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志 《求索》2013,(10):119-121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具有“以道为本,兼容百家”的特征,其内容也是庞杂、包罗万象的,涉及政治、医学、宗教等等。然而,在其书中,蕴含的丰富的养生思想值得我们注意,养生思想是《太平经》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本文试图从贵生重生、为善长寿、守一等方面对《太平经》的养生思想进行挖掘和梳理。  相似文献   

2.
周婷婷 《前沿》2014,(15):222-223
陈槃的研究成果是目前谶纬研究最重要的学术参考,但大陆学界却没有从纵向层面深入挖掘陈槃谶纬研究的学术传承,也没有从横向层面将陈槃的研究置于民国古史学领域与其他诸说进行比较。只有回到当时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并深入到陈槃谶纬研究文本的内在理路中去,我们才能体会陈槃如何在史料派和古史辨派之间取舍和变通;也只有如此,陈槃谶纬研究的学术价值才能被充分地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政治童谣与谶纬、谶语、诗谶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大清 《求索》2008,(11):164-166
中国古代政治童谣是重要的诗歌文化现象,人们常将它和谶纬、谶语、诗谶等混为一体,其实差别是明显的:童谣的预言准确性大得多,而谶纬基本是编造;与诗谶相比,诗谶是出于说诗的好奇心理,童谣是之前的特意政治人事预测;和谶语相比,只有语言形式的差异,一个取诗歌的样式,一是用一般语言表现:  相似文献   

4.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5.
沈建中 《台声》2003,(3):41-42
1900年,甘肃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洞内藏有两万余卷各类书籍,其中绝大部分为稿本,部分为刻本。内容多为佛教经典,余为道教、景教、摩尼教经典及经史子集四部典籍等。其稿本年代自公元4世纪末起至10世纪末止,一时轰动世界。后来,经英、法、日、俄等国文化窃贼劫掠,流失海外者极多,其中主要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处。但也掀起了一股“敦煌”研究的浪潮。各国学者据以钻研探究,从而产生了“敦煌学”这一新兴学科,且不断地向着扩大化发展。百年以来,无论在宗教、…  相似文献   

6.
吴心 《黄埔》2009,(2):58-59
《太平经》是道教的第一部经典,成书于东汉晚期,由多人不断增补扩充而成。《太平经》着力宣扬的是“治国之道”。它大量吸收儒家伦理道德说教及其治理国家的一些思想,还吸收了秦汉道家学说。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原始宗教巫术和方术内容。《太平经》也讲长生,  相似文献   

7.
张梅 《求索》2013,(4):117-119
"生道"思想是道教关于长生成仙之说的一系列理论建构的总称。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在阐释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主张"生"、"道"合一,赋予"道"以"精"、"气"、"神"等更加丰富的内容,并提出"太上老君"的概念,奉行"信道守诫"的宗教戒律思想,力证道教长生成仙之可能性与可行性,最终使老子自然之"道"转变为宗教神学化的长生久视之"道",为道教生命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于欣 《前沿》2008,(7):180-181
《太平经》作为早期道教经典,杂揉了天命论、天人感应、神仙方术等神秘主义内容,但其关于“德”的思想“以至道要德力教化愚人”,特别凸显了臣民之德在德治实施中的重要性和对臣民进行道德教化的必要性,表现出了同儒家德论传统之间的深厚渊源。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朔州市2006年成立了非营利社会团体“朔州市经典文化教育民间研讨会”(简称朔州市国学会),组织广大家长和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诵读中华传世经典,开辟了一个在国学经典教育领域内有影响的“国学推广朔州乐活模式”。六年来,在市文明办及国学会的努力下,学习从汉朝到清末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在市县两级成功复制了15个社区国学经典导读班;有1000多个家庭直接参与了“每天一小时二轨亲子共读国学经典”学习活动;有10000多名幼儿园、小学学生间接参与了“蒙学经典诵读”活动;有100多名家长读友具备了担任经典陪读老师的能力,解决了国学教育师资力量的自我复制问题;学习时间达6年的读友普遍能够背诵约10万字的国学典籍,是现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基础段所学文言文总量的5倍;参与诵读达6年的学员熟读四书100多遍,为下一步国学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参与诵读的儿童识字量普遍达到5000字左右,是普通大学毕业生的2倍(一般大学毕业生识字量为2500字左右);诵读儿童记忆能力超过普通学生约2—3倍;推出的“全感官学习快速记忆法”成为国学学习与右脑开发两相结合的最佳典范。  相似文献   

10.
陈勃 《重庆行政》2013,(6):94-97
归纳上述(见《重庆行政)10月号),笔者通过原始物质文化层面对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相关的考古成果和典籍资料进行思考分析,可以看出,长江三峡地区人类发展先后经历了南方古猿阶段、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等四个大的进化时段。归类为直立人亚种的“巫山猿人”,不仅是南方古猿的重要代表,且又是直立人阶段早期的重要代表,横跨了学术分类的两个阶段。其主要生存特点是,居住在天然洞穴,使用粗陋的石器工具,  相似文献   

