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刘辰翁作为南宋词坛的一位重要词人,不仅有大量词作传世,还有迥然不同于传统词人的词学观。他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词论予以反拔,高度赞扬辛弃疾“牵雅颂,人郑卫”的创作范型;主张词应具有与诗文一样的地位和功能,词的创作应不拘一格,以意之高下为先。这种独到见解对改变传统词论、提高词品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黎明 《研究与交流》2004,(3):31-31,34
和“君子”相对应的“小人”,以品格、道德论,指的是“卑鄙的人”;和“大人”相对应的“小人”,以地位、身份论,本文所指“小人”为等级制度中的“卑微的人”。  相似文献   

3.
合宜 《台声》2013,(11):78-79
10月18日,2013和文化国际学术论坛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儒学学术论坛在青岛开幕,两岸学者围绕儒家思想与“中国梦”的关系等主题展开探讨。台湾孔子研究院院长张吐良以“论儒家思想与中国梦”为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梳理了先秦以来儒学兴衰与政治的关系,对中国梦到底是什么做了不同解析,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梦符合儒家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一生信奉儒家思想,并在“文以明道”中弘扬了儒家的中道思想和民本思想。他好佛而不溺信佛,以一个思想家的理性和卓识,显示了对多种社会文化思想兼容并包的恢宏气度。他以“势”论政体更替的历史观,以“元气”论自然的天道观,以及“统合儒释”的文化理想等等,都是他对儒家思想述而有作之处。柳宗元是复兴儒家思想的开拓者和革新者。孔子的儒家思想正是在后人述而有作的创造中,才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是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如何做到中庸?则需要当事人依据原则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予灵活处理.人并非天生就是君子,人要成为君子,必须经过修养.修养不仅包括内在精神的修养,还包括文、艺的培养.孔子的君子论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需要新型的君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的创新和发展概括为“三论”:“合作论”,即党与宗教界“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关系;“管理论”,即政府与宗教的关系,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适应论”,即社会与宗教的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文章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对“三论”的形成脉络、理论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而“道”落到政治层面和人生层面.形成了《淮南子》的无为论。《淮南子》以老学无为论为基本准则,吸纳其他各家的某些理论,将“因”的思想、“人为”的精神和“术”的理论契入其无为论,从而完成了对老学无为论的“三大改造”。  相似文献   

