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凸显了译者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著名中国女翻译家朱虹对中国女性文学和翻译有着杰出的贡献,值得特别关注。她在翻译中的主体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她对翻译的理解和对译作的选择上,而在翻译实践中她采用了“创造性叛逆”来发挥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翻译文学在中国近代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蓓辉  范晓燕 《求索》2007,(3):196-197
多元系统理论由于指明了翻译研究中各项参数如翻译文学在接受国文学导引系统中的地位,翻译策略,翻译文学对接受国文学系统的影响之间的互动模式而具有相当的文学解释力。以此理论来观照中国近代小说翻译时可以发现:随着翻译文学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向中心不断演进,翻译策略也由“政治化改写”转向“直译”进而到“萌芽中的异化”。翻译文学的作用也由原来政治理念的扬声筒变成了革新中国文学电源系统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3.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越战”、“少数族权益”等一系列思想潮流的背景下,以“大熔炉”著称的美国接受了来自不同国度的移民,逐渐融合他们带来的文化,形成了以美国主流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其中华裔文学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本文回顾了华裔文学的历史和发展,介绍了几位主要华裔作家及其作品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谢霞 《前沿》2013,(14):130-131
作为一个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学翻译是一项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即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有着极为重的影响。本文在从翻译对象选取、社会意识形态作用等宏观层面探讨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影响的基础上,以个别文本翻译为例简阐释社会文化对翻译策略、词汇使用等微观方面的具体操纵表现。  相似文献   

5.
从译者角度谈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源语广告的读者;另一方面又担任目的语广告的创造者。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以及目的语国家或地区商品广告法、商标法等的制约,从而引发创造性叛逆。对于广告翻译而言,这种创造性叛逆是以实现广告翻译的预期目的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6.
对“另类文学”的写作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理论月刊》2001,(6):34-35
一、另类女作家走红文坛王庆生: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另类文学”问题。说起“另类文学”,说法不一。有的称之为“新新人类”文学,有的称为“新人类”文学、“突围”文学。不论怎么说,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另类文学”,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前卫倾向。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作为一个文学现象,“另类文学”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在创作上有哪些特点,哪些是我们赞同的,哪些是我们不赞同的。这些作家作品的出现给我们的文学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作为文化生态的大气候影响着文学创作的格局,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显示了市场化、都市化背景下审美意识的日趋多元化。在90年代多元共生、众语喧哗的文化格局中,以王朔为代表的市民文化和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海派文化最引人瞩目,也最具影响力。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文坛上独领风骚的王朔被称为“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他早期的言情小说和犯罪题材的小说即以取材的市民化、语言的口语化使读者耳目一新,被人称作“市井文学”。其后产生较大影响的“顽…  相似文献   

8.
梁文霞  张晓芸 《前沿》2010,(12):195-197
由于语言的隔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尊重,对外翻译的现状更不容乐观。在多元文化受到高度关注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典籍的翻译,对增进各民族之间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沟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藏族格言诗的英译研究为例,考察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实践及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制定文化政策、培养翻译人才等宏观目标以及当前情况下组织团队进行集体翻译的对策,以期为今后的少数民族翻译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喻海燕 《求索》2013,(12):147-149
改写理论是美国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文学理论。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学科研究趋势,并出现从注重文本研究转向注重文化研究之态势。一般认为.主流诗学、意识形态、专业人士和赞助人等因素是改写理论的核心概念。20世纪90年代改写理论传入中国后,在对中国“主流诗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综合考量后,中国的研究者试图采用西方文学的理论研究范式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典籍作品。陈伯吹的文学作品选择与创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考察陈伯吹等中国现代作家对文学改写理论的践行与运用.不仅可观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品性.还可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及进向。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学包括民文创作、翻译文学、民间文学创作及收集整理等,是在吸取传统文化精粹和营养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文学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促成形成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布迪厄“场”的理论中两大关键词就是关系、斗争。文学场域是一个特殊的社群,基于文学和学术活动而客观存在着长幼、世代等人际关系,因此,从理论和实践来说,文学场域也就存在因文学活动而产生的人际伦理关系,称为“文艺伦理”。台湾文艺期刊《文汛》创力、25年,作为文学场中的活跃因素,从办刊方针和编辑策略,以及重塑文艺界和谐、温馨、有序的文艺伦理,传承与创新文学经验等方面出发,以栏目设计、活动策划等方式为载体,进一步凸显自身的组织策划功能,积极倡导并自觉承担营建文学场域良好的文艺伦理的重任,并由此彰显了极具人文关怀的刊物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2.
在蒙古语文研究方面,布和朝鲁也取得了累累成果,他先后参加了中央民族学院等5所院校召开的蒙古文学史学术讨论会,有外国学者参加的阿尔泰语系叙事文学与萨满文化讨论会。他的论文《萨满教的影响》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格斯尔”与萨满文化》还被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丛书》;《蒙译理论产生年代考》、《“格斯尔”的宗教特点》等论文参加了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在报刊上发表。十几年来,布和朝鲁撰写、翻译或与他人合著出版了科普书籍《趣味昆虫学》、《微生物》、《祸从脚下》等10多部,其中《内蒙古风情》、《内蒙古珍稀动物》…  相似文献   

