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美国总统竞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引人注目的民主党候选人克里和共和党候选人布什的三场电视辩论从9月30日拉开大幕。这次大选既是民主与共和两党2000年“难分胜负”的大选的再次对决,也是“9·11”事件导致美国内政外交发生重大改变后的首次大选。选举结果将对美国国家走向、  相似文献   

2.
8月15日到18日,美国共和党在新奥尔良举行了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乔治·布什和丹·奎尔为共和党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在这以前,民主党已在7月18日到21日的亚特兰大全国代表大会上推出了自己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两党代表大会结束了两党内部竞当总统候选人的过程。从这以后,直到11月8日大选之日为止,美国两党争夺未来四年白宫宝座的斗争,进入了短兵相接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刘江 《瞭望》2000,(37)
按常规,9月4日劳动节一过, 美国总统大选的“马拉松”便 进入决赛冲刺阶段。目前,共和、民主两党的总统竞选人布什和戈尔都在紧锣密鼓地加强造势,力图巩固各自的传统阵地,同时争取仍在观望的中间选民。问鼎白宫之战正在日趋白热化。此间媒体评论说,本次大选很可能成为战后美国历史上两党实力最接近、竞争最激烈的一次总统选举。 纵观今年美国大选,其背景有三大特点:一是美国的“新经济”繁荣已持续9年以上,公众对未来发展大多特乐观态度;二是全球化浪潮给美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使美国国内的利益格局发生…  相似文献   

4.
钟龙彪 《求知》2009,(2):40-42
目前.举世瞩目的美国2008年总统选举已经尘埃落定。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以压倒性优势击败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从而揭开了美国历史的新一页。今年的美国大选与往年的大选相比,有什么新特点?奥巴马何以能够战胜麦凯恩?奥巴马当选总统之后.美国的内政外交走向如何?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本文试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选举正在进行中。到8月中旬,现任副总统爱尔·戈尔和得克萨斯州州长乔治·沃德·布什(小布什)分别获得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总统选举正式进入了大选阶段,主要战场已经由两党内转移到了两党之间。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四年一次的美国大选好比一场大戏,眼下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之战只是序幕,待到"驴象"对决的时候,全世界都将为之瞩目。这就是美国,想做总统的人都会不遗余力。纵观美国历史,做一个公认伟大的美国总统不容易。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之所以伟大,战胜英国殖民者赢得国家的独立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本  相似文献   

7.
西津 《团结》2008,(6):44-56
九月份美国两位总统候选人竞选展开时,我正好在哈佛做访问,旁观了这次大选,按时间记录下来,为了记述方便,忽略掉实际日期的间隔,而简单地将之缩略为大选"七日"记。第一天:选举是民众的狂欢节,不过是多台同演自2008年年初,选举投票就开始了。旦凡美国本土出生、满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的美  相似文献   

8.
袁鹏 《瞭望》2000,(52)
从美国大选期间两党政纲、两位总统竞选人的辩论,以及美国内近期围绕外交政策展开的各种争论看,美国新政府的全球战略走向已端倪初现,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特征,那就是:对克林顿外交路线的继承与超越。 在战略取向上,仍将奉行参与、领导原则,但参与的程度、领导的方式会做适当调整。所谓参与,即放弃孤立主义,选择国际主义,积极介入国际事务;所谓领导,即要谋求在重大问题上当头、作主。这一取向是冷战后两党、各派多次辩论后达成的共识,新政府不会改变。此次大选两位总统候选人外交政策辩论所显示的,基本不是国际主义与孤立…  相似文献   

9.
英国下议院大选即将于5月举行,今年共有8名华裔候选人参选,人数创历来最高,如果有候选人胜选,将成为英国史上第一位华裔国会议员,写下历史新页。  相似文献   

10.
广采博闻     
为什么中国总是成为美国两党互相攻击的目标克 林林顿访华前曾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发表文章 ,抱怨国会对总统制定对华政策干预过多。但是 ,克林顿也许记得在1992年大选时 ,他也曾不遗余力地攻击布什总统的对华政策 ,指责布什政府在八九政治风波后对华制裁不力。为什么中国总是成为两党互相攻击的目标 ,成为美国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呢?首先 ,冷战意识仍然在不少美国人的头脑中作祟。冷战后 ,中国似乎是世界上惟一没有瓦解的共产主义国家。这些人眼中 ,反华就是反共 ,大方向是对的 ,只会得分 ,不会丢分。其次 ,美中关系的很多重要问题并不…  相似文献   

11.
在2012年10月7日举行的委内瑞拉总统选举中,作为统一社会主义党(PSUV)候选人的现任总统胡戈·查韦斯(Hugo Chavez)以54.42%的得票率成功连任,反对派民主团结联盟(MUD)候选人恩里克·卡普里莱斯(Henrique Capriles)的得票率为44.97%.尽管查韦斯再次以明显优势赢得大选,但相较6年前得票率锐减9%.此外,大选前被反对派质疑的查韦斯身体状况再起波澜,无法出席今年1月10日的就职典礼,"后查韦斯时代"的端倪初现,国外与国内反对势力趁势而动.  相似文献   

