落实,并确立了认定可比较对象、判定差别待遇和抗辩事由三个反歧视分析步骤,为保障非全日制工人的平等待遇提供了良好的立法与司法经验。我国现行非全日制用工立法的价值定位存在偏差,过于强调用工的灵活性,忽视就业的安全性。故应加强立法的安全价值取向,从双重角度保护非全日制工人的平等权,并辅以单行法的方式落实同工同酬的具体操作规则以及例外规定,将用工制度的灵活性建立在保障非全日制工人基本权利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公平与效率价值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劳动合同法虽然专节对非全日制用工作出了规定,但由于法律规定的不足和缺乏可操作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是当前平等保护非全日制劳动者利益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本养老保险是非全日制用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比较研究中日非全日制用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结构模式、计发标准、制度功能以及费用征缴方式,可以发现,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基本工养老保险结构与功能单一,计发分割,征缴乏力且用人单位负担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义务尚未被立法所确立。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养老保险立法模式的选择应以促进非全日制用工良性发展,体现代际公平为重心。应从规范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关系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现实需求出发,确立非全日制用工养老保险特别规则,建立强制储蓄性养老保险,并实现养老保险费征缴方式的税制化改革。  相似文献   

14.
非标准劳动关系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产物,它对于满足用人单位灵活用工、增加就业岗位和工作机会、建立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劳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变化使劳动关系从形式与内容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我国的劳动法学显得极其窘迫,大量非标准劳动关系就业者的权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和谐的发展。因此,必须将非标准劳动关系纳入我国劳动法调整范围,构建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保护制度,从而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将近两年时间,其确立了人力(劳务)派遣这种新用工形式的法律地位。但由于我国发展中的某些原因导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其人力资源开发相对不够发达,人力派遣这种用工形式在新的劳动合同法下在这些地区发展运用中遇到不少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又保护人力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劳动者权益,成为保障人力派遣用工制度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王倩 《法学》2007,(7):52-58
麦当劳等洋快餐支付兼职员工报酬低于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学生一旦与用人单位建立具体的劳动关系,其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就应受到劳动法的保护。而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可以借鉴德国法经验适用“从属性”标准。我国现有的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容易造成变相“鼓励”用人单位采用这种“成本低、责任少”的用工形式,进而危及到原本应当实行全日制用工的岗位。所以应在确立和解除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争议处理等方面进行立法完善,以保护非全日制用工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浅析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晓曦 《中国司法》2011,(12):84-86
一、非全日制用工的国际背景 数据显示,非全日制用工是一种国际惯例。“在发达国家中,非全日制用工占就业总量的比例已经超过20%,荷兰的非全日制用工比例超过37%,在非全日制就业的用工人员中,女性所占得比例又比男性高。”  相似文献   

18.
劳务派遣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新型人力资源配置方式,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此作了专门规定。劳务派遣对于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增加就业渠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劳务派遣工的劳动关系复杂化、劳务派遣用工范围扩大化等问题,也影响了劳务派遣健康发展。由于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缺乏必要的监管,劳务派遣人员权益受损问题比较突出,严重背离了同工同酬原则,需要引起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律师》2003,(7):94-94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灵活就业人员主要是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形式就业的人员。这些人员就业形式多样、大多工作地点和时间不固定。《指导意见》要求,已与单位建立明确劳动关系的灵活就业人员,可按照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缴费参保。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个人身份缴费参保。各地可从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步,首先解决灵活就业人员住院和门诊大额医疗费用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20.
林超 《江淮法治》2011,(19):53-54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广大劳动者享有广泛的民主和权利,切实维护劳动切身权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固定用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用工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