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必须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下,遵循法治思维,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要进一步加强道德滋养法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治安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行政伦理责任的理性建构与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行政经历了从理性建构到社会建构的行动逻辑演进,这种演进为理解公共行政伦理责任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框架。在理性建构情境下,公共行政伦理更强调对官僚组织忠诚、对制度负责、对上级负责的客观伦理责任,忽视人们的人性需求与价值选择。然而,在动荡的、复杂的、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中,理性建构的伦理责任在处理现实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必然预示着一场伦理责任的建构革命,社会建构的伦理责任由此产生。该建构重构了主观伦理责任,认为自我的省察、批判性反思、创造伦理对话、参与社会互动、有自治意识、致力于思考、分享信息等都是公共行政的美德。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费孝通先生眼中“熟人社会”的农村受到极大冲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身份型农村社会正逐渐被以利益为中心的契约型社会取代。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农村目前正处于半熟人社会型态,“法治”“人治”“宗法”交织在一起,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因此农村治理目前面临三大难题: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的冲突;农民法律意识的缺乏;基层农村司法制度的缺陷。本文从法治化角度出发,探寻解决乡村治理困局的方案: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的良性互动;提高农民法律受教育程度,加强农村普法宣传力度;完善农村司法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4.
反思公共行政的行动逻辑:理性建构与社会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余年来,面对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公共行政思想发生着嬗变。以工业文明为叙事文本的传统主流公共行政的理性价值及其话语体系,已经难以完全解释和反映当今现实世界的现象及其本质。因而,如何在汲取公共行政理性价值优势,修正其局限性的基础上,建立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理念,成为公共行政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建构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可以概括为“五个基本点”(清洁生产、生态工业、持续农业、绿色消费、废物处理 )、“四个循环”(企业内部循环、生产之间循环、社会整体循环、物质能量循环 )、“三个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对社会机制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循环经济的社会发展机制建构包括 :宏观调控机制的建构、激励驱动机制的建构、社会参与机制的建构等。  相似文献   

6.
当下社会规则失范,道德底线失守,严重危害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规则问题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迫切的必要性。研究社会规范问题,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今社会规则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运用社会规则建构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蚁族"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社会问题。从微观层面来看,这一问题说明了"蚁族"青年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存在着诸多困难需要解决,从宏观层面来看,它影响到我国转型期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化和社会和谐发展。借鉴社会资本理论,从"信任"、"规范"及"网络"的视角来分析"蚁族"现象,从而探索解决"蚁族"问题的方法,是一个可供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建构农村文化共同体,对解决当下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以地方文化机构、民间组织和农村精英分子为主体力量,综合利用农村基层组织、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是建构农村文化共同体、进而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精神层面的价值资源.政府对荣誉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能够有效推动政府意志和公共政策的落实.为获得更大范围内民众对治理价值观的认同,政府会产生建构荣誉的动机.在政府、公民、媒体的多元互动和理性选择中被建构出来.受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政府荣誉正面临被消解的危机.荣誉是政府荣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使得传统城市居民社会资本不可避免地丧失,因此有必要建构适应社会转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居民社会资本。城市居民社会资本可分为个人关系资本和社区网络资本。对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缺失的现状进行分析,透视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特征,社区建设可作为我国城市居民社会资本建构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为此,要分别从政府、社区自治组织以及居民个体的角度探讨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动态形成机制,揭示我国城市居民社会资本建构所要达到的目标,从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城市居民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1.
法治建设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期待.从法律的追求、和谐社会的性质以及和谐社会的特征等方面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法治社会.立法发展奠定制度基础、法律指引减少冲突发生、依法处置消除矛盾纠纷、法制先导创新管理体制、法治完备提供运行机制等方面都表明,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法治从确立法治理念、完善法律体系、力行依法执政、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司法功能、强化农村法治、保护弱势群体、应对突发事件、维护自然环境、实现社会公正等各个方面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法治追求的价值标准和目标是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而经济法作为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缺陷的现代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家法在乡村社会的“戏剧性”运行非但不能作为乡村无法律的依据,还应视为法治前景的孕育地。立法下乡、执法下乡和司法下乡是乡村社会现代法律生成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乡土社会是对中国基层农村社会的本质特征所作的一种概括.乡土社会中的法治结构是国家法与民间法并存的法治二元结构.在现代化法治建设中,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乡土社会的现实状况,在法治二元结构中研究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相互关系,在重视国家立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民间法的法治意义,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研究是近年来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法治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应当表现为其不可或缺性、不可替代性和必须依赖性;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基础、制度基础、规范基础和基础性保障。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此,应树立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律监督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立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变迁要求法律文化变迁,和谐社会应是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要健全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加强法律文化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建设。必须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法律观念转变和法律理论的创新,建立法治主义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是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重要思想,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否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地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德治国的正确实施能够促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是一种他律与自律的关系,个体的道德自律是法律他律的基础.以德治国的出发点在于解决市场快速发展与滞后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尖锐矛盾造成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兼治民德与官德.  相似文献   

19.
法治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有效手段显得越发重要,它是实现社会和谐最重要的保障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平衡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实现人权保护。但是,法治并非构建和谐社会的唯一方法和手段,必须同时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等手段,使之相互补充,最佳整合,才能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为依法执政提供制度和理念上的保障。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