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禅宗上承印度佛教的传统,下启佛教中国化的新格局。唐宋时期禅宗的兴盛流行,使佛教从印度文化直接过渡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禅宗蕴含丰富的心理学资源,解读禅宗文化,体会机锋语录,认识心性思想,寻求自在解脱,可以直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维克多·E·弗兰克尔发明的意义治疗被称为继弗洛伊德学派和阿德勒学派后的维也纳第三精神治疗学派。意义疗法具有超越的涵义,启迪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安顿着这个意义虚无时代人们的心灵。本文拟以禅宗经典《坛经》的心性思想与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进行范畴比较,从心性本净与意志自由、随方解缚与矛盾意向、道由心悟与活出意义等角度进行解读,深化对《坛经》心理治疗思想的认识,增进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2.
3.
8月27日,是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前会长、台湾前立法机构负责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前主席梁肃戎先生乘鹤仙逝十周年,岛内各界及海外华侨华人均表缅怀和追思。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简称和统会)的诞生和发展,让笔者见证了一位勇敢的长者,他就是台湾“立法院”老院长、和统会创会会长、人称“东北硬汉”的梁肃戎先生。  相似文献   

5.
孟子心性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健康 《求索》2008,(12):114-116
孟子建构了以心性论为基础的道德哲学体系,是中国哲学的理论起点,更是宋明理学解决伦理学上达致道德理想境界的可能切入点。孟子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把心规定为一种纯粹的自然情感和日用理性,这种本然之心与人的存在合一就构成了人的道德本质之源。而人性则以人心之善为根据,体现人之道德本质。人心与人性在人之感性存在与理性本质上合而为一,实现了人心之本然到人事之当然的内在联结。  相似文献   

6.
王建平  匡家庆 《前沿》2010,(22):35-37
哲学意义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吸引、既对立又统一的趋势、倾向和方面."和谐"是协调矛盾内在的诸多要素,并达到各要素相对统一.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主要作为价值尺度之"和谐理念"与"矛盾学说"之间的内在的关系,研究和运用"和谐理念",认真思考矛盾问题,提出用"和"的手段来妥善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7.
陈代湘 《求索》2007,(6):123-125
一些现代的研究者说罗钦顺在理气观上完全站在朱子的反面,笔者难以苟同。罗钦顺与朱子同属理气辩证统一论者,但两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朱子主张理气辩证统一而偏重理,罗钦顺主张理气辩证统一而偏重气。在心性论上,罗钦顺也是辩证统一论者,但有模棱两可之处。刘宗周、黄宗羲等人虽然看到了罗氏在心性论上的理论尴尬,但他们对罗氏的批评并没有切中肯綮。  相似文献   

8.
吕锡琛  易佳 《求索》2007,(3):155-157
道教的心性修炼活动集修道、养德、健心、强身于一体,强调道德培育与身心健康和实现修道、悟道之人生目标的密切联系,有助于激发道德培育的内在动力,提高道德培育的效度。  相似文献   

9.
叶耀华 《湖湘论坛》2020,33(2):107-115
张栻在湖湘学派的传承中毁誉皆具、颇有争议,这源于张栻思想的前后转变。张栻坚持在师门传承和儒家道统之间调和的基本立场,并结合自身的践行修养独立思考,使其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特别在心性论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对性的认识上,提出了太极即性,坚持了性之至善;在对心的认识上,坚持了心为主宰,以仁为心;在心性关系上,发展了未发为性,已发为情,心主性情;相应地在工夫上贯穿了主敬的抬升和察识的隐没。张栻心性论的变化实质上源于对心体地位的坚持和抬升,并以此对胡宏师学未圆融处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心性之学"以"天人合一"为核心,以"内圣外王"为价值理想,它虽然不是现代化的发生学意义上的因素,却是现代化的重要的构成性因素。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既不能夸大儒学的作用,也不能过分贬损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佛教自汉末传入我国,我国佛教思想可以看作是如来藏法性思想一系,无论是华严讲性起、天台讲性具还是禅宗的明心见性,都是以如来藏佛性思想为宗为本。通过对如来藏思想典籍的爬梳以及其缘起的条件及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早期的心性论关系的梳理,可以把握如来藏思想与宗派思想结合的脉络以及宗派对于如来藏思想的继承和嬗变,能够确立如来藏思想作为大乘佛教哲学一支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发展学说 ,具有人格专用性。人格规定使社会发展学说包含理想和科学两种理论成分 ,其中理想是主导因素 ,科学是论证工具。社会发展学说的发展表现为内容的扩展和形式的变异 ,而人格的更新或同一人格历史要求的创新将会导致社会发展学说基本形式的变异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李云峰 《理论月刊》2007,30(11):38-41
本文提出虽然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从多重意义上使用过主体或人的概念,但是,在马克思学说中有一个特定含义的人的概念,即作为马克思学说出发点的人的概念。笔者以为马克思学说中的人要与法律和社会实践的主体结合起来理解。马克思学说中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而作为马克思学说出发点的人,作为马克思学说体系核心概念的人,应该是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及相关活动的主体——社会经济基本单位。这种经济基本单位在工业社会主要是以企业法人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基本组织。  相似文献   

14.
15.
马林刚 《求索》2014,(2):119-124
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扎根于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得益于他对庄子哲学的承继和超越。所谓承继主要表现在他发现了庄子的“心”,创造了有虚静而沉潜的“游心物外”的心性美学追求;所谓超越主要体现在徐复观通过对庄子精神的把握,找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心”的体验,借助心斋、坐忘、虚静达到主观心性和客观世界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断传达出道德和艺术的审美契合,从而实现自己关于“心性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在职场中,有些人会显露锋芒,但如果从他人的角度出发,适当收敛自己的锋芒,则可以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拥护和实实在在的尊重,这是一种睿智的交往技巧,也是一种平和焦躁的心法。无论是职场相处,还是业务交往,我们都需要对各种“心理波动”倍加重视。首先适当调低期望,然后逐步接近心性,最终才能使自身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17.
矛盾学说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普生 《湖湘论坛》2006,19(6):8-11
矛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是通过人对矛盾的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来实现的。要正确理解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突出同一性的作用。要把握矛盾双方主次地位在不同时空中的转换,处理好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以形成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法论原则。要坚持矛盾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学说中人的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马克思对自己学说的出发点确实有不同的表述。作者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对作为马克思学说出发点的人的概念不明确、不具体,导致对马克思学说的一系列理论困扰。  相似文献   

19.
学说汇纂     
中国政法大学罗马法研究中心第1卷:费安玲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2卷:费安玲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6月版《学说汇纂》第1卷《内容摘要》:  相似文献   

20.
李云峰 《理论月刊》2007,(10):12-14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学说中人的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马克思对自己学说的出发点确实有不同的表述.作者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对作为马克思学说出发点的人的概念不明确、不具体,导致对马克思学说的一系列理论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