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禾钢 《政府法制》2013,(29):39-39
乾隆皇帝在刘墉、和坤一帮大臣簇拥下,来到一处庙宇。只见庙宇供台上是一尊喜笑颜开的弥勒佛。乾隆望了一眼佛像说:“这尊大佛享尽了人间烟火缭绕,所以整天喜笑颜开。朕想,哪位爱卿能否让大佛由笑变哭呢?”说完.环视了大臣们。大家面面相觑,低头不语。这时,和坤皮笑肉不笑地说:“我推荐一位满腹经纶的大学士,保证能让大佛哭。”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落到了和坤身上了。  相似文献   

2.
泰(太)山别称"太行山"得到进一步证明,因太行山又名五行山,《西游记》写压倒孙悟空的"五行山"实根本于"泰山压顶"的比喻,而直接自《二郎宝卷》写孙悟空被压在"太山"之下脱化而来。唐朝"华山"曾一度改称"太山"。"泰(太)山"与"太行山"、"华山"互称,加以泰山避讳的影响,遂有小说描写无"恶"不归于太行,而无美不归于泰山之倾向和若干叙事中使用地名互换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大西北因为山多,戈壁多,显得荒凉,贫瘠。历代文人墨客途径这里,大都有“穷荒绝漠乌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喟叹。其实这里的山,虽面貌雄峻,形态怪异,而蕴藏却是极丰富的。无论是谁走过这里的山,都会产生“西北无数山.雄立天地闻”的激动。  相似文献   

4.
在有身份者参与的共同犯罪中,其共犯状态的确定是争论较多的话题之一。本文从"无身份者能否成为纯正身份犯之共同实行犯"、"教唆、帮助行为在身份犯与共同犯罪中共犯状态的确定"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有身份者参与的共同犯罪的共犯状态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有身份者参与的共同犯罪中,其共犯状态的确定是争论较多的话题之一.本文从"无身份者能否成为纯正身份犯之共同实行犯、"教唆、帮助行为在身份犯与共同犯罪中共犯状态的确定"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有身份者参与的共同犯罪的共犯状态问题.  相似文献   

6.
与"炫富贴"引来的一片声讨不同,公众对"哭穷贴"的态度多少有点欲说还休的意味,引为知己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有之,隔岸观火者亦有之。关注"哭穷贴"泛滥产生的负面效应没错,但到底社会本就存在的负面、不正常现象导致了"哭穷"产  相似文献   

7.
灵璧石在中国四大名石中列于榜首,当年乾降把它誉为"天下第一石".鉴别灵璧石主要有五个方面:一看其色,以黑为上乘;二闻其音,"叩之锵然有声";三观其石肤纹理;四看形态;五看意境.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界的植物中,白色的花朵一般 都很香,让人感到愈平淡就愈有内在的芬 芳。你若有心,在一朵洁白而普通的花朵 里,可以看到她冰清玉洁,看到她淡雅庄 严。由此可以想像,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育着 高尚的主节。大自然如此,人类也如此。 中国古代大政治家诸葛孔明曾说过: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对于人类 而言,实是一种美德。淡泊者不时髦、不奢 靡、不虚伪、不追逐华贵、不矫揉造作、不得意忘形,犹如稚子之心天真无邪,白壁无假。马克思与女儿谈话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女儿劳拉问:…  相似文献   

9.
知县审石     
<正> [原文] 彭永思知楚雄县,精于治狱。某官解饷至省会,破鞘得一石,失银二百两。适君至省,挚骡卒属治之。君察石有虫窝,非道涂物,可无向卒求也。因以手量石,问曰:“石轻于银,尔骡负银,左右轻重必均,几何曾欹否?。”卒悟曰:“某日出店即欹”。君曰:“吾归途当察之。”归,载石舆中,途遇石相类者辄取之。计已十数矣,皆不甚类。至某店,从屋后得石绝类,乃暗置袖中。纵骡夫归,呼店主及某官从者曰:“今日但看我审石!”取十数石令自比较,皆曰:“不类。”徐出袖中石示之曰:“类乎?”则曰:“类”。君笑  相似文献   

10.
华丽转身     
正有思想、有情怀、有自信的女人在哪里都能华丽转身……倾听那些来自社会最低层百姓的诉求时,她眼中泪光盈盈;看到竞职演讲中年轻干警的优秀表现时,她微笑中有丝丝欣慰;看望法院离退休老同志时,她心存崇敬之情;获悉干警罹患疾病时,她紧锁双眉……这一刻的她,是温情而细腻的。担任法院"一把手"的女同志不多,在周围同事的眼里,她在工作场合表现出的  相似文献   

11.
有关吃喝风的禁令不知下了多少,有关批评声讨吃喝风的文章不知写了多少,有关讽刺吃喝风的漫画不知画了多少;入木三分者有之,力透纸背者有之,义愤填膺者有之,苦口婆心者有之,慷慨陈词者有之,循循善诱者有之……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吃喝风越刮越大,以至变成了祸国殃民的“龙卷风”。 吃喝风所以久禁不止,反而变本加厉,不仅大吃大喝,而且还要“三陪”,我想其风源主要有二:只要嘴尖齿利脸皮厚,勿须自掏腰包分文,此其一;吃喝挥霍不违法,不吃不喝是傻瓜,此其二。即便有时刹风之声颇紧,也总是有惊而无险。被吃被喝被  相似文献   

