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鲜明特点。很早以前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远古时期出现了中华文化的萌芽———仰韶文化 ,上古炎黄时期 ,黄帝一度创造了统一的部落联盟 ,而到尧、舜、禹时期 ,则初步形成了“中国”的概念。尧在那“十日并出”、万国争雄的乱世 ,团结亲族 ,联合友邦 ,宾服四夷 ,统一了华夏诸族 ,被推举为部落方国首领。尧平治水土 ,划为九州 ,形成了“中国”的雏形 ,使上古中国社会进入了文明的门坎。后经舜、禹时期对“中国”格局的发…  相似文献   

2.
死刑是一种古老而又严厉的刑罚手段。自古以来,“杀人者死,”“治乱世用重典”就是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人类走向文明与和谐社会的今天,死刑以其残酷性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质疑。正确认识死刑的功能、生存状况。确定其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
明朝初年 ,国家虽然基本统一 ,但是天下动荡 ,明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值此乱世 ,开国皇帝朱元璋不得不“惩元纵驰之后 ,刑用重典”① 。不过朱元璋治平乱世并非单纯依靠重刑主义 ,在他施政治国的过程中还注重加强对犯罪的预防。可以说 ,重刑主义思想与预防犯罪的思想相互为用 ,是朱元璋惩奸用刑思想的两翼。本文侧其一翼 ,试从朱元璋“明礼导民”、“以法为教”、“明刑辅教”这三个方面对他预防犯罪的思想加以探讨。一 明礼导民———用儒家纲常名教、礼仪规范教化、约束臣民我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承担与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死刑价值观 ,往往会导致不同的死刑立法、司法及理论构造选择。迷信死刑者主张“治乱世用重典” ,认为死刑的威慑力足以以暴制暴、以毒攻毒 ;人权主义者则对死刑提出种种诘责 ,认为死刑是不必要的 ,只会宣扬与鼓励暴力 ,甚至是一种社会公共谋杀。对两种死刑价值认识进行综合评述之后 ,作者认为 ,对死刑的价值评判应基于一国具体的国情 ,中国的“保留死刑 ,少杀慎杀”死刑政策是对死刑价值进行理性认识之后正确的、必然的抉择。  相似文献   

5.
传统刑法观念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改革 ,首先是观念的变革。随着我国加入 WTO,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影响到依附于经济基础而存在的刑事法律。在我国 ,由于几千年的专制主义传统和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淀 ,一些似是而非的传统刑法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其中 ,“刀把子”的刑法价值观、乱世用重典的重刑主义、“不枉不纵”的诉讼目的、情法不相容刑法适用观等是传统刑法观念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监察体制改革催生了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问题。这两部法律的衔接并非仅在技术层面进行简单的对接与协同,而面临着深层次的内在诉讼价值冲突协调。监察法强调刑事司法的“犯罪控制价值”,而刑事诉讼法力求“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内在价值的冲突让程序机制的衔接变得更为复杂,涉及 “侦查”与“调查”的区分与衔接、职务犯罪案件的管辖衔接、强制措施衔接、退回补充调查的程序衔接以及认罪认罚程序的衔接等。从政治效果看,“乱世用重典”的刑罚观可在短期内发挥震慑作用,形成不敢腐的氛围,但长远之计还应构建“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举的稳定制度,注重反腐的可持续性及程序正当性。  相似文献   

7.
刑罚的适用要奉行因时制宜原则最早见之于《尚书·吕刑》:“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历代统治者对“刑罚世轻世重”的具体理解都体现了“乱世刑重,治世刑轻”的观点。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来看问题,其实封建社会的“治”和“乱”都是阶级矛盾尖锐或缓和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往往由于统治阶级过分盘剥人民,引起社会阶级矛盾加剧,导致激烈的阶级对抗,于是统治者就用繁苛的立法、加重的刑罚对人民进行严酷的镇压。《史记.夏本纪》记载:“自孔甲以来,诸侯多畔,菜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相似文献   

