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快乐是一种人生境界。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才能幸福与快乐。儒家认为快乐人生是一种减担哲学。佛教认为,快乐人生是一种放下哲学。道家认为,快乐人生还是一种坐忘哲学。三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它们都认为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在构建的物质家园中,大力提倡减法哲学,减去过度的物欲追求,减去一切过度的执着和浮躁,减去一切有害于人生快乐的不必要的情感,追求一种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获得人生的真正幸福和快乐。如果人在追求物质生活上采取减法哲学的话,那么,在精神生活则采取加法哲学。从哲学上看,要提高人的快乐指数,就要走出二分法的思维困境,学会用二合一的辩证法思考问题。在寻找人生乐点上,可以将人生的乐点归纳为人乐与天乐两大类,约有十四个乐点。  相似文献   

2.
道家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丽 《求实》2003,(Z1):91-92
人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道家哲学以“重生轻物”为出发点,其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其基本精神却在“自然”两字。所以,它的人生哲学既具有重生和轻物的特点,又体现“道法自然”的精神,处处呈现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道家人生哲学从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出发,同时反思人和传统、文化及人和精神世界的关系,从而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表现出顺应自然、返朴归真、“重生轻物”、淡化名利、超越现实、追求人生自由而平等观点。 道家人生哲学的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顺应自然、反朴归真。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道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里,道家和儒家一样主张“天人合一”,但不同的是,它并不认为人有什么特别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全球问题包括自然环境问题,即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过度开发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资源枯竭和生态失衡问题;社会问题,即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的问题,即人自身的身心发展问题.亦即人类精神生活出现的危机。它具有“普遍性、整体性、复杂性、深刻性和严重性”五个特征。其严重性“足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4.
"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中国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一条重要准则。《道德经》第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本章注中指出:“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1](P65)这一注解,深得老子思想的真谛。“道法自然”这一深刻命题,由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所构成:第一个基本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曾说过,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须能够反映时代潮流,满足时代需要;哲学工作者既要有终极关怀,又要有对现实的关切,以对人类负责、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负责的态度来从事哲学的研究和探索,也就是要做到“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就是基于这样的哲学理念,选择发展哲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丰子义认为,从事哲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耐得住寂寞,要有一种平静的心态和执着的追求精神;同时必须关注现实,这是哲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设要围绕“特色”作文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人类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建设特色城市,发展特色经济,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总结几年来城市建设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要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有这些,都表达了我们的祖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思想。从最终意义上讲,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命题,把握以人为本首先要正确理解“人”.从本体论上说,它是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的人;从认识论上说,它是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自由的人;从价值论上说,它是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实践的人;从历史观上说,它是剧作者和剧中人相统一的现实的人.在当前阶段,以人为本之“人”的哲学内核是作为以上所有“人”之集中表现的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科学化与执政理念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和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执政的价值诉求;人民群众是主体存在、客体存在的统一体,因此实现每个人的人格平等和法律平等是科学执政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目的存在和手段存在的统一体,因此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是科学执政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剧作者和剧中人的统一体,因此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当下的正当权益是科学执政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8.
项平 《新湘评论》2008,(3):63-63
我们这代后辈,读到了哲学教科书,记得“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可是,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他严格地区分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求好,而后者求真”。从“哲学在于求好”的认识,才悟到了冯友兰先生为哲学下的定义:“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的道理,才悟出了冯先生这个定义的更高的概括性。从这个观点看,他说,求“最后一般规律”乃是科学的事,“超越规律,注重人的精神价值,才是哲学的事”。这一点就非常了不起。他指出:“中国哲学对人生方面特别给以注重,因此其中包含有人生论和人生方法,是西洋哲学还未详细讨论之外的”。  相似文献   