11.
释比是羌族社会中,人与鬼神间的中介人。羌族释比文化是一种神秘的文化,有两种特殊的传承方式:一种是师传包括祖传口传心记;另一种为神秘特殊的阴传(梦传)。释比文化是古羌文化的根与魂,是目前岷江流域羌族的一种传承独特的原始文化,其内容包括:古代的天文历法、原始宗教、原始医术、建筑文化等。释比经典由上坛、中坛、下坛等三部分释比口述唱经组成,其中包含有不少道教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两汉道教作为原始道教,在创立其宗教理论时,借鉴吸收了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是形成两汉道教神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太平经》为帝王而设的“法度”与董仲舒的“王道”思想也有明显的一致性;原始道经的产生与董仲舒的灾异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徐沐熙 《理论月刊》2023,(5):146-153
五四时期,为了实现国家层面的民族独立以及个体层面的个性解放,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启了救亡图存以及思想启蒙的运动,这两项任务目标都指向或关乎对包括道教在内的旧传统、旧文化的批判。其中陈独秀以“偶像破坏论”反对道教以正人心,鲁迅以“中国文化根柢说”批判道教,胡适以“贼赃说”指认道教为伪,钱玄同以“剿灭说”主张彻底消灭道教。批判内容涉及对道教长生不老、服食丹药以延年的批判;对道教鬼神、扶乩等封建迷信的批判;对儒道共谋主导之下的民间伦理的批判等。这些批判确实起到了清除人们内心的沉疴,破除封建束缚与压迫,给心灵留白以迎接新思想入驻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道教失去政治庇护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统治社会人心的隐形功能。但是道教并未湮灭,而是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中实践着现代转型以及与时代精神同向而行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康晓亚  夏霁 《前沿》2012,(20):140-141
关于世界的本原与人类的出现以及早期的人类活动,各种文化都有不同的神话传说予以记载.中国文化中记录早期人类活动的典籍为《山海经》,而西方文化里具有代表性的典籍当推《圣经.创世纪》.本文将从比较文化的视角探讨两部典籍中的异同以及这种源头性差异带来的两种文化的分野.  相似文献   

15.
汉代经典诠释方式可分为三派: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微言大义、经以致用、天人合一的视域、历史意识、原意情结以及诠释主体的张扬,是汉代经典诠释方式的总体特征。魏晋对经典的诠释,往往置于本体论层面上,但在其对本体论层面"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的玄思中,同样表现出上述特征。魏晋经典诠释方式,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既承汉代而来又对汉代诠释方式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在翻译底本选择、译作民族性把握以及翻译功能等方面不同于汉文典籍翻译,有其内在的特殊性。当前,全球化是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的重要语境,全球化对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理论及策略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性与世界性、经典化与大众化,就是全球化语境下衍生出的民族典籍翻译两对对立统一关系。如何把握这两对关系,寻求两者的平衡成为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典籍翻译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玄学与道教     
玄学是哲学,道教是宗教,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它们都以《老》、《庄》与《易经》为经典;道教中人亦谈论玄学熏玄学中人亦信奉道教,玄学与道教呈交叉状态;名士与道士都热衷于玄言诗的创作。玄学由于信奉老庄、崇尚隐逸、亲近自然熏故第一次把山水作为表现的内容熏开山水诗创作的先河熏而道士由于常年与大山为伴熏故山水诗创作的题材更加宽广。  相似文献   

18.
赵玉玲 《求索》2015,(2):67-70
作为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老子想尔注》通过对《老子》宗教化的诠释,将道的神格化身——太上老君确立为五斗米道的最高神,并以"真道"为核心界定了五斗米道的教义体系和行为规范。《老子想尔注》所构筑的道教神学体系,既有对五斗米道信仰对象特性的表述和教义的理论阐释,又有对宗教行为的实践说明,从而使五斗米道形成了较为完整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9.
毛丽娅 《求索》2008,(3):109-111
《道德经》是道家、道教最重要的经典,蕴涵了极其丰富的生态思想。两千多年前,老子以其深遂的思想,精炼的语言,探讨了宇宙形成、自然规律以及人们对待自然的原则和方式等诸多问题:强调道生万物,天地相合;主张尊道贵德,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倡导少私寡欲,适度消费;强调知足、知止,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反对战争,建设人、社会、自然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祸福的符验或征兆。“纬”对“经”而言,是方士化了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作为汉代流行的神学迷信的“谶纬”,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扶持,充当舆论工具,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进行“天意”、神学方面的论证,其特点是把自然界某些偶然现象神秘化、神圣化,看作是社会兴衰安危的决定因素。然而,由于谶纬内容庞杂,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