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朱德有"红军之父"之称号.红军初创,他担任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仍担任总司令.按人们想象,总司令的岗位不在第一线,而是在机关办公室,他应在那里运筹帷幄,险情与他无缘,遇险的几率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2.
寻找党中央     
英勇的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由于敌众我寡,最后失败了.红军将士有的壮烈牺牲,有的被俘,余下的少数人向祁连山中分散转移,躲避敌人的追击. 一场激战之后,红9军参谋长李聚奎身边没有一个人了,但他只有一个信念:河西征战虽然失败了,但这是暂时的,红军一定会胜利.党中央在陕北,我要到陕北找党中央.  相似文献   

3.
钟敏  胡晓琼  刘志明 《党建》2021,(1):61-63
2019年5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亲切会见了于都县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他动情地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当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相似文献   

4.
朱德在红军长征中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党和红军的高层领导人中,只有朱德经历了两年长征的全过程.他作为红军总司令,在对红军摆脱"左"倾军事错误、重新确立毛泽东正确领导方面,对克服张国焘分裂主义、维护党和红军团结统一方面,对红军在极其恶劣自然环境里求得生存方面,对长征中军事统战工作方面,以及对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在西北大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张瑞安 《党史文汇》2013,(10):40-43
长征途中惨烈的湘江之战是红军战史上的血色记忆,而一位红军师长的壮烈牺牲又为这片血色记忆更增添了一层悲壮色彩,成为红军长征路上的血色丰碑。他就是我军战功卓著的优秀指挥员——陈树湘。  相似文献   

6.
历时两年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以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为胜利标志的。我们在纪念70年前这个震惊世界的历史性胜利的时候,尤其不能忘记朱德总司令。这不仅由于他在长征领导人中走的路最多、经历的磨难最多,更是由于他如毛泽东所称赞的“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坚定地贯彻党的北上方针,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克服了漫漫征途上的一个个危机和艰险,铺平了通向胜利会师的道路。他的伟大功绩,永远铭刻在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丰碑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叶青松 《党史博览》2006,(10):21-25
一位被“遗弃”的红军排长,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军首任军长,他就是滕海清,一位驰骋疆场的骁将。那么,他是如何由“遗弃”的红军排长成长为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军首任军长的呢?倪志亮慧眼识英才,被“遗弃”的红军排长滕海清明“降”暗“升”1909年3月2日,滕海清出生在安  相似文献   

8.
张秀梅 《党史纵横》2006,(12):46-47
他,11岁亲历长征;50年后,他时刻心系那条地球上的红飘带,用心来重新走过长征路,充盈其间的足迹都凝聚在纸页上,成为一行行深沉而又灵动的诗句;他以一个红军战士的名义,在为后人打捞那沉淀于岁月深处的真实的历史,传承着长征精神。他就是沈阳军区原文化部部长张云晓,一位离休后笔耕不辍,用诗再次亲历长征的老红军战士。有好的土壤,便生出诗的幼芽桌上,是一本新诗集——《诗的红飘带》,油墨飘香。“启开通往记忆的闸门,便看见一条红飘带似的征途。”就是这条红飘带,牵引着一个已经84岁的老人,至今还走在长征的路上……这是他的履历:1933年11岁…  相似文献   

9.
《广东党史》2011,(6):30-30
在瞿家湾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烈士展厅内,有一位烈士让记者印象深刻,他的名字叫段德昌。段德昌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武装的创始人之一。水泊洪湖是他革命军事生涯的起点,"大马刀,红缨枪,我到红军把兵当。革命纪律要遵守,共产党教导记心头……"他创作的这首《红军战士纪律歌》至今仍在传唱。  相似文献   

10.
1935年3月,毛泽东指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进行了一次精彩的"斩首行动",那就是直扑蒋介石坐镇指挥的贵阳。蒋介石"御驾亲征"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进入贵州。蒋介石对此大感意外,因为在探讨红军前进方向时,他的一位高级幕僚曾经提醒说,红军未必直奔湘西,完全有可能进入贵州,应及早对策以防万一。但对这个建议蒋介石不屑一顾,认为红军绝不会走当年石达开的老路,只有到湘西与贺龙会合才是出路。因此他对红军突然转向入黔又气又喜。气的是,他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湘西布下的大口袋算是白费了,还让他在幕僚面前多少有点下不了台;喜的是,红军竟然走上了当年石达开的老路,那就难逃石达开的命运了。  相似文献   

