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地带,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将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什么作用?对外奉行什么政策,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相比旧的国际关系模式,新型国际关系强调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主权原则、价值原则和利益原则的有机结合,是对基于实力均衡原则的权力政治和以社会制度划线的意识形态政治的突破和发展。对中美关系的案例研究显示,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的前景还是乐观的,确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规范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在随后的五年中,中国不断开创国际关系的新境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创新。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提出新型国际关系的新主张。所谓"新型国际关系"是相对传统国际关系而言的,它在价值、理论、实践和目标四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的历史性超越。在价值上,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基本外交伦理,是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大价值创新;在理论上,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理论内容,是新型国际关系在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在实践上,从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周边关系、新型多边外交和新型发展中国家关系方面进行实践创新,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最伟大的实践;在目标上,新型国际关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彻底摆脱了狭隘的国家利益、狭隘的国家安全以及追求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的传统国际关系的束缚。因此,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为新时代国际关系提供的价值方案、理论方案、实践方案和目标方案。  相似文献   

3.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正在走向新的发展十字路口。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成为两国巩固共同利益、最大限度维护地区秩序、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抓手。在欧亚内陆广袤的经济空间中,"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并行不悖,相互融通,推动两国战略一致性的形成与互联互通的深化推进。尽管当前两国在"带盟"对接上仍有部分问题有待解决,但双方都秉持积极开放心态推进对接合作。"带盟"对接能够给欧亚地区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此外,展现两国高水平合作的"带盟"对接,也将成为建设亚欧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示范,必能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促进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的关系主义范式主张以关系为核心,强调超越传统的以行为体属性为核心变量的分析范式,以及以观念数据为核心的理想类型分析;它在行动者-结构问题上主张用嵌入性视角对两者进行调和。这种新的思维和方法对重新思考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权力分散、流动及多变趋势具有重要启发。本文在梳理和评析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抽取关系、网络、结构三大要素,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此建构关系网络理论框架。该框架坚持折中的结构观,以关系为基本分析单元,对国际政治权力、关系、网络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关系网络理论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日益网格化的世界,也突显了国际关系演进的重要趋势———世界政治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反全球化运动和世界秩序动荡的情况下,同"区域化世界"相关联的多重复合秩序现象,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亟须讨论的重要理论命题。多重复合秩序不仅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演变的现实,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国际关系理论而言,在全球化、区域化和民族国家体系共存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突破"国家中心主义"范式局限,解释多重复合秩序的生成机制和内在动力,是理论创新的关键之一。本文提出的基于竞争性区域化现象的区域空间整合理论,综合政治地理学和空间政治学的研究成果,以区域空间内的权力关系为本体,分析区域空间内领域塑造、符号塑造、制度塑造和位置塑造动态机制推动下的空间化、文化濡化和结构化过程,探讨其对空间再尺度化和权力关系重组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本文描述和解释了多重复合秩序的生成机理和"区域化世界"图景的空间含义。  相似文献   

8.
王义桅 《美国研究》2022,(4):9-29+5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从理念到现实,彰显中国的学术自信与学术自觉,也引发国际学界的关注。近年来,西方理论创新不足,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抬头,全球国际关系学开始流行,激励了本土化、原生性中国理论的兴起。在数字/生态文明时代,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超越中国崛起思维,切实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历史观、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未来观,充分发掘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创立人本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华学派,才是正道。  相似文献   

9.
2021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回顾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发展成就,可以总结相互尊重是准则、合作共赢是遵循、守望相助是传承、包容互鉴是保障等四大历史经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双方将提升更紧密的战略互信伙伴关系、经贸伙伴关系、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构建创新和数字伙伴关系、人文交流伙伴关系、多边主义伙伴关系等七大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将致力于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朝着建立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迈出新步伐。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正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内容,学界就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以及中国与国际规则的关系问题展开了丰富的讨论。在中美权力转移的背景下,这一讨论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贺凯和冯惠云注意到,由于学界在国际秩序的定义及其转型机制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造成各种争论各执一词。两人通过引入国际秩序的综合定义并对其进行分层和分类,区分了国际秩序转型的三种不同形态。该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国际秩序的立体、综合图像,有助于我们全  相似文献   