8.
"乱世出英雄"是一句熟语,也是一个政治学和社会学命题,证之于上下五千年,屡试不爽,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果我们从广义上把"英雄"理解为"杰出人才"的话,那么"乱世出英雄"也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明末清初是文人传奇的兴盛发展时期,其成就在此期间达到了巅峰,随后便走向滑落。这一时期的文人传奇作家大致包括三个群体: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以李渔为代表的风流文人和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正统文人(包括丁耀亢、嵇永仁、裘琏、查慎行、岳端、程镳等人)。本文将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正统文人的传奇创作作为中心进行考察,一则因为在明清朝代更迭背景下,社会动荡更替对作为中国传统文人代表的“正统”文人的冲击更为巨大,在其敏感而丰富的心灵世界里沉淀了数千年的道德伦理观和家国责任感,伴随乱世的金戈铁马、…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展现了不同思想流派在政治伦理问题上的方法、态度与主张。但因为都聚焦于“拯救乱世”,所以也就在不同的基础上产生了论辩性交往与思想融合的效果。在诸子政治伦理观念的论辩性交往中,不同的学派进行了学说上的接触,发生了概念的冲撞,形成了理论的冲突,但也形成了不同学派间的交流与渗透,并最终产生了立足于治国理政需要而由政治家评价和选择各家各派混合构成的杂家思想体系。杂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容体系虽然在理论上还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但就政策层面的作用而言,各家各派的政治伦理思想已经被实践应用的需求安排成了一个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提出的伟大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梦”提供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实现中国梦的“两个百年”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需要坚持、完善和发展的具体制度形式。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乱世绽放的文景"。按照价值观划分,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百家争鸣"的活跃无一不同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凸显"百家争鸣"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强化"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指导地位,反对"以君为本"的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资为本"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理论体系,是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事”进行探索而“求”出来的“是”。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思想”等四个要素组成,当代中国国情(内在性平面)是它的一系列理论生发的本体和基础。由于实践的绝对运动决定了国情的变化发展性,这个概念的“所指”和“能指”也呈现出辩证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4.
尊重文化多元坚持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平 《外交评论》2006,(2):19-20
2006年4月2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外交学院联合举办“‘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来自社会各界的与会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中国梦”的内涵、“个人梦”和“国家梦”之间的关系、实现“中国梦”与构建和谐世界关系互动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释。“中国梦”理念的提出,意在国内提倡一种主流、健康和积极进取的社会意识,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国际上化解中国威胁论,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为创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本刊将与会者的演讲编辑发表,希望能引发社会各界对“中国梦”理念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2006年4月2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外交学院联合举办“‘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来自社会各界的与会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中国梦”的内涵、“个人梦”和“国家梦”之间的关系、实现“中国梦”与构建和谐世界关系互动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释。“中国梦”理念的提出,意在国内提倡一种主流、健康和积极进取的社会意识,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国际上化解中国威胁论,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为创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本刊将与会者的演讲编辑发表,希望能引发社会各界对“中国梦”理念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60年崛起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起步、发展和崛起。今天,“中国制造”已叫响世界,誉满全球。但是近几年,“中国制造”频频遭遇信任危机,特别是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后,“中国制造”自身的缺陷日益暴露。“中国制造”要在新的起点上腾飞,就必须积极反思,向产业链高端发力,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代表,其发展模式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针对是台存在“中国模式”的辩论在学界全面展开,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也成为显学。我们应从分解‘模式”一词的概念入手,提炼出“模式”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标准样式”和“值得被模仿”两个要素的基础出发,梳理“中国模式”取得的成就、发掘“中国模式”的相对优势、定义“中国模式”的特点并分析“中国模式”的可复制性,证明“中国模式”符合“模式”概念所包含的两个要素,从而使“中国模式”在学理角度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8.
王兟 《外交评论》2006,(2):21-21
2006年4月2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外交学院联合举办“‘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来自社会各界的与会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中国梦”的内涵、“个人梦”和“国家梦”之间的关系、实现“中国梦”与构建和谐世界关系互动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释。“中国梦”理念的提出,意在国内提倡一种主流、健康和积极进取的社会意识,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国际上化解中国威胁论,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为创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本刊将与会者的演讲编辑发表,希望能引发社会各界对“中国梦”理念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体育梦"、"中国梦"与和谐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月2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外交学院联合举办“‘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来自社会各界的与会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中国梦”的内涵、“个人梦”和“国家梦”之间的关系、实现“中国梦”与构建和谐世界关系互动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释。“中国梦”理念的提出,意在国内提倡一种主流、健康和积极进取的社会意识,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国际上化解中国威胁论,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为创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本刊将与会者的演讲编辑发表,希望能引发社会各界对“中国梦”理念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2006年4月2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外交学院联合举办“‘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来自社会各界的与会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中国梦”的内涵、“个人梦”和“国家梦”之间的关系、实现“中国梦”与构建和谐世界关系互动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释。“中国梦”理念的提出,意在国内提倡一种主流、健康和积极进取的社会意识,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国际上化解中国威胁论,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为创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本刊将与会者的演讲编辑发表,希望能引发社会各界对“中国梦”理念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