12.
曾虎 《瞭望》2012,(44):26-27
总统大选和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之间日趋白热化的选战是当下美国最热门的新闻,也是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诸多内政、外交辩题中,两党候选人在对华关系问题上持何观点,取何立场值得关注和分析,因为在剔除“选战语言”的夸张成分后,人们可以看到美国政客对中美关系定位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3.
美国大选已到了最后冲刺阶 级,两大主要政党——共和 党候选人小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为争夺下届总统宝座正使尽了浑身解数,其激烈程度令人难以想象。而这一系列明争暗斗都离不开一个“钱”字。美国的选举实际上也是一场筹款比赛。 没有钱靠边站在美国,无论是竞选总统、国会议员,还是竞选州长或是州议员,没有钱是根本行不通的。在此次总统大选初期,共和、民主两党均有多位候选人,但后来都先后退出,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竞选资金不足。 筹款花样名目繁多美国的选举,尤其是总统选举耗资惊人。在1992年的总统选举中,当时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东部时间10月3日晚,在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波士顿市的肯尼迪图书馆,代表民主党角逐下一届总统职位的戈尔副总统,与其共和党对手乔治·W·布什(被称为小布什)州长进行了为时90分钟的第一次电视辩论。2000年美国大选由此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按照美国的政治惯例,从9月4日劳工节开始,美国大选就算进入了正式选举阶段(此前分别为竞选筹备阶段、预选阶段和政党代表大会阶段)。但是,自1960年电视辩论首次被引入总统大选之后,两党候选人的电视辩论越来越受到重视,辩论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中立派选民的投…  相似文献   

15.
经过3月7日“超级星期二”的 关键一战,美国总统预选局 势已然明朗。副总统戈尔一举击败党内唯一竞争对手、前新泽西州参议员布拉德利,夺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资格。在共和党方面,得克萨斯州州长乔治·沃克·布什(因是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之子,而被称为小布什)战胜党内主要挑战者、亚利桑那州参议员麦凯恩,成为该党事实上的总统候选人。尽管总统预选要到6月份才能正式结束,总统候选人也要到今年夏天的两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宣布,但到目前为止的预选表明,持续一年左右的总统候选人角逐已经接近尾声。民主党两强相争戈尔出线 由…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台湾"大选"序幕逐渐拉开。就在国民党、民进党两党积极部署党内初选之际,第三势力似又呼之欲出。以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为首的一批政界、学界、文化界与企业界等知名人士发动"我心未死"运动,展开争取10万人的网上连署行动,企图  相似文献   

17.
随着1月24日艾奥瓦州党员核心小组会议的举行和2月1日新罕布什尔州预选的展开 ,2000年的美国大选正式拉开帷幕。由于今年适逢千年 ,象征意义很多 ,所以今年的美国大选又被西方媒体称为世纪大战。大选的进程和特点实际上 ,在1999年许多竞选活动就已经启动了。目前在共和党内领先的乔治·布什和在民主党内领先的戈尔 ,都是在1999年初就开始组建竞选班子、四处筹款、谋划策略了。可以说 ,竞选活动、围绕预算问题的白宫与国会的争吵、以及围绕科索沃问题的两党冲突 ,构成了去年美国国内政治的三大线索。按照美国的法律和政治惯…  相似文献   

18.
此次美国大选,民众求变的心态压倒一切。谁能带领美国走出危机,选民就把选票投给谁复杂多变是今年美国大选的显著特点。就美国政治而言,执政8年的共和党政府,如今,内外交困。由于金融风暴持续影响,经济学权威人士预测,其影响至少要再持续一两年。随着近期经济数据的  相似文献   

19.
2000年的美国大选是本世纪美国最后一次选举,选出新世纪美国第一位总统。这次选举历时一个多月,总统前所未有地难产,戈尔和小布什之间的官司大战使选情一波三折,引起世人普遍关注。大选中,戈尔和小布什分别打出“平民主义”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的旗帜,两位候选人都代表了两党中的温和派别,但他们的一些核心理念仍有相当差异。小布什仍然沿袭了共和党传统的立场,继续主张政府少干预、支持大幅度削减税收、加强国防、反对“肯定性行动”、反对堕胎和管制枪支,主张部署全面的(包括陆基、海基和以太空为基地的)国家导弹防…  相似文献   

20.
美国革命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革共与中共关系的亲疏是以中国的"文革"为分水岭。"文革"中两党亲密无间;"文革"结束后,因对"文革"的不同评价,两党形同陌路。此外,美革共还一直反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也是导致两党互不往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美革共与中共的关系演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应该纠"左"防右、与时俱进地而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