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当前农村社会阶层的土地价值认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价值认知是农村社会各阶层进行土地流转的心理基础,它直接决定着农村社会各阶层对待土地的态度与行为、土地流转的速度与规模。农村社会阶层对土地价值的认知存在着显著差异:从农村整个阶层体系来看,不同阶层对同一种土地价值的认知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从土地价值的类别来看,农村社会阶层对不同土地价值的认知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社会阶层对土地价值认知的差异是由不同阶层的构成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要区分不同阶层的构成特征,选择不同的土地流转方式。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促进土地流转的有序化。  相似文献   

2.
3.
马冬  杜辉 《长江论坛》2015,(1):53-57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乱象频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越位、错位及缺位行为。本文分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方面指出:土地流转前,政府应做好宣传和土地确权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流转中,应组建中介服务机构、确立土地价格标准、建立土地流转专项资金,并严查涉地腐败;流转后,既要为土地受让方提供必要资金支持及配套设施服务,又要对土地出让方做好再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服务,更要妥善处理维权纠纷。  相似文献   

4.
从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实际经济政治形势来看,有关农村土地方面的改革极为重要。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始终将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农民工拒之门外,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结构转型,也不利于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要改变这种局面,具体说来,就是以农地流转为契机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刘卫柏 《求索》2011,(9):81-83
本文简要阐述了国内外有关影响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的研究,分析了影响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湖南千户农民的个体特征对其土地流转的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农就业能力、非农收入、年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障等因素与农村土地流转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增加流转农户收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怀明 《创造》2003,(4):25-26
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在坚持长期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将自己所承包的土地(包括荒地、果园和鱼塘等)的使用权(又称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限时、有序”的原则让渡给其他人使用,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渐达到农民之间、农工商之间收入水平趋同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农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无疑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夯实流转的基本前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在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7.
到1999年底,全省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基本结束,农民获得了长期且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近年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部分农民将全部或部分土地进行流转,既提高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水平,又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相似文献   

9.
范云芳 《中国发展》2012,12(2):55-59
该文阐述了西安市长安区和高陵县依据当地实际,采取形式多样的土地流转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因观念问题、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市场机制不健全、法规不完善等产生的诸多制约因素。因此,该文提出应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健全法律法规、发展社会服务业、创新流转机制等,加速土地科学合理流转,同时也要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0.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释放的制度效应,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使农地资源进一步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在此背景下,乡村既有的利益格局被搅动,农村剩余人口的生计受到冲击。本文尝试建构土地流转的人口分析范式,从家庭束缚和人力资本两个维度,将农村剩余人口划分为相对剩余人口和绝对剩余人口两种不同类型,阐释他们与土地结合而形成的生计模式,即“范围经济”和“老人农业”,在此基础上,分析资本下乡促成的土地规模流转如何重塑他们的生计。最后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提出如何完善社会保护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格局,以缓解因土地规模流转对农村剩余人口造成的生计压力。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在中国目前法律框架下是不受肯定的,但是出于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民合法利益的保护,流转是十分必要的,且事实上存在的地下流转市场呈失控状态。因此,立法对宅基地流转予以确认,建立良好的流转管理体制,对维护农民的利益是十分必要的。土地权利和利益的合理配置,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人情与利益规则的博弈现象,并且呈现出人情规则下降、利益规则上升的趋势,而“社区记忆”弱化、“契约信任”建立、国家行政干预的规范和中介组织发展是这一变化的基础。随着农户市场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市场化是土地流转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流转是我国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力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本来应该基于农民自由、自愿基础上的土地流转却经常出现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性流转行为,这给农村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建立有效机制来约束土地流转中的地方政府强制行为.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成员的分化成为不争之实。目前,考量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主要基于经济利益分化。虽然分化过程显失公平,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方面却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在阶级阶层关系中,干群关系、新老阶层关系值得关注。因此,需要倚重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形成的合力,着力解决收入分配等问题,破解干群矛盾,促进阶级阶层关系的和谐,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辅相成的现代化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党历来有一个好办法,就是组织起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产生与成长,是与我国所有制形式、产业结构、社会分工、就业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方式息息相关的,应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理角度对把该群体组织起来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而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起来,要找到掌握底数的需求与摸清底数的难度之间、社会结构多元复杂与组织引导方式单一之间、主管部门观念差异与组织引导工作实效之间存在的矛盾,将规范化和社会化、集约化和精准化、主体化和平台化,分别作为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起来的方向、路径和重点,为新时代统战工作提供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由农村土地征收与拆迁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已成为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实际上,农村征地拆迁是政府、村委会和村民之间利益博弈的过程,只有有效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才能够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从本质上讲,农村的征地拆迁冲突是由于政府的行为错位、补偿标准的不统一、农民参与和决策权的丧失以及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政府应对机制、缓解征地拆迁矛盾是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7.
胡婵 《理论月刊》2010,(9):18-20
毛泽东农地思想的主线一直都是坚持农地的国有化,中间经历了短暂的私有化阶段,是出于对当时中国国情的具体考量,在1953年,也就是解放后不到四年的时间,正式开始了农地公有制进程,而毛泽东的农地思想的变化,始终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解决中国农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王明中  杨环 《前沿》2010,(22):70-72
目前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建立在保护农民居住权益,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指导思想基础上.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由农民无偿取得,但却被严格限制其流转.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禁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考察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历史、现状,分析目前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政策规定存在的问题,探讨建立有序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河北省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分析了当前河北省妇女土地权益的特征以及现行政策法律的不足,介绍了其他省的经验,并就村民自治如何做到民意性与合法性的统一、出嫁女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等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