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法治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候,法律的形象也在悄悄甚至公然地贬值。人们一边在享受着法治带给的光辉,一边在法治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暗暗哭泣;一边在唯法是遵,一边是对法律的恶毒攻击和咒骂。乱象丛生的原因很多,诸如媒体不正当的宣传,人们对法律的过高期盼,司法人员的贪赃枉法,但让我思考更多的是司法的过程本身。  相似文献   

2.
法治观念与依法治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法治观念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法治观念是客观的法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是人们关于法律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是人们重视、遵守和严格执行法律制度的一种思想意识 ,是人们对法律实践的一种能动反映和内在自觉。它表达了人们对法治的理解、把握和评价要求 ,标志着法治的精髓已深入到人们心理结构的底层 ,沉淀为人们的心理素质并以稳定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 ,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 ,是指治理国家依照法律制度而不依靠贤人政治 ,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按马克斯·韦伯的观点 ,治理国家的模式有三种 :远…  相似文献   

3.
何震欣 《传承》2010,(36):92-93
近年来,随着国内法学界对前沿法学研究的转向,法律方法在我国法治实践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法律方法在社会主义法治视野下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在从总体上关注法律方法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意义的同时,逐步开展了对具体的法律方法的研究,形成了多种法律方法的方法体系。法律方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理学是法治的哲理性阐释 ,在法治进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它是法律素质和法律能力的培养者 ,可以扫除法盲 ,预防产生法律工匠 ,奠定了法律质量的基础。它是法律能量的启始者 ,对人们树立法律理念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法理学包含法学的崇高理想 ,是法律科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11,(9):32-32
丁国强2011年8月11日在《检察日报》上载文《法律人的“贵族精神”》认为,法律职业的兴盛是法治社会日渐成熟的标志.社会的分化和利益的多元化强化了人们对法治的渴求。但法律学科成为热门、法律职业吃香并不必然标志着法治的进步。如果不对部分法律工作者的功利化、市侩化的趋向加以警惕,法律工作者就会成为法治进程的敌人。  相似文献   

6.
人们遇事不寻求法律的救助,整个社会存在一个求人的循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在现实中遇到的困境,原因在于我国法治实践时间较短,法治推进路径与西方迥异,人们缺乏支撑法律实施的自主自立意识。"以人为本"突出了个人的历史主体地位,有助于促进个人树立法治信仰,是化解我国法治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姜素红 《湖湘论坛》2006,19(3):81-83
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在生活中,以法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积极主动地服从法律,遵从法律秩序,坚定地捍卫法律权利。大力培养和强化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加强法治的重要条件,因而培养和强化公民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其中明确提出要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并部署了新形势下加强法治监督、确保宪法法律实施的重大任务。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治监督就是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法律文本真正变成社会规范和人们的行为规范。在此意义上,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落实的根本保障。而法治监督  相似文献   

9.
李刈 《人大研究》2002,(3):25-26
一、普法教育是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行了法治 ,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一个法治国家中 ,公民都有较高的法律意识 ,人们知法、守法 ,甚至把法律作为一种生活的需要和信仰。因此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 ,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和执行而起不到作用甚至形同虚设。而公民法律意识中的知法守法观念、法律情感、法律信仰及法治信念是可以通过教化而现实的。在公民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是法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我国自 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  相似文献   