9.
项平 《学习导报》2008,(3):63-63
我们这代后辈,读到了哲学教科书,记得“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可是,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他严格地区分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求好,而后者求真”。从“哲学在于求好”的认识,才悟到了冯友兰先生为哲学下的定义:“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的道理,才悟出了冯先生这个定义的更高的概括性。从这个观点看,他说,求“最后一般规律”乃是科学的事,“超越规律,注重人的精神价值,才是哲学的事”。这一点就非常了不起。他指出:“中国哲学对人生方面特别给以注重,因此其中包含有人生论和人生方法,是西洋哲学还未详细讨论之外的”。  相似文献   

10.
陈虎腾 《求实》2006,1(Z3):120-121
与西方哲学侧重于天人相分的学说不同,中国主流哲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天人和谐的关系,即天人合一。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不管是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理解天人合一的儒家,还是以自然情感为基础理解的道家,都强调了主客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皆。从人本主义传统在当代西方的发展状况来看,如果说其外延是现代哲学人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提出“物物者非物”,道生万物的天道观。在认识论上,他提出“齐物论”的思想,指出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庄子追求精神自由,主张顺应自然的养生和处世态度,但同时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资源优化配置,是人类社会经济运动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本文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做粗略论述,以就教同仁。一、资源配置及其形式资源,是指可供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所有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资源配置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源于两个最基本的前提:一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目标函数的最大化。即人作为一种有思维的社会动物,其经济行为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要追求其目标实现的最大化;二是资源的有限性。即  相似文献   

13.
儒家和道家哲学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从“性即心而显诸情”的角度理解人或人性,以“仁性”的实现为前提达成整体性的人格智慧,通过“生命实现之证成”的道德进路,实现和证立其超道德的形上本体。道家亦从人本学和文化批判的角度论“道”。就人文说,道乃即“有名”而见其“无名”之本真;就主体说,人乃在其作分别之状态中“观”道的无分别之“妙”。道家的道论,强调的是在人的修为澄汰之体证中道的全体绽出和澄明。儒道两家的不同点表现在其为学进路的差异上,而其形上境界本无不同。历史上的儒道同源说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之“天”有主宰、道德、规律、自然四种涵义,与之相对应的“人”则有天子、圣人、人道、人为四种意义。“何以”即统一,“合”是事物产生的前提,是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最佳条件,也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准则。“一”是天与人对立双方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一个整体,其表现在源头上、过程上和目的上,他们分别体现了人生价值的源头、应有的努力和追求的方向。“天人合一”有四种基本思想指向——天人合神、天人合德、天人合用和天人合天。  相似文献   

15.
暴拯群 《学习论坛》2007,23(2):61-62
《荀子.天论》主张“明于天人之分”,目的是要求人们“不与天争职”,即不干预自然。人应做的是“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脩道而不贰”,因为人来源于自然界,要依靠自然界的资源生存,所以要“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即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规律为人造福,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归根结底,“人之命在天”。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特征在特定时空上的反映,所以要从“面向事情本身”的思维方式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几个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中国化以及怎样“化”;马克思卜义哲学中国化的“化”的理论样态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康兰波 《求实》2007,1(3):22-25
针对我国哲学在当代创新中存在的知性化倾向,提出哲学精神是哲学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精致表达,是对科学精神的超越,以科学精神取代哲学精神是当代哲学被知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永葆“爱智慧”风范的精神品格,哲学精神主要包括追求纯粹、反思批判、高扬自由等内容。哲学的创新就在于哲学精神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发挥哲学影响力,哲学教师是关键因素。这就给哲学教师提出两个任务:一是哲学教师要懂得哲学如何面向生活;二是哲学教师要懂得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马克思说:“哲学非常懂得生活。”眼1演(P123)而哲学要真正懂得学生的生活,还是要靠哲学教师的创造性转化。哲学教师承载的知识与智慧本身是个流动向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哲学教师本身对哲学的深入和面向学生的过程中实现的哲学在生活中的发展和向自身的回归。1、哲学要面向生活,实际上是哲学通过哲学教师实现的再转化、再理解。这里的转化使哲学教师在面对经典时的自我理解与面对生活时的自…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核心,而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精华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感悟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原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后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