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程嫱  胡沫 《传承》2015,(2):88-89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先入性、误导性、持久性等特点。网络群体性事件多方面的特征及形成、发展与人们的首因效应紧密相关。在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时,运用首因效应原理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抢占舆论先机,定能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张力加大和社会稳定性降低的突出表现。如何从理论上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采取切实可行办法来预防和消减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条件。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结构性诱因;利益受损者的相对被剥夺感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心理性诱因;负面的"集体记忆"导致弱者符号化的认知模式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认知性诱因;政府信息管理"缺位"和媒体应对失当导致的谣言弥散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信息性诱因。  相似文献   

3.
有关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研究犹如钟摆在"狂风暴雨"和"亲密无间"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摆动。Smetana提出的社会认知模型从动态的视角来解读青春期亲子关系,认为亲子冲突的发生与亲子间对不同事件的领域属性及父母权威合法性的不同认知和理解有关,即亲子间的冲突往往是由于对冲突事件的不同认知而产生的。在不同的领域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期待和认同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不同领域的事件父母应采取不同方式、以不同的程度实施监管,以保证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发展。具体而言,对道德、习俗、安全领域应给予密切关注和坚定引导,对个人领域应给予青少年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形成"亲密有间"的健康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民社会与刚性社会结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靖  王成祥 《思想战线》2011,(Z1):320-322
"滇池卫士"张正祥事件曝光之后,在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人们掀起一场公民环境权的论战,"打假斗士"王海事件引发人们对消费权的讨论。公民环境权、消费权意识的觉醒都是我国公民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而社会上讨论的公民社会和公民权到底是什么样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一些公民社会的专家的理论梳理来对公民权和公民社会理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结合中国"刚性社会结构"提出公民社会可作为我国刚性社会结构减压阀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赵宇 《重庆行政》2022,(1):42-46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进程加速,非常规突发事件频发,"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等名词进入大众视野。从"911"恐怖袭击、汶川大地震、日本核泄漏危机、次贷危机再到新冠肺炎疫情,非常规突发事件给社会经济发展带了巨大的损失。面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在时间紧迫、任务紧急、认知滞后、信息有限、资源紧缺[1]、处置风险容错率低等高约束情景下,容易导致一段时间的政府失灵,也难以靠一个领导干部拿出一个较为理想且可行的处置方案,这对应急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历法,是指依照一定法则来推算年、月、日的时间系统,它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历法,人们才有准确的时间观念,不但可按季节更替和节气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而且可根据历法来计算年龄和记载历史,因而对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历法的产生,与农业生产直接有关,它以天象变化来指导农事活动,是人们长期观察天象和物候变  相似文献   

7.
杨思基 《湖湘论坛》2010,23(6):53-58
广松涉通过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拜物教理论和现代西方哲学有益成果的析取和借鉴(如认知心理学和海德格尔的"常人"思想),力图对日常意识的构成机制和局限做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与说明,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文化性构造来说明人的认知关系构造及主客观的关联统一,从而科学解释日常意识的"分节"状态、认识局限和意义。但他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主体的身份角色、"四肢结构"认知框架和日常意识的视野,总体上仍然是由人们物质生活发展的历史条件所规定和制约的,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是人们的物质性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观念和意识,而绝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8.
靠与立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是当今许多人处事的一个准则。就一个人的成长而言,靠和立是相互依存的,受教育时间越长,"靠"的时间随之加长,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就越丰富。如果一个人的成长没有经过"靠"的阶段,就不可能发展成坚定的自立,未吸收别人经验的阶段,就不可能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摔倒老人"日渐成为一个敏感的词语,对这一个群体,人们看法各不相同。长期以来,人们看到的都是如"南京彭宇案"、"郑州李凯强案"一类的事件,人们对于老年人的信任感逐渐降低,于是出现了老人倒地却无人敢扶的情况。这些事件让人汗颜的同时也令人深思,摔倒老人都是一样的吗?难道都是为了向路人讹诈钱财?还是让事实来解答吧。12月2日上午,在北京市朝阳区一路口,一个骑摩托车的外国人撞倒一名过路女子后,用中文对其破口大骂。随即,有媒体发出"大妈讹老外"的消息,引起网友热议。但警方公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合的三段论式结构,把世界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未来"自由个性"三个阶段,与此相应,存在着共同体的自由、个人的形式自由、每一个人的实质自由三种自由形态。马克思关于第三个阶段的自由理想使人们意识到现代市民社会是一个远非理想的社会,并给全人类树立了一个理想的神性之维,以此来批判和关照现实,从而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因此,研究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公安部门的情报分析工作就是对各方面采集来的情报加以分析比对,去伪存真、去劣存优。主要探讨如何基于网络舆情信息,运用情报分析技术,提升公安情报分析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张学浪  李俊奎 《求索》2012,(11):212-214
道德情感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过程,是一个人品德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它不仅推动着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将进一步完善其道德品质与人格。从道德情感的生成角度来看,传统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等)至今仍未能清楚地区分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生成阶段。不过,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这一生成过程划则可分为"情动——感应"、"体察——理解"、"内化——移情"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是我国现有发展阶段各种矛盾、各种因素的集中综合体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探索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对于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翟峰 《人大研究》2009,(12):4-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人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的探索,更为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的"最美事件"温暖了一度让人觉得日渐冷漠的当代中国社会。在"最美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道德底线的守护以及平凡人的道德自觉,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道德。最美事件还给我们以积极的伦理启示:道德教育中有必要建立与完善道德训练的机制;媒体作为新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或通道也是需要引起人们足够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弗格森"事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时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两个刑法问题的思考:刑事司法如何应对民意;刑法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民意不能直接干涉司法,司法民主是有界限和禁忌的,民意影响司法只能通过立法机关和陪审制度来实现。刑法目前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是不足的,把严重的暴力性群体性事件亚恐怖主义化是一条不同的、有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治理创新主体的政府既是国家实现善治的有力推手,也是包括民族群体性事件在内的各类群体事件的重要根源。从政府根源来看,民族群体性事件可分为诱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和原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两大类。相应地,其预防和治理路径也有两种选择:一是官员能力治理,即通过提升政府官员的"认知—优先处置—动员"能力,以减少诱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二是社会风险治理,即通过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政策—结构—制度—价值"风险追问,推动相应环节的调整、优化、变革与重塑,来降低原发型民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未来,只有从以往相对偏重于政府官员能力治理向两种治理并重的转变,才有望从根本上实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防范和治理。  相似文献   

18.
谢俊贵  叶宏 《求索》2011,(9):61-63
人们对网络群体事件突发性的强调无论达到何种高度都不过分,但网络群体事件的过程性也是值得重视的。典型网络群体事件的生发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起因显露阶段、主帖发布阶段、舆论风暴阶段和网外行动阶段。把握网络群体事件的过程特性,了解其生发过程中各阶段的运行状态和运行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具体指导网络群体事件的过程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在风云突变的二十世纪,苏东剧变无疑是若干冲击巨大、影响深刻的重大历史性事件之一。剧变发生后,即有"历史终结"论者论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已告一段落,当今世界已是自由民主一统天下之时。时过境迁,二十年后,如今的苏东国家转型境况如何?人们如何认知和评判?苏东剧变二十年的历史变迁在我们的认知与实践体系中地位如何,留有哪些经验与教训?我们可以大致按照上述思路略作梳理:  相似文献   

20.
胡胜 《前进论坛》2010,(6):63-64
<正>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关于"传统"、关于"文化"的话题日渐增多。改革开放三十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在来去匆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可谓日益深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内驱力是"文化",对最终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