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源流框架"作为西方公共政策过程分析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工具,对我国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解释力如何?通过跨行政区水污染矛盾比较突出、水污染防治合作具代表性的江浙边界为例,选取1993-2005年间较为典型的13次水污染事件,采用"多源流框架"为理论工具对事件的规律性进行归类梳理,分析江浙两省在跨行政区水污染防治合作中的政策过程.主要观点是:"多源流框架"在解释江浙边界跨行政区水污染防治合作的政策演变过程中具有一定适用性:"政策之窗"的打开,是问题、政策、政治三源流共同出现的结果;"政策之窗"未形成,是由于三源流中某一条或两条源流的缺失.同时,该理论在解释我国政策演变过程中,其解释力具有一定局限性:三源流并非彼此独立,各源流的出现存在一定先后顺序.因此,在使用"多源流框架"分析我国政策过程时,必须与政治体制、管理体制等特点相结合,才能更科学地分析我国公共管理过程中的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2.
多源流理论分析模型是用来解释公共政策是如何制定的一种理论,是对政策议程确立过程较为全面的描述。其包括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以这三种信息流为基础展现了政策过程的全景式图。现阶段由于劳务派遣不规范引起的各种现实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因此,劳务派遣用工问题开启了“政策之窗”,使其提上政策议程。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18,(2):88-99
多源流框架是由政治学家金登首次提出,他在借鉴决策理论研究者科恩、马奇和奥尔森提出的组织选择的垃圾桶决策模型基础上,开发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来理解政策过程,探究议程设定、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之间关系。他认为,一旦政策之窗开启,政策企业家促进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实现三流合一,新的公共政策就会被选择,或者新的公共政策取代旧的公共政策,政策变迁得以实现。多源流框架在提出之后,被不同政策领域、层次和地域广泛使用。多源流框架在未来是否能够具有持续性的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该理论通过进行适应性调整,主动与一些成熟的理论进行对话,尽早发展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命题,为共同研究和知识积累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食品免检制度终结分析——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蓁蓁 《行政论坛》2009,16(2):37-40
公共政策终结是指一项公共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对已经实现了其目标而不再需要的政策或无效政策予以终止的行为.运用约翰·金登的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对食品免检制度的终结作政策学意义上的分析,对食品免检制度终结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进行简单梳理,并对政策终结的机会之窗--"三鹿奶粉"事件作深入探讨,从而得出结论:机会之窗和政策终结倡导者是政策得以终结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当代中国的历史实践以及多源流理论的分析,当代中国的改革启动是一个由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及源流耦合而形成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过程。问题源流表现为1978年安徽特大旱灾、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及地方的"外流人口",小岗村"大包干"的体制性突破;政策源流表现为作为政策方案的包产到户从地方政府主动的政策试验逐步进入中央政府政策议程的演进过程;政治源流表现为执政党领导层的人事调整及意识形态的变迁。随着政治源流的变化开启了政策之窗,政策企业家联盟通过政策共识实现了改革启动的政策制定,标志着当代中国的改革从地方到全国的顺利启动。  相似文献   

6.
金登"多源流分析框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国 《理论探讨》2008,(1):125-128
通过对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框架与公共政策阶段分析、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和"垃圾桶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框架将公共政策阶段分析的触角向前伸了一步,拓展了政策阶段分析的研究空间;多源流分析打开了政治系统的"黑箱",提供了政策过程参与者的全景分析图;多源流分析修正了"垃圾桶模型",将其运用到国家政策层面进行分析,提升了其价值.但是,多源流分析框架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分析框架,有些学者针对其中的某些缺陷提出了批评意见;有些学者则对其进行了扩展.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质量是指公共政策的合理程度,具体包括政策是否合情合法、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是否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根据公共政策质量的内涵和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实际,以多源流理论为基础,可逻辑推演出公共政策质量的测量框架与测量指标.公共政策质量的测量指标由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价值三个层面组成.针对公共政策质量测量指标边界模糊、难以定量的问题,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对公共政策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的测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急剧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与此同时,公共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新问题。本文试图从利益变化的角度来解析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探讨当前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央层面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部分发达地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社会民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度比较好,但就全国而言,不少地区地方政府还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扮演着"独角戏"的角色,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0.