11.
中央苏区的红军优抚工作包括优待、抚恤与安置三项主要内容。优待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的工作包括:调查了解红军家庭情况;保障红军作战给养;红军战士及其家属同样分田,由耕田队与劳动互助社帮助耕种;实行“优待红军工作日”与“共产党礼拜六”;接济红军家属生活,红军本人及家属免纳捐税与房租,享有减价购物及优先购买权利,享受医疗、交通、娱乐、读书与通信优待;发给红军家属光荣牌和优待证,建立与红军家属的联系制度。抚恤红军伤员、烈士及其家属的工作包括成立抚恤机构,规定伤残、死亡、家属等抚恤范围。红军的社会安置包括休养安置、退役安置、退休安置。中央苏区红军优抚工作的实施,为红军将士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为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争的进行,军民鱼水关系的建立,以及人民军队的自身建设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社会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时间来到了1934年。这一年,红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漫漫征途;长征路上,恶劣难行的道路、接连不断的战斗、疲惫不堪的身躯、低落不振的士气等都在挑战红军指战员的意志力。更加难以忍受的是,不断遭遇的挫折让红军将士困惑不已,对中央领导层的军事指挥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相似文献   

13.
木逸林 《共产党人》2005,(14):48-49
石磊,1922年出生在四川南江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母亲早逝,贫穷的父亲把他寄养给开药铺的姑母,帮助姑母家打点一点杂事。1932年年末,红军四方面军路过四川,住在姑母家里,石磊第一次接触到了红军,听说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刚满10岁的石磊就决定跟随红军走,去为贫苦的大众开辟新的世界。他偷偷地离开姑母家,跟随红军一起出发,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金一南 《学习导报》2011,(16):40-41
蒋介石一生中不知制订过多少个消灭共产党武装力量的计划,湘江追堵计划也许是其中最为完备的一个。他以薛岳、吴奇伟在红军北侧并行追击,阻遏红军北上;又以李韫珩、李云杰加周浑元在后追赶,逼使红军强渡湘江,然后让红军与关闭湘江的湘军、  相似文献   

15.
田径 《世纪桥》2013,(7):69-71
黎平会议,党和红军确立了以遵义为中心,在川黔边界开辟根据地,创建新苏区的战略方针。红军进驻遵义后,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积极着手筹建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红军之友社”的青年们在这一重大政治任务中,焕发出火一般的热情,成为红军有力的助手。关于红军在遵义期间红军之友社的活动,目前学术界的探讨还不多,本文试叙之。  相似文献   

16.
1934年10月,贵州镇远教堂的英国传教士勃沙特与妻子罗达在回镇远途中与肖克率领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红军长征经过的湘、鄂、川、黔边,早在19世纪末就有外国教会涉足其间.因基督教义被认为与共产主义信念相悖,麻痹人民的精神,红军在转战中对所经之处的外国教会采取了坚决取缔的措施.因此,勃沙特夫妇自然遭到扣押,并由此经历了不平凡的长征历程.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这个俘虏对红军有了愈来愈深刻的认识,红军的作为,使他非常感动,他最终抛弃了抱怨和偏见,积极为红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相似文献   

17.
1933年7月1日,中革军委命令以红3军团(暂缺第6师)和红19师组成红军东方军,彭德怀任司令员,滕代远任政委,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率军入闽,并进军永安,留下红军标语"打倒屠杀工农国民……"署有"红军东进军9师27团2营2连(宣)"的落款,红军东进军这一部队番号,是否就是红军东方军?本文经考证,认为红军东进军就是红军东方军。  相似文献   

18.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万里长征,不仅以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而向世界宣告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重要力量,而且培养、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着红军的足迹奋勇向前。翻开红军长征史料,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特点: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常是一边行军一边频繁地开会,在湘江战役之后尤其明显。70年后的今天再去回顾这一系列会议,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发生的一次又一次伟大转折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9.
陈家付 《党史纵横》2001,(10):10-12
遵义会议到会理会议这段时间,在红军统帅毛泽东与红一军团长林彪和红三军团长彭德怀之间有过一段纠葛.林彪的一个电报,曾导致毛泽东被罢官;他的一封要求毛泽东下台的信又导致毛泽东对彭德怀产生误会,使彭蒙受24年的不白之冤.这是红军长征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插曲.  相似文献   

20.
广昌是中央苏区北大门,中央革命根据地全红县之一。在距广昌县城南面驿前镇70华里处的高山松林中,静静地躺着一位红军烈士,他就是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同剿”中英勇牺牲的红军高级将领、原红三军团红五师政治委员陈阿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