8.
田浩  李一宏 《求索》2008,(11):94-96
当代伦理学理论体系中存在两大困境:道德起源原则标准上的功利论与道义论的对立,道德行为评价依据上的效果论与动机论的对立。当代伦理学理论力求化解矛盾达成统一,于是有“集体主义”和“动机与效果统一论”。本文认为,这没有走出理论的困境,且在道德实践上有误导。正确的选择是在道德起源原则标准的问题上应坚持功利论而反对道义论;在道德评价依据的问题上应坚持道义论而反对功利论。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中的传统因果关系论因其自身存在的实践机能性问题,必将为客观归属论所替代。但反对传统因果关系论的替代性流派很多,导致了繁杂的理论纷争。为了避免先入为主的论证需要,可考虑以“前现代性范式”和“现代之后范式”从法哲学角度,对传统因果关系论、德日因果关系论和英美因果关系论进行整体审视,从中可以发现客观归属论如何在刑法中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0.
刘会新  ;武东生 《求索》2007,(8):148-150
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宋代以来,被尊奉为亚圣,其学说与孔子的思想被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特别是其“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对华夏民族的心灵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本文以孟子的“人道”论为核心,阐述了孟子的人生哲学,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其对当今社会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一些西方学者高举"霸权和平论"的旗帜,为建立所谓的"新帝国"摇旗呐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为批判这一思潮,深入剖析了"霸权和平论"哲学基础--现代理性主义、抽象的人性论和机械的实体论,并由此为探究现代和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南北朝时期,顾欢作《夷夏论》,掀起激烈的“夷夏之辨”.顾欢结合地域、气禀论证夷夏之间本性的差异与不可改变,为一极端的夷夏观.对此,佛教徒从宇宙论、人性论两个层面对其进行破斥.宇宙论层面,以“阎浮”世界包涵中国传统的神州世界.人性论层面,以般若性空理论破斥夷夏之间本性的差别,同时,根据《涅槃经》佛性论强调“佛性”为众生共同的本性.这些观念打破了夷夏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为当时的民族融合提供理论根据,对民族融合有重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国六十年来“灌输论”学术论争及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界在诸如“灌输论”的首倡者问题、精神实质问题、是否具有强制性的问题、西方德育界对“灌输”的态度问题、“灌输论”的当代价值问题等方面,看法不一,存在诸多争议。“灌输论”的首倡者即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是考茨基和列宁;“灌输论”是原则与方法的辩证统一,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西方德育界是“灌输”的倡导者而不是反对者。全面回顾和评述建国60年来关于“灌输论”的学术论争,对于厘清有关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研究,增强现实指导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业根本论”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长期来被奉为经济规律的“农业基础论”的历史修正,是他治国理论的外在传承。而当代农村以收入贫困、人文贫困和制度贫困为表征的相对贫困,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消除农村贫困、实现社会和谐,需要以“农业根本论”为指导,从农业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根本这一高度,积极推动农村制度层面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15.
杨曦 《求索》2008,(10):104-106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有着全新的理论立场和出发点的,而“推广应用论”作为一种主观逻辑是不能科学地说明唯物史观的创立的。从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来看,“推广应用论”的逻辑也曾是被黑格尔、马克思所“使用”,但随着唯物史观的发展,这种逻辑最终又被否定了。因而,它并不是唯物主义实现哲学变革的思想理路。本文通过黑格尔哲学演变成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演进理路,揭示了“推广应用论”的理论困境,说明“推广应用论”在解释唯物主义哲学问题上的局限性,从而为唯物史观“正名”。  相似文献   

16.
莫静施 《广东民政》2009,(11):43-43,46
如上文所述,我国社会工作者需要本土化、需要借鉴吸纳儒家思想,看似因为要迎合我国本土的儒化社会,实际却是由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内涵与儒家思想彼此相通、所以欲扩充社会工作者的人格内涵.则可传承儒家的为人之道。本文欲先阐明社会工作与儒家思想之间的相通性,然后详细分析社会工作者该如何传承与超越儒家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17.
论孔孟人格思想的差异及其不同影响徐新平孔孟学说,一脉承传、源流贯通。但在人格思想方面,孔子所津津乐道、反复倡扬的是“君子”,而孟子所崇奉高标、心所依归的是“大丈夫”。那么,孔子的“君子”和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又有哪些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处于官方显学位置,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观念的影响非常深远.本文试图从孔子的现实政治诉求、人性论与“仁”的理解、政治思想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等四个方面对其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程萌 《学习与实践》2023,(3):121-129
“奇点”是当前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影响的重要理论框架。它通常用来表示人工智能将以指数级的增长速度打破人类与机器之间界限的巨变情形。而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尽管近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形态与从手工工具到机器再到人工智能的生产方式变化有紧密联系,并且人工智能在19世纪机器体系替代人的体力器官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展现出替代人的脑力器官的演变趋势,但它在实质上难以获得人之为人的能够自我反思和自我决定的主体性意识。基于此,马克思从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形态变革之间内在勾联的角度所总结的“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规律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科学价值。这即是说,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带来的并非“机器是人”的“物种奇点论”,相反是使超越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成为可能的“社会奇点论”。  相似文献   

20.
《孟子》的人性论,从人与禽兽区别的"几希"处言性、以心言性、以"端"言性、以"情"与"才"论性、以天论性,其人性论的实质是人性以善为本。《孟子》的人性论,在逻辑上可能存在着不足,但《孟子》的主要兴趣点不在于对人性论进行严谨的逻辑解说,而在于由"道性善"而"称尧舜",从人性论引出王道政治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