13.
刘葳蕤 《人民论坛》2013,(7):170-171
“80后”文学作品主要是对青春的书写,他们对青春的理解与阐释,在广大青少年读者中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文章认为,“80后”文学以青春写作为核心,表达了对个体的重视,描写了新一代青年人的爱情理想,抒发了一种青春叛逆中特有的忧伤情怀。  相似文献   

14.
学生文化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战后日本大学的学生文化经历了“学习型文化”和“娱乐型文化”你进我退、此消彼长的过程。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界,“娱乐型文化”在大学校园长驱直入,最终逼退“学习型文化”的主导地位。但是,因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成萧条”带来的“学习型文化”返潮,在本质上已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的“学习型文化”。如今,日本大学学生文化中,注重人格完善、教养培育的“学习型文化”依然在不断衰退。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话语与意义承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七一 《思想战线》2002,28(2):97-101
在现代语言学的意义上 ,作为人的言语行为的文学 ,其意义的生成和解释建立在写与读的话语对话基础上。在文学的话语对话中 ,言语行为还可能转化为意义解释基础上的言效行为。在社会文化分层的意义上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文学中的所谓“主流”、“先锋”、“大众”三种文学样态即具有话语承诺的明显特征 ,并分别显示出替他人承诺、自我承诺和消费性承诺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台湾新文学的分期学术界虽少有专门的论述,但从散见在文著中的观点看,多数将它划分为五个时期,即20年代初至1945年的日据时期文学;50年代的“反共文学”或称“战斗文学”;6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70年代的乡土文学;80年代的多元化文学。除日据时期文学外,其他各时期有的研究者称之为“竹节式”,即每10年为一阶段。它大体上以文学思潮为标志。早在70年代初出版的由余光中、朱西宁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大系》(1950—1970)  相似文献   

17.
李媛媛 《传承》2012,(7):52-53
20世纪80年代无疑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理想性的历史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不仅迎来了经济改革的热潮,而且也经历了思想和价值领域的全面转型。这场转型与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相伴相生,即以对西方理论著作的大规模引进和研究为特征的“翻译热”。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市民小说崛起,王朔、池莉等人开启了充满市民文化精神的文学空间。然而,诸多研究多以西方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时尚、热点理论话语来解析中国当代新市民小说和“王朔与池莉现象”,而忽略了它们生成的本土性原生态语境,牵强附会之处甚多。自宋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国市民文化精神以及西方近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影响,构成了当代新市民小说和王朔、池莉作品中的具有新质的当代市民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兴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虽然傅东华翻译的法国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和戴望舒翻译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的《比较文学》出版于三十年代,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理论及方向,但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在我国近现代早已开始。我国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王国维,梁启超、苏曼殊,以后还有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凭借着对祖国文化的深厚造诣,都曾对中西文  相似文献   

20.
郭长保 《求索》2010,(2):153-155
中国现代文学史充分映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和心路历程。现代文学从“五四”起点到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的终点,始终与中国的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相吻合,形成了中国文化转型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考察因素。因而,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史,知识分子思想史,同时又是一部中国现代社会史。它的发展同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和革命紧密联系,完成了中国文化和文学从传统的有序到近代的无序到现代的新的有序的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