丁欣雨 《行政论坛》2009,16(1):33-36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和核心目标.但在现实中,公共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此目标,因为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种衍生物,那就是"租".寻租行为对特殊利益的争夺损害了公共利益,导致了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寻租理论的意义在于倡导避免浪费性寻租的政策,因而我们不仅要知道寻租行为的后果,还要知道寻租行为是怎样影响公共政策偏离的,进而实现遏制寻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公共政策过程的变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形式和新的解释范式,对当下社会科学界产生着深远影响,但目前各种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和理论运用不乏混乱和矛盾,本文视之为以信任的核心、以公民参与网络和互利互惠规范为来源的一种资源;然后表明社会资本与公共政策过程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社会资本的正负效应无不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有效制定和执行与社会资本的储量也息息相关,因此政府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社会资本这个变量,以形成社会资本和公共政策过程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有利于维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对公共政策制定进行价值考量的重要前提是对"政治性公共政策"的界定.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实践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出现价值偏离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权力的滥用;价值平衡功能的缺位;决策体制中的集权;政府能力的有限;政策制定中的价值影响等.因此,对政策制定价值基准进行反思将对我国政策制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民参与网络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运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的生产、维持和积累主要依赖于两大来源:互利互惠的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公民参与网络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运行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即公共政策的有效制定和执行等与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的储量息息相关。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的充分发育是公民切实进入公共政策过程、讨论特定的政策议题、协力执行公共政策的前提。因此,政府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公民参与网络这个变量,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建构促进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以形成公民参与网络和公共政策过程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有利于维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与公共政策理论和实践”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解,推进其实践的具体开展,促进我国公共政策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提升,深入挖掘当代中国政策过程具体实践,完善公共政策过程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发展观对公共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指导作用,由全国公共政策研究会和浙江工商大学联合主办,浙江行政管理学会协办的"'科学发展观与公共政策理论和实践'研讨会"于2008年10月26日,在风景如画的浙江杭州西子湖畔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中的伦理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平  冯驰 《理论探讨》2005,(1):101-102
本文阐明了伦理的基本理论框架,详细分析了伦理因素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影响,从而提出了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了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益集团政策参与的均衡性探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伟忠 《理论探讨》2006,(4):126-128
公共政策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转型期的中国,随着社会分层的加剧和利益格局分化,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不可避免。借鉴他山之石,结合中国实际,准确理解、有效规范、均衡发展、积极推动利益集团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使之更加符合民意,实现公共政策过程之公共利益取向,对于提升公共政策过程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27)
以"限塑令"这样的环保公共政策为例,运用史密斯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的制定、传达、执行及反馈四个环节,对环保公共政策实施效果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结合系统动力学基模理论,刻画了政策环境、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对象和政策本身四个子系统偏差制约环保公共政策实效满意度的增长上限基模。为了促进环保公共政策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产生良性循环,提出了四点建议,以期为环保公共政策良性运行助推基础力、内生成力、推进力、外生成力。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与生俱来的“公共性”和网络舆论本质的“公共性”,使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对重要的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积极踊跃地发表意见,形成了多轮大规模的网络公共舆论.网络公共舆论参与作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种新方式,对于政策制定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弊端与问题.探索在“公共性”视野下如何趋利避弊,使公共政策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民主,更加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平衡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会要发挥公共政策在平衡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一些不和谐现象的政策根源,初步构建"公共政策平衡理论"的框架,并阐述该理论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1)缺陷理论.对有缺陷的公共政策进行分类,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2)更新理论.从政策更新的事实出发,分析了政策更新的原因、内容和原则.(3)循环理论.从揭示公共政策的循环性特征出发,分析政策循环的原因,指出公共政策的循环规律及其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信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莹 《理论探讨》2005,12(5):122-125
90年代以后才为学术界广为重视的"社会资本"问题,主要是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它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资本之一.信任则是社会资本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信任社会资本与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联性,但目前我国信任社会资本还相当缺失,因而制约了我国公共政策过程的良性运行.引入信任理论,倡导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对话与协商、积极的公民参与意识与公共行政精神,可以促进信任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良性互动,由此也将促进我国信任社会资本的充分发育与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