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在于其秉承和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科学方法。其核心思想和总体观点包括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创造主体论、实践主体论、利益主体论、权力主体论等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应当把人民群众的现实幸福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
田云鹤 《传承》2013,(11):84-85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在于其秉承和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科学方法。其核心思想和总体观点包括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创造主体论、实践主体论、利益主体论、权力主体论等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应当把人民群众的现实幸福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我们党的基本群众观点,树立并落实这一观点对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以人民公安为人民为方向、以践行执法为民为核心、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依托、以坚持群众路线为重点、以树立良好形象为保证;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注重深化群众观的认识,密切联系公安实际,坚持领导干部带头,着力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群众满意。  相似文献   

4.
李传兵 《传承》2012,(6):6-8
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一个重要的课题,马恩经典作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党与群众关系的问题,创造性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与群众辩证关系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而使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和方针得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此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发展。概括邓小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成功地解决了领袖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及领袖功过问题;富民问题;群众标准和群众监督问题;人民民主问题。  相似文献   

6.
群众观,就是关于群众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执政为民的试金石,运用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理论的重要基石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通过阐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本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光辉体现、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新和发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较为深刻地揭示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辩证关系,折射出一代伟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坚定信念和崇高情怀,以此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从而激励我们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万众一心、奋勇前行。  相似文献   

8.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中最重要、最具决定意义的内容,也是需要持续深化和提升的现实课题。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紧紧贯穿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形势下树立和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新的群众观是我们应对四大考验、排除四大危险的重要法宝和锐利的思想武器,是我们党永立不败之地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习仲勋同志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强烈的与群众打成一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情结,对群众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与群众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为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做出了卓越贡献。学习他的群众观,对于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贯穿于不同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一根主线,与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相辅相成、贯穿始终,随着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逐步成熟而不断完善。本文通过阐释毛泽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指导经济生产的方法和原则,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毛泽东研究经济问题和做经济决策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历史唯物主义眼光观之,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群众观,强调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生产的主体,也是其它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张好勤 《前沿》2006,(11):24-25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创造了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他们理应是社会的主人、服务人民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3,(9):15-16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全部历史的根本观点。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要求和时代内涵,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治理制度与人道主义思想告诉我们,社会治理制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治理制度与人道主义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人道主义的彻底实现是社会治理制度追求的终极目标,社会治理制度的完善、公正又是人道主义彻底实现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历经数代革命导师和领袖的创新与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形成的主要观点和回答的基本问题有1、群众史观--揭示历史发展的原始动力;2、群众观点--指明历史发展的永恒方向;3、群众路线--阐明历史发展的根本途径;4、群众标准--确立历史发展的检验标准.把这些基本观点联结起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体系,不仅可以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而且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在建设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条件下,党的领导集体不仅继承了毛泽东所创立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和工作方法。而且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赋予了党的群众路线新的时代特征,使其更加具体化、科学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群众路线理论的新境界。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基本精神和时代要求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对于更好地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是马克思所处时代孕育的伟大思想,是马克思基于无产阶级立场,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劳动关系分析、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主要包括社会治理合力论、社会治理主体论、社会自治重要途径论、社会治理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社会治理终极目标等思想认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经历了“政权下乡”“政社合一”“乡政村治”“多元共治”四个阶段。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村组织自治能力较弱、基层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农村政府财力相对不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有差距等挑战。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对于新时代加强和创新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益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焦点问题,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在空前凸现利益矛盾、利益冲突问题的当代社会,加强利益范畴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而分析利益关系、解决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关键与核心,则在于正确认识与分析利益主体。  相似文献   

19.
任仲夷的群众观主要包括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实践观、使人民"由穷变富"的利益观、"由民作主"的民主观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任仲夷的群众观及其对群众观的践行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牢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位,必须继续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政》2013,(9):20-21
郑杭生黄家亮在《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新形势:即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群众的权利意识迅速崛起导致政府公信力和权威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