12.
直诉,是指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控告人可超出一般受诉官司和申诉程序的一项诉讼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到了唐代,直诉制度渐趋于完善。唐代的直诉方式,共有五种:(1)邀车驾。这是指凡案情重大而不得伸理者,可于皇帝出巡之时,于其车驾行处,跪伏路旁申诉冤抑。《唐律·斗讼》“邀车驾挝登闻鼓诉事不实”条疏议云:“车驾行幸,在路邀驾申诉。”(2)挝登闻鼓。唐朝在东、西两京王城门外置有大鼓,名之曰“登闻鼓”。伸冤者挝登闻鼓(即击登闻鼓)以诉。挝登闻鼓诉者由右监门卫负责奏闻。《唐六典·刑部》规定:“受表者,又不达,听挝登闻鼓。”注称:“挝于鼓者,右监门卫奏闻。”(3)立肺石。唐时又在东、西两京王城门外同时置有赤石,名曰“肺石”。凡老幼不能挝登闻鼓者,则可立于肺石之上。立于肺石诉者由左监门卫负责奏闻。又《唐六典·刑部》规定:“若茕独老幼不能自中者,乃立肺石之上。”注称:“立于石者,左监门卫奏闻。”(4)上表。这是说,凡经三司处断而仍不服者,即可采取此种方式,向皇帝呈递奏书,“披陈身事”。其奏书由三司监受转达。《唐六典·刑部》规定:“经三司陈诉又不伏者,上表。”《唐律·斗讼》“越诉”条疏议曰:“受表恒有中书舍人、给事中、御吏三司监受。”(5)投匦状。这是武则天掌政时期新增加的一种直诉方式。铜匦,即铜匣子四个,分东、西、南、北方向,置于庙堂,其西称为“伸冤匦”。“有得罪冤滥者投之”(《旧唐书·刑法  相似文献   

13.
谭建华 《河北法学》2007,25(10):144-146
罗马法在其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婚姻制度经历了从"有夫权婚姻"制到"无夫权婚姻"制的演变,与此相适应,其婚姻制度的目的、缔结方式、婚姻身份条件及离婚制度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中反映了罗马婚姻制度不断走向进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茶中故旧     
茶小隐 《法人》2015,(4):89-91
《茶经》开篇第一句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在"茶圣"陆羽的年代,巴蜀之地就有双人合抱的大茶树。而关于茶饮最早的文字记载《僮约》,也发生在西汉时期的彭州武阳。古树遗踪如今说起古茶树,都知道云南多而健,鲜有提及四川。巴蜀人烟稠密,农耕发达,森林在古代即遭垦殖。陆羽写的古茶树,活到现在总得有两千来岁,大概早伐作柴薪了。但四川不  相似文献   

15.
依台湾地区现行"国家赔偿法"和"国家赔偿法修正草案"规定,委托行使公权力行为产生国家赔偿责任时,应以委托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然而,受托行使公权力之私人团体或个人,对所行使之内容为公权力已有客观认识,应本着与委托人为同一注意义务。从"行政程序法"、"诉愿法"和"行政诉讼法"更可推断出受托者在行使公权力之范围内应当负公法上之责任,不能因不具有公法人格而免除其公法上法律责任之立法意图。现行"国家赔偿法"和"国家赔偿法修正草案"规定的合理性及妥适性,仍有深究之余地。  相似文献   

16.
秦岭,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长江黄河分水岭。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秦岭东段南坡的柞水县,总面积2123公顷,海拔1000-2802米,被誉为"都市人的高山公园,老百姓的避暑胜地",有"秦岭主脊、终南之冠"之称,该公园属省政府正在打造的大秦岭——中国中央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市确定的十大生态旅游项目之一。公园资源丰富、景观优美,集"奇、险、清、幽"于一体,汇"峰、瀑、溪、林"于一地,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清幽的潭溪  相似文献   

17.
苟峰 《中国审判》2012,(8):98-99
涉案乌木属于无主财产乌木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正因为如此,此案才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与争论。在确定所有权之前,必须厘清其属性,笔者认为在现有民事法律体系下其属于无主财产。  相似文献   

18.
唐代《律疏》目前流传的"唐律疏议"与"唐律疏义"两种书名及与之相关的格式表述,各有其长短与利弊。整合的办法是扬二者之所长,避二者之所短:现称"唐律疏议"者,应坚持在各律条之【疏】下用"议"表解释之主要文体,书名则应改称为"唐律疏义";现称为"唐律疏义"者,应坚持此符合其制订初衷及词义发展规律的书名,但其各律条之【疏】下则必须改"义"为"议",以全面符合立法者原创之文体表述。作者此观点已在其新书的撰写过程中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9.
米脂遐思     
小记:米脂县城北,有山,名盘龙。山不高,兀立于绵延不绝的沟壑梁峁间,确属少见的拔地而起,势甚陡险,形更称绝。其状如巨龙盘卧,翘首望东,曳尾于西,久行黄土塬上,满目苍黄,劈面撞见此山,无不脱口称奇。更奇者,龙脊耸处,竟矗有皇皇宫殿一座。楼台上下错叠,重檐振羽凌空。自出西安城向北行八百里,未见有此嵯峨气象者!  相似文献   

20.
《检察风云》2011,(18):73-73
问:孩子开学就上小学二年级了.刚刚过去的学校生活的第一个年头,她一直难以适应学校的学习模式,每天上学都像是去受罪。我了解了-老师并没有太为难她,但因为她不喜欢配合老师的教学安排,所以幽艮难喜欢她。一来二去,她在班里和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都不那么融洽。看孩子这样子,不知她继续这样的情形还要多长时间?怎么才能让她快些适应学校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