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为扩大政治影响,筹集红军给养,发展革命力量,中革军委和苏区中央局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中央红军主动出击,直下漳州.1932年4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攻克漳州,取得重大胜利.红军攻克漳州,既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次伟大胜利,也是确立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又一次重要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2.
五六十年代,国共两党隔海军事对峙,打打停停,美国也频频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使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此时期,两国(中国、美国)三方(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美国)围绕台湾问题先后进行了三次惊心动魄的军事斗争,史学界通常称之为三次“台海危机”。今天回过头来对其反思,我们深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维护一个中国的良苦用心,惊叹他们军事斗争艺术的高超。第一次“台海危机”解放台湾,本是解放战争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也为此作了大量的准备。但后来由于朝鲜战争爆发,蒋介石捞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相似文献   

3.
苗泉竹  张强 《党史文苑》2007,1(2):4-6,12
毛泽东军事斗争策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最为耀眼的奇葩,必然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善于掌控全局,把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善于判断,注重调查,强调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灵活确定和变化军事斗争策略;善于灵活运用军事原则,敢于突破常规军事斗争策略的羁绊,以奇制胜;敢于斗争,坚定执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斗争策略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军事斗争策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最为耀眼的奇葩,必然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善于掌控全局,把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善于判断,注重调查,强调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灵活确定和变化军事斗争策略;善于灵活运用军事原则,敢于突破常规军事斗争策略的羁绊,以奇制胜;敢于斗争,坚定执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斗争策略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5.
1932年4月,中央红军发动的漳州战役.是出击敌人踞守的大中城市并取得辉煌战绩的典型战例,也是毛泽东与周恩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 一、周恩来与东征漳州的战略决策 漳州战役的历史背景,笼罩着一幕错综复杂的党内政治斗争和严峻的敌我军事斗争的雾霭。当时,中央苏区已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特别是第三次反“围剿”后,国民党军队纷纷退出中央苏区。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有一种传统说法;“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1985年1月17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陈云手稿《(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这份原始文献明确记载着遵义会议所做出的组织调整决定是:在党中央领导方面,“以洛甫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的责任”,“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在军事领导方面,“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这些决定说明,就遵义会议本身而言,还没有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于是,近些年来很多党史论著又提出,1935年3月11日在鸭溪、苟坝一带成立的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这是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并以此为论据,来说明这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黄瑶 《党史博览》2009,(12):42-47
在战争年代,林彪提倡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是为了打好仗 在战争年代,林彪是非常注意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尤其是军事著作。毛泽东的一些军事著作,比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十年内战的经验总结;指导抗日战争的《战争和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也包含了十年内战的宝贵经验.林彪作为红军主力部队的指挥员,参加了井冈山斗争、转战赣南闽西,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长征和东征.对于毛泽东撰写的军事著作,有切身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钟兆云 《党史博采》2004,(10):18-25
毛泽东点将,工作重心已转到地方的叶飞受命指挥炮击金门1958年夏,美英入侵中东,台湾蒋介石集团也蠢蠢欲动,毛泽东面对世界风云,从国际战略全局上运筹东南沿海军事斗争,定下了“炮击金门”的决策,一则打击台湾当局的嚣张气焰,揭穿其反攻神话,以争取长期稳定的和平建设环境;再则配合当时阿拉伯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斗争,把美国的注意力和海上力量吸引到远东地区来,以减轻中东的压力;三则试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和“台湾决议案”的效能及美国在台湾地区介入的程度,至于是否进行登岛作战,则视情而定。北京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  相似文献   

9.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诗词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鲜明斗争品格与顽强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间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几代领导人高超的斗争艺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大潮中,邓小平的斗争艺术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了艰难险阻,跨越了急流险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邓小平:“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邓小平的斗争精神与斗争艺术。  相似文献   

10.
1941年1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由蒋介石所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推至峰巅。在事变发生前后的半年时间内,毛泽东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有理、有让、有利”,发出了许多重要而具体的指示。皖南事变后,我党我军得到全世界广泛的同情与支持。在随后的几年内,国民党在军事上对中共一直不敢轻举妄动,这完全得益于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  相似文献   

11.
自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以来,国共两党两军围绕根据地的斗争就开始了。起初是国民党军对红军进行一省或数省的“进剿”、“会剿”,进而发展到国民党政府统一指挥下的全局性行动——“围剿”。我各根据地军民英勇顽强坚持开展反“围剿”斗争,其中毛泽东、朱德亲自指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成为中外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党史天地》2009,(6):19-21
发生在1953年,揭露于1954年初,处理完毕于1955年春的“高、饶反党联盟”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高层首次出现的一场分裂与反分裂的严重斗争。这场斗争给毛泽东以深刻的体会.导致了中央政府的第一次人员大调整。李先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调任中共中央的。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方面声称要谋求国内和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另一方面却在和平烟幕的掩护下,加紧军事部署,制造军事冲突.美国政府为了扶持蒋介石集团,于1945年12月15日任命前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为特使,以“调处”中国内战的名义来华.针对这种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同蒋介石集团进行政治谈判,国共双方代表达成有关协议.按照协议规定,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作为履行停战协定的机构,设立三个委员,分别代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和美国.美国代表被邀请充任主席,作为三方会议的召集人.按照三方协议,军调部受军事三人小组——周恩来、张治中和马歇尔的领导.时任十八集团军参谋长的叶剑英作为中共代表,与国民党政府代表郑介民和美国代表饶伯森进行三方谈判,调处国共间的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二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正处于激烈斗争时期。蒋介石在第一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失败后,又纠集几十万军队向我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更大规模的二、三、四次“围剿”。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处于艰难时刻。方志敏、周建屏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采取“集中兵力,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两次挺进闽北,既保存了  相似文献   

15.
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开始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王明等为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对各级机关进行改造,向全国各地派出了他们的“钦差大臣”。同年4月初,王稼祥、任弼时、顾作霖作为中央代表团被派往江西中央苏区,传达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直接展开了斗争。在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宁都会议召开了。 宁都会议,完全是从“左”倾冒险主义军事主张出发,对1932年2月以来几次战役做了错误的估计,指责毛泽东等人的表现是对革命胜利和红军  相似文献   

16.
在长征途中,为了集中指挥军事,中央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即新“三人团”。而当时身为红军总司令、中央军委主席、遵义会议上决定的最高军事指挥者朱德却未进“三人团”,原因何在?以前尚未见有关解释,本文试就此予以探析。 军事斗争军情多变,复杂严峻,在长征中压倒一切的问题,是需要高度集权。而遵义会议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各自开创了一个时代,对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两位历史伟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邓小平一生经历具有传奇色彩,三落三起,全与毛泽东有关。他第一次被打倒是因为在江西中央苏区拥护和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当时的“左”倾中央推行的教条错误;第二次、第三次被打倒则是因为不赞成毛泽东晚年的某些错误思想和错误政策。  相似文献   

18.
《新湘评论》2006,(4):60-61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同时决定以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为三人小组,全权指挥军事。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三国时期的外交斗争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时期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政治集团鼎足而立、裂土而治的一个历史时期。此间,伴随着连绵不断、时急时缓的军事争夺,三方间的外交斗争也潮涨潮落、无有已时。毛泽东同志主张看三国“要看战争,看外交”(薄一波:《再忆毛泽东同志二三事》,1981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把外交斗争与军事争夺并重,这是深中肯綮的。本文谨对三国时期的外交斗争作一概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反“围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诱敌深入作战方针的胜利,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为保卫苏区合力歼敌的结果。在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全过程中,从毛泽东“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提出、周密部署到正确实施,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毛泽东“诱敌深入”军事思想在红军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