11.
张金岭 《法国研究》2022,(1):105-112
<正>中法关系向来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这不仅是因为最初两国建交的象征性影响深远,更在于近60年来两国共同开创了中国与西方关系史上的多个“第一”,带动了中国与欧盟及世界各国的互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更加与时俱进地务实推进中法关系深入发展且行稳致远,既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亦是世界和平发展之必需。在此意义重大的现实命题下,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面临来自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挑战。习近平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指出经济全球化尽管具有双刃剑效应,但仍符合世界大势和历史规律。解决经济全球化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五大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对世界经济发展进行适度引导,使各国家、各阶层的人群都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中国为构建开放型经贸格局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重大部署,这些部署将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引擎,也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勾勒出明确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尤其是作为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的代表,中美两国如何避免因国情差异、制度差异和道路差异等因素诱发战略对抗的"修昔底德陷阱",成为近年来国际关系领域关注的焦点话题。习近平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高度,对新时代的中美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从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处理中美关系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括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建立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发展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等。习近平的论述为新时代中美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发展中美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视角下的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指明了方向。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也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美两国间的协调和合作既有有利因素,也面临严峻挑战。两国现处于战略竞争的相持阶段,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处理得当,这也将是中美合作的长期融合阶段。中美两国应该共同努力,避免恶性竞争,保持良性竞争,推进中美两个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增进共同利益,有效管控分歧,建立总体稳定的中美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与各大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中法经贸关系中的非洲因素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一是中法对非经贸总体情况比较;二是中法在非主要贸易伙伴比较;三是中法在非商品贸易结构比较;四是中法对非贸易与投资方式比较。在21世纪的中法经济关系中的非洲影响因子正在大幅提升,正确处理好中法经贸关系中的非洲因素,事关21世纪的中法关系能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提出一个分析理解传统东亚秩序的礼治框架。通过对各个相关学科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文章将"礼"的概念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中,并指出,传统东亚秩序礼治的统合性原则规范是所谓"天下礼"。通过中央国家的推行,天下礼得以普遍实施,传统东亚秩序因此得以有序运转、平稳发展。礼治的理想状态是"礼秩",作者将其抽象为"4Li稳定模型",该模型展示了理(天下礼的基本原则)、力(权力资源运用的礼仪逻辑)和利(礼仪化的国际制度)如何在礼治框架下实现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美两国关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创议成为世界政治的热点话题。文章认为,对新型大国关系的研究应从理论与政策、历史和现实等多层面进行深入思考。要想准确把握当前中美关系的战略实质,一方面需要超越现有国际政治理论中以权力转移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旧有范式,将国内政治模式、对外战略选择和国际战略互动等多重变量纳入研究范畴;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包括中美在内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反复出现的"崛起国一主导国"二元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总之,只有通过理论透视和历史比较,才能把握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所具备的学理基础和现有条件,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更有意义的判断,并努力"预为之谋"、最大限度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研究》2021,(3):3-12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道路。"条约"肇始于顺应世纪之交的时代发展潮流。中俄两国从各自发展振兴和两国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深入思考世纪之交国际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深刻总结中苏关系数十年跌宕起伏的历史经验教训,决定建立完全不同于冷战时期的新型国家关系。中俄两国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携手投身国际抗疫合作,共同维护全球战略稳定,赋予"条约"新的时代内涵,谱写新时代两国睦邻友好的壮丽篇章。我们坚信,只要永葆世代友好、合作共赢的初心,肩负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中俄合作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造福两国人民,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王战  张瑾 《法国研究》2020,(1):36-42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六年来,在保持全球经济繁荣和维护世界和平进程中发挥了坚实作用,它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旗帜和主要载体,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一个平台。2019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中法人文交流是新时期中法两国交流继政治交往、经贸合作后的第三大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中法两国交往的重要保障。在长达8个多世纪的交往中,中法关系与中法人文交流相伴而生,中法关系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中法人文交流的丰富与繁荣,中法人文交流内容的不断丰富有力的促进了中法两国政治、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中法两国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楠  罗睿 《法国研究》2005,(1):204-212
2004年1月,胡锦涛对法国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并同法国总统希拉克签署了新的中法联合声明,把两国的全面伙伴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对1997年中法联合声明的充实和发展,更突显了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法关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它必将把两国关系推向更新的发展阶段,在国际上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