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德兵  佴荣本 《求索》2013,(5):131-133,8
霍松林和卜松山是叶燮《原诗》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两人研究的主要倾向性在于叶燮诗歌本体之“志”与“情”的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问题切入上的差异、研究思路上的不同、理论视点上的差异和范畴阐释上的差异。霍松林以本土化的视野和国学的功力着力于唯物辩证的阐发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挖掘到了叶燮诗歌“言志”之本体:卜松山以文化自觉之视野和文论的身后理论根基致力于文本细读与范畴阐释.咀嚼到了叶燮诗歌在“缘情”之“怎是”。他从更加广泛的古代文论历史长河中去寻觅和凸显《原诗》的思想体系以及体现“诗歌的本质和诗人的品质”的批判话语,力求在叶燮诗论中挖掘“缘情”的因子.以寻求古代文论价值实现之可能性,以期实现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2.
王船山用朴素的唯物主义美学思想指导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歌批判活动,在广泛考察诗歌现象的基础上,概括地提出了诗歌的情致标准。这个标准,包括了主情和情正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他鉴赏和批评诗歌的主要尺度。本文拟对此作点分析和探讨。情是诗歌的基本要素,论诗,离不开情。王船山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①这里所说的“意”,着重指的是诗歌内容中的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意”。以意为主,也就是以情为主。  相似文献   

3.
扶沟杜氏     
据《杜氏族谱》记载,扶沟杜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后裔。杜甫,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被称为“诗史”,杜甫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扶沟杜氏元朝末年由大名府滑州(今河南滑县)迁到扶沟,因种种原因,世远谱缺,无以论世系,故以初徙扶沟者为始祖,至今已繁衍200余代、5000人之众,分布于全县40余个村庄。明清以来,杜氏已发展成为扶沟的名门望族。扶沟杜氏秉承其祖诗圣遗风,诗书传家,忠厚继世,代有名贤。据《扶沟县志》和《杜氏族谱》记载,从四世杜清起,明清两代,科第代显,功名不断。以科…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诗歌李建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言志、抒情、神韵三种诗歌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对此作一点粗略的论析。一、言志诗:人与自然在道德上的合一“言志”一说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要求诗歌的内...  相似文献   

5.
谭德晶  ;高颖君 《求索》2008,(3):185-187
戴望舒的诗作有一种古典美的精魂气质,其在诗境营构、意象选择等方面都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或显或隐的联系。“秋”、“青色”、“夜”的意象,以及女性、花草及“飞升”意象都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原型有着渊源关系,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戴望舒在向“现代”寻求的过程中,对古典诗歌传统的某种倾心与复归。  相似文献   

6.
彭京宜 《新东方》2007,(3):53-54
英国语言学家桑纳,曾倡导建立一套“诗歌语法”。他的用意不难理解:其一,已有的语法理论不能解释诗歌,不仅不能解释,而且还会使语法理论本身变得荒谬可笑,有点类似于“偷鸡不成蚀把米”。其二,诗歌的遣词造句并非没有规则,只不过它适用的是另一套规则,一套与已有语法规则不同的规则,一套尚未被人们重视并总结出来的规则。桑纳认为,“偏离”在“诗歌语法”中具有突出的意义,偏离选择规则,尤其是在有无生命间偏离,在具体抽象中偏离,应当是妙趣横生的主要源泉。另一位语言学家麦卡罗夫斯基似乎回应了桑纳的话,他认为,诗歌语言不是别的,就是对标准语规范的“故意的充满美感的扭曲”。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歌在八十多年的流程里,几经波折,形容百般,诗歌流派和群落明明灭灭,新、旧两体明分暗渡,构成20世纪中同诗歌灿烂的星空。自由体新诗在新文化运动中、30年代、80年代掀起三个高潮后回落,中国诗歌数度陷入迷惘和困境。当代诗歌繁而不荣,昌而未盛,意象芜杂、零乱,题材雷同,主观意绪排挤诗质,语言粗陋且平庸,诗歌产品“私有化”现象严重……中国诗歌以何种姿态推启新世纪的门扉?笔者认为,中国诗歌必须调整目前的“自流”状态,注重纵向汲取和传承,不废横向移植,吸纳姊妹艺术的优质,潜入现实社会生活和人类灵魂的内层,追求诗歌本来命义,重建现代汉诗的语境。  相似文献   

8.
吴中蕃是明末清初黔中遗民诗人,历经明清两朝,两仕两隐,其诗歌呈现出“以诗为史”的特征,从中可以窥见他以天下治平为己任的经世思想。从诗歌创作和人生选择来看,吴中蕃所坚守与践行的经世思想可概括为:“士志于道”的儒士精神、“大一统”的民族思想、“民胞物与”的经世情怀。吴中蕃的经世思想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融合所积淀的文化精神的体现,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在当下仍有赋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功利主义诗歌理论①最看重的是诗歌改造现实的作用:“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②认为诗歌的主要任务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③。其诗论在我国古典文学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语言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其语言方式不是叙述和解说,而是呈现。生命和语言的一体化,使诗的语言具有不可替代不可置换的特性。诗歌语言是合乎生命自然的、化合态的、旋律化的、富有新鲜时代感的语言,是以规则的体式来规范生命的诗性体悟。语言的选择和生命的律动是诗歌由生命向语言转化或同构呈现的两个方面。新诗从情绪表现到语感呈现,既有许多成功的尝试,也存在“非诗化”倾向。只有通过对诗歌文本中语言的体悟与研判,才能达到诗与非诗的最终界定。  相似文献   

