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组专家笔谈主要包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及战略思考、大变局中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摩擦、网络空间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国在有关领域的应对策略等。对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体系,可以从国际秩序观、国际责任观和国家利益观三个方面思考。在外交战略层次上,对外工作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并加强战略缔造工作。面向未来,中国的国际战略要体现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理性定位,符合战略缔造的基本逻辑,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取向。在大变局时代,我们既要关注中国的变化,也要加强对国际环境的分析,并加强对国际经贸新形势的研判。中国今后的内外政策选择,将对未来国际秩序演变和调整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4,(5)
生态破坏、资源枯竭伴随中国城市发展而来,在接下来如火如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选择发展生态城市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选择。从被动接受引导,到主动选择生态城市发展路径,社会环境、政策取向的变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佩琪 《南风窗》2014,(5):67-67
生态破坏、资源桔竭伴随中国城市发展而来,在接下来如火如茶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选择发展生态城市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选择。从被动接受引导,到主动选择生态城市发展路径,社会环境、政策驭向的变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际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但中国能不能和平发展,不仅是外部环境对中国的影响问题,而且更主要是一个中国与外部环境如何互动的问题,大国能够改变和塑造环境;一个国家不仅在和平发展的顺境中能够发展,而且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也能发展,关键是一个国家的领导集团如何选择国家的基本战略;一个国家的内部环境状态对国家的影响大于外部环境,而良好的国内环境也可以改变或缓和外部环境对本国的不利因素;在全球化时代,仅有和平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实现良性的和平发展;对中国而言,现存的国际秩序也是重要的外部环境,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很长时期内,维护现有秩序的合理因素应是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是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它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因此,我们要立足科学发展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占光 《当代世界》2010,(1):72-73
国际环境体制的建立是以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为起点的,这次会议于1972年6月5日至15日召开,是由联合国主导的第一次以环境问题作为议题中心的全球会议。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和筹建的环境规划署日后都成为国际环境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环境体制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国际环境体制通过其规则,决策程序和项目规划等措施对体制参与者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具体到斯德哥尔摩会议当中,则是《人类环境宣言》和环境规划署对中国环境治理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青少年犯罪,固然要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动机,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些特点、动机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环境,研究产生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的原因。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作一点努力,以期对解决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能有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8.
黄平 《国际展望》2010,(5):24-25
<正>中国智库有必要为国家做战略储备和战略选择,由此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中国智库建设应该"小而精",不能"大而全",靠规模取胜。中国现有智库已经不少,关键是要把各个智库"做精",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要加  相似文献   

9.
基于全球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环境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环境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水安全、气候变化、公共领域、环境难民和军事与核扩散等方面引发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在几个方面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对我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形象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二十年代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文化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并且在部分国民党人中间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部分国民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并从自身的阶级属性和当时的社会需要出发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对于当时国民党人的选择和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四分之一个世纪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无可置疑地向全世界昭示:中国选择的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言之凿凿,名副其实。这就是:在安全、稳定的条件下加速社会经济变革与发展,为此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本着崇高的以人为本的和平目的,造福于中华民族,同时造福于全人类;采取和平的方式并经过和平的途径,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彼岸;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人类共同繁荣与进步,亦即我国几代领导人倡导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选择和平发展道路,乃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基于饱经忧患的中国讲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国家安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球化将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它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尤其是经济安全方面.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力争在全球化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安全.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变化的时期,伦理和价值观受到冲击带有普遍性。当前,伦理与价值的困惑,不仅仅体现在中国外交上,也不仅仅属于中国,恐怕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不过,中国的问题有自己的特殊性。借这次研讨的机会,我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一、社会环境的变迁与伦理价值的困惑伦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有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伦理和价值就比较稳定;社会环境变动快,原有的伦理和价值就会受到冲击。当人们对原有的伦理和价值观产生怀疑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判断是非的标准,于是就产生了困惑。…  相似文献   

14.
从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来看,过去近四十年中有五个重大的节点:中美关系正常化,应对冷战结束的冲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加二十国集团,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与习近平主席2017年在达沃斯、日内瓦的演讲。这些节点既体现了中国对发展机会的把握,也说明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抓住了机遇,以开放倒逼改革,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而且现在已经有能力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这既反映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合作项目的推进上,也体现在中国和有关国家共同推动的国际合作机制的构筑上。当前国际环境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塑造国际环境的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树大招风",国际社会产生了新一波"中国威胁论"。中国要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在对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方面都坚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保持战略定力,使国际环境继续朝着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叶竹盛 《南风窗》2014,(11):28-30
<正>如何使法官身份符合"职业特点",使司法活动回归审判规律,这无疑是新一轮司法改革要回应的关键问题之一。"法官,是一个让我困惑且充满魅力的词汇……但当提起笔想探究一下中国法官的真正含义却备感困难。"一位获得审判资格已6年多的法官,在追寻自己所属群体的身份意识时产生了困惑。在哈姆雷特似的"留下还是离开"的自我追问中,他用相对隐晦的方式表达了选择留下的人将要面对的挑战—"要接受科层制下的晋升体制,要靠结交和利用体制内的朋友获得稀缺的上升空间。"他对法官身份意识的困惑与追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笔者通过对自己青少年教育实践的反思,认为对问题青少年的教育,根本的问题是要建立适合现代学生发展的德育环境,要能够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要调整和建立正确的教育辅导的价值观,要以科学的观念、科学的方法指导德育实践,科学地分析学生问题,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成效,才能实现德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去年,中科院亚太所所长张宇燕回答本刊记者在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率为什么要不低于8%的问题时说:8%的国民经济增长率是保证中国社会不会乱的最低就业率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政治发展问题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问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政治现象。一个国家的民主是发生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所处历史环境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内生性。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世界上没有一条普适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依据国情,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政治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论述丰富而深刻,我们要从事实判断、价值追求和实践选择的结合上理解、认同中国梦。当前中国存在多样化社会思潮,其中出现了曲解、质疑中国梦的现象,致使中国梦的历史依据、现实依据、价值追求和实现路径被误读、被虚化,造成大众认同中国梦的困境。提升大众对中国梦的认同度,不仅要在中国梦的理论诠释和宣传上加以改进,而且要在实践中营造有利于中国梦认同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永贞逸事     
《南风窗》2014,(24):93-93
<正>中国的改革与革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我们思考面向近代的中国改革与革命,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点起步呢?我倾向于,就是选择公元805年的"永贞革新"这个点。"五四"以来,我国学术思想界展开的最为重要的讨论,就是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这一论战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现代中国,我们要怎样建立一个"新中国"这个问题。解放后,我国学术思想界也发生过诸多争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国的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