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英 《长江论坛》2016,(5):41-46
城市公共外交是以城市为主体所开展的公共外交活动,其目的是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从而为其他政策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作为中部的重要中心城市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武汉必须发挥区域优势,无论是配合国家总体的公共外交战略还是服务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武汉都有必要重视和开展公共外交。武汉在实施其国际化战略和实现"大城崛起"的过程中开展了公共外交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武汉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展开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传统以政府间外交为主导的外交模式不再能完全满足各种新形势发展所需,由此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应运而生。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十分紧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形势更加凸显出大力开展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韩国政府对700万海外韩国人高度重视,通过建立涉侨机构、制定侨务方针政策、提供法律和财政保障、维护海外侨胞的权益等与海外侨胞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信任。在此基础上,韩国政府将侨务工作上升至外交的层面,通过海外韩国人开展国民外交、推广韩语教学、普及韩国电影电视剧等文化公共外交活动,提升韩国国家形象。但是,韩国侨务公共外交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诸多挑战,主要是海外韩国人和韩国国民对于韩国侨务公共外交的认知还很不足,韩国侨务相关部门因预算和机构限制而对韩国侨务公共外交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不够。韩国侨务公共外交的这些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可以为构建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倪波 《社会主义研究》2007,3(1):122-124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大”。从主体上看,“大外交”包括以国家(政府)外交为主体的政党外交、首脑外交、民间外交等;从对象上看,“大外交”包括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和国际组织等;从内容上看,“大外交”包括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等。邓小平“大外交”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外交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全国  肖艳丽 《前沿》2014,(11):202-204
公共外交中文化一直都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直到20后,文化才真正成为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文化成为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由文化在当代国家软实力构成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当前中国公共外交在文化中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即个体化与信息化、学习交流、旅游、中国传统文化的细化传播。  相似文献   

6.
郑伟 《青年论坛》2009,(5):16-19
青年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外交活动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标志。目前,青年外交日渐呈现出由边缘走向中心、由补充走向主流、由双边走向多边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刘少华  蔡索拉 《求索》2011,(3):60-62
公共外交是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国家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胡锦涛主席访美前夕《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的播放,中国公共外交迎来了新一轮高潮。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片》为案例,分析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机理,认为公共外交能够展示真实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传播与认同,提升外交能力与国际地位,引导国际舆论建立正面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8.
李立广 《前沿》2014,(9):192-194
文明产生之后,人类的文化交流开始出现。在国家出现之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到了现代社会,主权国家愈加突出文化传播的作用,加强了文化外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手段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经历了由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的理念性转变,但文化在外交的主体地位始终未变,本文试从公共外交所要实现的目标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面临的重大机遇当属新公共外交的兴起。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外交主要是一国政府针对国外民众开展的外交活动,意在提升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近年来,全球公共外交展现出新的特点,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急剧增多,信息传播主体更为多元化,我们应积极培育对外传播力量,不断扩大对外传播的战略联盟,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  相似文献   

10.
青年外交是国际交往中存在的青年现象,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外交是国际政治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间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外交活动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标志.青年外交日渐呈现出由边缘走向中心、由补充走向主流、由双边走向多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杨磊 《中国发展》2014,(4):50-52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消费大国,庞大的出国人群原本可以成为公共外交的使者和国家形象的代言人,遗憾的是,此起彼伏的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不仅引起目的地居民的反感,而且降低了中国政府公共外交的可信度,使国家形象受损。在全民外交时代,应加强对游客形象问题的研究,探究其对公共外交的影响程度,充分发挥个体在公共外交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多主体参与治理的结构与制度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中的核心问题,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各个参与主体的权责分配问题。公共危机多主体参与治理体系的关键,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营利组织、第三部门、媒体、社会公众等其他主体之间的协作需要通过相关的机制规范。本文在公共危机多主体参与的结构分析基础上,揭示我们目前公共危机治理中多主体协作的现状与不足,并从法律制度环境、组织体系优化、权责规范、资源保障以及信息技术保障等方面构建公共危机多主体治理的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在某种程度上,民营企业已经逐步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民营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在“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同时,将在国际舞台中担当更多的政治、外交功能。我们应关注民营企业,特别是“走出去”民营企业在公共外交中的潜在作用,提升民营企业的公共外交能力,引导和鼓励大型民营企业开展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14.
议会外交的未来趋势 相对其他外交形式,议会外交有着自身鲜明的风格和特征,具有灵活性、广泛性、全面性、延续性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推崇。议会外交是一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平台,可以从事政府外交无法或者不便于开展的一些外交活动,可以为政府外交带来必需的议会支持,同时也可以广交朋友,在政权经常更迭的背景下构筑两国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徐琳  李紫薇 《理论月刊》2023,(10):57-66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公共领域的规范和完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标志。政府、网络运营者和公民作为主要参与主体,共同形塑着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样态。厘清不同主体的特征,探析多主体间的关系,有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态,提出规范和完善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新思路,以维护这一新的社会场域的和谐稳定,进而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从主体特征和治理角色来看,政府是网络公共领域的领导者和监管者,网络运营者和公民分别是关键责任人和重要参与者。从主体间互动关系来看,三者形成了高度活跃的交互关系,共同构成立体多维的治理结构。未来,网络公共领域的有效治理需进一步完善法治建设、打破虚实壁垒,并着力形成以政府主导、网络运营者和公民积极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吕欣 《今日上海》2012,(1):23-23
为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在对外交往中形式灵活的优势,在全国政协指导和上海市委领导下,市政协联合上海有志于从事公共外交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于2011年2月组建了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为上海市单位和高层人士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搭建了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7.
冯凌宇 《长江论坛》2010,(6):72-74,78
汉语国际推广是在中国崛起、国际格局加速转换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是全球客观需求与中国自主推动双重作用的结果,已超出单纯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乃至文化的范畴,而是已上升为国家行为,是中国公共外交乃至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应更为自觉地履行好公共外交使命。  相似文献   

18.
青年旅游因其具有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与人文社会互动“深”的特质,而成为天然的信息、文化与价值的传播主体,青年旅游运动自文艺复兴后期兴起之初,就带有典型的传播活动特质。台湾青年旅游外交借助于旅游活动和青年群体的传播特性,积极整合了政府传播、NGO(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即非政府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等传播模式,积极有效地传播了台湾地区的文化社会形象与价值观念,提升了台湾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实践了台湾地区公共外交活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胡腾蛟 《求索》2011,(12):94-95,221
冷战后,美国将公共外交作为“塑造和平”的新范式加以广泛应用,其内容日益拓展到社会学层面上;从特点上看,美国公共外交与地缘政治战略、反恐战略和国家形象修复战略紧密结合以维护其软实力优势。从发展趋势看,美国开始探讨公共外交“去中心化”。更加强调以公众为主体,着手解决“有效性”问题,以最大程度地维护美国全球利益。  相似文献   

20.
政党政治和政党外交是当今国际政治领域中的普遍现象,政党政治的普及为政党外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国际活动空间。政党外交是政党政治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政党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总体外交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政党外交,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