10.
(一 )法治意识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及法治现象的认知、理想、心理、评价、观念的总和。它体现着法治意识主体 (公民 ,也包括各类组织 )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和觉醒 ;体现着我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追求与评价 ;体现着他们对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承认与崇拜 ;体现着我们对社会主义法治本质、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与实践的科学态度及科学成果。树立法治意识 ,实行国家法治 ,最重要的是贯彻两项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法控权原则 ,即坚持依照法律行使政府权力———不越权 ,实行权由法授 ;不违法 ,在法律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各种法律现象的相对固定的认识和思维模式,法治目标的确立实际上也同时确立了一个社会的法律观念的基本取向。独立的社会主体意识、对法律的信仰与崇敬之情、积极参与社会法律活动这三个方面是法治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需要积极倡导和培育。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最近20多年来,在法治理念、法制建设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还是显而易见的,有法不依、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等现象还严重存在。面对如此司法现实,必须在全民中树立法律信仰,使得法律受人尊崇,使法治意识深入人心。关于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社会法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认同感和依附感,是人们对法的主观心理境界。在许多人看来,法律信仰对于解说法治和中国实现法治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中国实行法治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朱玛 《观察与思考》2001,(10):34-35
<正>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中,笔者认为最深层的、最实质的原因是法律不被信仰。而“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当法律形同虚设时,法治必然会被人治所替代,从而难以完成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使命。本文就法律信仰与中国法治化的关系做一探讨。一、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人们都有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对象。如原始社会的图腾信仰,奴隶社会的神灵信仰,封建社会的君主信仰或权力信仰,近现代社会的领袖信仰或法律信仰。人们对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14.
在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度专题学习会上,与会人员对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充满期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法制建设的突出任务由构建法律体系上升到培育法治文化,使法治成为人们共同奉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度专题学习会上,与会人员指出,人大应根据自身职能推动全社会法治建设,营造全社会尊重法律、崇尚法治  相似文献   

15.
颜南 《长白学刊》2008,(5):157-157
制度的构建必须要有理念支撑,对制度的过度重视、依赖,而没有相应的理念匹配、适应,其结果必然出现法律权威的缺失。所以,推进现代法治,既要重视制度构建与制度创新,更要注意发掘、培植法治理念。生态环境法治理念是人们对生态环境法律的功能、作用和生态环境法律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它是生态环境法治活动的灵魂,决定着生态环境的法治行为及法治效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培育生态环境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简称法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法治%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们不能全部遵守,仍然不能实现法治。”因此,我们可以说实现法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良法;二是人们对良法的普遍服从。良法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是实现法治的先决条件,而人们对法律的普遍服从是良法的价值体现,是良法制定的根本目的。二者是良性互动的。  相似文献   

17.
范进学 《探索与争鸣》2022,(8):47-57+177-178+2
不确定状态下如何认真对待权利与法治,无疑是我们每个人应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作为公权力,其发布的法令或采取的措施,只有遵循合法原则与比例原则,才能合乎合法行政与合理行政的法治要求。重申“认真对待权利”之目的在于,权利作为法律的本质与目的,它既构成了法律的道德基础,亦构成了人们对法律尊重与忠诚的基石,进而成为政治道德的来源。通过重申“认真对待权利”这一经典命题,有助于社会公众对权利保障、法律信任、法治信仰以及政府公信力获得持续有效的普遍认同并达致共识。只有公权力认真对待并善待权利,方能体现其理性的政治道德;只有公权力公平对待社会每一个个体的权利,法律才能获得人们对它的接受与尊重,进而使人们相信法律、尊崇法律、信仰法治,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正>法律信仰作为一种理性信仰,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感情和意志等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体,是坚信法律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能够促成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正义、自由、平等、秩序等的实现,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并以之作为自己行动指南。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内核,是构建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法律信仰的形成和发  相似文献   

19.
法治的悖论与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沃尔克曾这样揭示法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法治表示对法律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的需求,以便人们得以相应地规划和组织他们的安排;但是,另一方面,法治又强调需要法律保有某种灵活性并且能够让自身适应公共观念的变化。一方面,作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推论结  相似文献   

20.
秦绪才 《理论月刊》2002,2(3):37-38
本文通过对人的异化现象的综合分析,从法治与德治的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法与道德的不解之缘.法无论是在其静态的法律体系之中,还是在其动态的法律运作机制和过程之中,都是在追求和实现人类社会某些普遍认同的社会公德.理想道德是现代法治最深厚的根基,缺乏这一根基,法治就会失去其本来应有的价值底蕴而变形成为一种专横的工具.只有将调整人们内心活动的道德和调整人们外部行为的法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一个和谐而美满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