11.
于连胜的诗歌《风景线》是一首讲“道”的诗歌。用山与云的关系,寓示人生之道和自然之道。山代表了人生要承受的重,就是责任与使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压力和负担。云则寓意为人生之轻,就是洒脱和无求,延伸至逍遥和放任。人因责任之重,就会成为负担,从而把自己压成山,而“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12.
邓艮 《求索》2010,(1):187-189
在1980年代中期勃兴的新生代先锋诗歌运动中,引人注目的非非主义在不断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坚持至今。《非非》的两度复刊,也使得它在不断的变构中而进入后非非写作时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后非非写作以大介入、大拒绝和大关怀的勇气契进现实和个体生命,其倡导的“红色写作”、“体制外写作”等理念,并不是望文生义理解的与体制抗衡,而是强调以美学形式介入人的生存处境,以诗人身份承担,关注现实中人的精神苦难与迷津。后期非非主义用独特的文本形式坚持着文化批判和思想建构,为二十一世纪汉语文学写作拓展更大的生长空间,并为着现代诗歌的精神重建而继续非非。  相似文献   

13.
杜梅 《前沿》2013,(17):199-200
李贺和龚自珍是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文人,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文人有着一定的影响。他们有着某些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两位文人诗歌创作过程中运用共有的意象——“神鬼”和“剑”。本文的中心在于探究两位文学巨人诗歌意象的相同之处,同时作为文学独立的个体,两位诗人的文学作品又“同中有异”,因此意象的相异性也当成为文章比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诗歌就其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作用的性质来说,既有“积极”的“资源”,它催人奋发,自强不息;也有“消极”的“资源”,让人心平气扣,海阔天空。今天的传统诗歌阅读其实是对这一精神文化“资源”的取用,而深刻地了解这一“资源”则是“用”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当代诗歌“祛魅”书写的学理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忠 《求索》2008,(4):174-176
当代诗歌写作的“祛魅”主要体现在诗歌立场“祛魅”、诗歌主体“祛魅”、诗歌表意“祛魅”三方面。客观考察、分析它们各自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又学理性地反思、审视各自的缺陷和偏颇,从而为当前诗歌写作的“生魅“和“失魅”辨析出依据和理由,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从1920年发表《西岸》开始到1931年发表《奇迹》为止.新诗创作历时11年多,留下两本诗集《红烛》和《死水》以及遗诗《真我集》,诗的数量并不为多,但诗的分量却很重。他对新诗的独特创造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奇迹”。闻一多诗歌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内质、诗歌的格局与诗歌的艺术品位上。一、体现在诗歌的内质上,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鲜明的民族文化品格和沉重的历史使命感相统一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1.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作为诗人深层的精神意识,它一在贯穿于闻一多的整个诗歌创作中。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  相似文献   

17.
徐立钱 《前沿》2014,(11):205-207
本文从反传统的视角出发,试图反原鲁迅对于诗歌写作的真实态度,探讨其诗歌形式演变透露的信息,并考察鲁迅旧诗与“传统”的关系。本文认为,鲁迅私下里喜欢诗歌写作,但是出于反传统的时代需要,因此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为诗歌写作摇旗呐喊。而从具体的诗歌形式上看,鲁迅不愿意发表自己擅长写作的旧诗,却愿意发表自己并不擅长的新诗,并出版散文诗集《野草》,同样表明了反传统的巨大作用。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私下写作旧诗时,鲁迅继承的也不是“风花雪月”的传统,而是屈原、杜甫这些诗人所创造的“感时忧国”的传统。这充分表明了鲁迅在获取传统时所具备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8.
"鬼才"李贺诗歌的边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确立了中国古代诗歌风雅精神的主流性,而“鬼才”李贺的诗歌却表现出与主流诗歌精神不同的边缘性。“鬼才”李贺诗歌的边缘性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边缘性、诗歌手法的边缘性和诗歌思想的边缘。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和散文是最古老也最主要的两种文学体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不断地互相吸收艺术营养,从而产生各式各样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作品。我国古典散文诗,就是诗歌和和散文联姻而产生的宁馨儿。它有散文不拘格律自由舒展之“形”,更有诗歌精炼含蓄情深意远之“神”。它是文的诗化,诗之变体,在本质上属于抒情诗。  相似文献   

20.
王菁 《今日民族》2010,(10):56-59
孟连,源自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2010年9月28日,这个“好地方”引来了一只“金凤凰”——总投资23亿元的娜允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在昆明签约。5年后,随着项目的完成,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将成为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又一个新亮点……这是孟连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两大机遇,全面树立“大口岸、大通道、大平台”意识后迈出的一大步,也是孟连在发展口岸经济的同时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的又一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