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地区经济差异评价及协调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地区间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当前,湖北省的地区差异之明显,因此,湖北省在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应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适度倾斜、总体协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同时,政府必须为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重点塑造三大城市经济圈,增强其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提高落后地区自身发展的能力;坚持城乡网络化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胡霞  胡伟 《岭南学刊》2008,(5):92-9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在逐渐扩大。引起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产业结构演变特别是服务业发展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的产出增长对GDP增长的影响远远大于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的影响,且服务业增长速度对GDP增长速度的影响也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业成为地区发展差异最大的产业;服务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对经济增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必然导致经济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八个方面定性分析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利用区域分离系数定量分析这八方面的成因对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程度,并对其进行依次排序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市场发育程度、自然环境、中心城市规模、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和经济全球化,其中前三项对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贵州旅游发展的省际差异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贵州与接壤邻省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湖南的旅游经济差异的定量分析,揭示贵州旅游和邻省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并出现凹陷加剧的特征,分析凹陷加剧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中,解决中国区域经济结构性差异,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差异愈加明显。去除差异吗?显然不现实。减少差异吗?我们费力多年,差异越来越大。现实的做法还是管理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台湾"主计处"23个县市1998—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用Haus-man Test检验固定效果和随机效果,并用Arellano-Bond动态面板数据估计方法解决模型的自相关问题。研究发现全台湾各县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显著差异,深受产业发展程度、出生及死亡情况、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表明:粗出生率、粗死亡率和净迁移率都对人口老龄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农业就业者比例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为正。为缓和老龄化问题,必须在经济、文化、卫生与社会福利各层面通力合作,追求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7.
鲍辉 《中国发展》2010,10(4):77-80
近年来,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中国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格局。而四大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是显著的,该文运用具有可分解性质的泰尔指数对四大区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各大区内部差异不容忽视,因此建议政府采取措施降低经济差异,并要着力降低组内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8.
财政制度变迁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可俐 《求索》2007,(8):24-25
财政制度变迁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财政制度对各地区财政能力的影响。本文从我国财政制度四次变迁出发,重点分析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并以此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9.
陈鸿宇 《岭南学刊》2000,(1):39-46,28
本文以1840 年以前广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自秦汉到清代中叶各个时期广东各经济地带发展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区域经济布局的变动趋势。文中描述了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直作为广东区域经济的核心区,而次核心区顺次从粤西到粤北最后到粤东沿海的推移过程,并据此指出,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商路的变迁、人口的流动、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自然资源的禀赋程度, 都会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和变化带来重大的影响,但决定区域产业结构进而决定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域差异布局的根本因素,仍然是市场需求。因此,应将市场发育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肖向东  罗能生 《求索》2015,(2):48-52
以中国2003-2012年省际数据为研究对象,在测度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研究我国不同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变化规律及空间差异。研究表明,2003-2012年大部分省市城乡一体化水平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相对较发达省市的城乡一体化综合水平较高,河北、山西等经济基础较薄弱的省份较低,贵州、云南等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最低。  相似文献   

11.
广东区域经济差异发展的态势及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区域经济发展都较快,但区域经济差异却呈扩大态势。完善和创新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是:必须把加快山区发展作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工作重点;加快区域产业整合与升级,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走有利于区域协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城镇化道路;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移民搬迁和异地扶贫。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城乡居民抽样调查资料,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回归分析模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区域性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波  徐伟 《求索》2007,(12)
本文从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省域比较入手,考察了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差异问题。文章认为,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具有典型的区域非均衡性,特别是,沿海省份和内陆省份的分异。运用计量模型对劳动力市场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经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差异不仅受转型过程中的政策和制度的影响,同时一些市场因素也逐渐开始产生作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差异具有十分典型的经济体制转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大量涌现,甚至对WTO造成负面影响。WTO也在不断加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制。中国作为WTO成员之一,还未能有效利用WTO规则中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定。对中国而言,研究WTO如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规制并如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52-2008年广东经济重心演变轨迹与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入重心的概念,利用经济空间结构的重心计算方法,采用1952年以来广东省各地级市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计算出各年的经济重心、产业重心坐标,定量表示出广东省经济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52年以来广东省经济重心主要向东南方向移动;产业重心演变、区域投资政策、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差异是经济重心变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自从2000年《联合国千年宣言》把孕产妇健康作为八项千年发展目标之一以来,增进孕产妇健康和减少孕产妇死亡率成为全社会共同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对全球孕产妇健康状况、自1990年以来的变化趋势及区域之间变化差异的分析,指出减少孕产妇死亡比率和实现普遍享有生殖保健服务的全球发展目标依然艰巨,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为之努力。  相似文献   

17.
周鸿  刘轶 《求索》2008,(12):41-43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研究了消费信贷对湖南省14个州市经济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全省角度来看,住房消费信贷、汽车消费信贷和助学消费信贷对经济均有正向影响,但三类消费信贷对各地区经济影响程度的差异甚大。住房消费信贷和汽车消费信贷在促进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会导致地区与地区间的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助学消费信贷对落后地区和较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弹性不同,其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8.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碳排放关系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级单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证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碳排放之间关系密切.对东部地区而言,农村金融结构和规模与农业碳排放负相关,农村金融效率与农业碳排放正相关;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农村金融结构和规模与农业碳排放正相关,农村金融效率与农业碳排放负相关;同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要有效缓解农业碳排放问题,不同的区域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张友良 《湖湘论坛》2008,21(6):53-55
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湖南县域经济所占份额高,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湖南实现在中部的率先崛起至关重要。将湖南与东部四个样本发达省份(江苏、山东、浙江和广东)县域经济进行对比,发现湖南存在很大差距;从近年来湖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动态分析来看,表现出严重的结构失衡特征。综合以上差距及特征,要采取针对性地促进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该文结合宏观经济指标,分析了从"五点一线"战略提出以来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剖析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对沿海经济带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最后从制定区域制度、营造适合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等六个方面给出了有关辽宁沿海经济带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