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狗说     
爱狗说黎可笔者过去写过一篇文章叫“爱猫说”,颇为猫们之受宠赞叹过一番。如今,眼见爱狗者日盛,其痴迷劲儿及花钱之大方远为爱猎者所望尘莫及、于是,就有了写“爱狗说”之愿望。清晨起来,狗们随着主人在大街上散步:有被绳子牵着溜达的,有跟着主子前后撒欢的;但均...  相似文献   

2.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  相似文献   

3.
记得有位哲人曾说,一个人若欲生活得有头有面、有声有色,在众多人心目中拥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三力”:一是人格力量,二是智慧力量,三是感情力量。仔细品味,此话还真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对一个为官者,此“三力”似乎更为重要。先说人格力量。“人格”者,道德品质也。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道德规范,具体到为官者,首先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官德。一个官是否有此官德,众百姓是最权威的试金石。两千余年前的孔老夫子在《论语》里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话意思是,一个官在为政中若将官德放在首位,即使…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学生撰写思想政治小论文的水平,克服写作上的常见“病”,笔者认为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新。“新”有三层意思、一是立意要新。就是说文章要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议论富有时代气息的课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二是见解要新。文章论述的角度要新,不落俗套,不照搬他人说法,防止“老生常谈”式的做法,力求以自己的独到见解给人以新启示。三是取材要新。文章所用材料要从新近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中选取,特别是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热门话题,或:能引发人们思考、但又不易被人们关注的给人以…  相似文献   

5.
漫画与幽默     
案发以后经理:“警察同志,我们公司的出纳员逃走了!”警察:“保险柜检查了没有?”经理:“已经彻底检查了,他不在里面”切蛋糕一位先生到一家店里买蛋糕店主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最后对他说:“先生,您要不要将蛋糕切开/“谢谢”“那么,您是要切六块呢,还是切成十二块,“六块好了,我怕自己吃不完十二块_”随机应变编辑:“先生,你的这篇文章写得太松散了_”作者:“我同意按散文发”编辑:“但写得太杂乱了”作者:“那就按杂文发。巴_”编辑:“作品显得太幼稚作者:“那就按童话发,我不介意。”编辑:“说实在的,没有一…  相似文献   

6.
前些日子,我在微博上发了张午餐照,其中有碗枸杞水,有人就问:“枸杞吃多了不会上火吗?”我于是发了篇文章详细讲解了枸杞的各项营养特点,最后告诉她:“很多人都说枸杞上火,这还是得因人而异,对于健康人来说,每天坚持吃20g左右的枸杞是不会有危害的”。  相似文献   

7.
劝妻     
劝妻○李伟民警校毕业没多久,局里把我分在城区的一个派出所工作。报到那天,王所长指着一位黑塔似的大个子说:“以后你就跟着他,遇事多学习,将来肯定有出息。”黑大个姓薛名松,是刑侦一组的组长,听人说他文章写得不错,办案更绝,那些鸡鸣狗盗的小蟊贼是不敢在他眼...  相似文献   

8.
蔡京的警示     
有朋友在网络上给我推荐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宋朝宰相蔡京贪赃枉法,陷害忠良,失势后被充军发配,仍难解天下百姓心头之恨,“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发配路上,虽然蔡京不缺银子,却没有人卖给蔡京“一粒粮、一滴油、一根菜,更甭说,一块烙饼、一个馒头、一个包子了”。文章说,当年没有人发通知,下命令,但所有的中国人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齐心,让他活生生地饿死。  相似文献   

9.
刘铭恒 《现代领导》2006,(10):46-46
著名文人黄永玉讲过一则笑话:有学生递假条给校长,上写“生姑父之岳父令返家,因生之岳父有女出阁。请准假若干。”校长发火,责备该生假条写得累赘,要求他“简言”!该生改答:“爷爷叫我回去讨老婆。”校长斥之:“胡扯到这样地步!”该生感到委屈.哭诉说:“无转折跌宕.不似做文章办公文样子……”  相似文献   

10.
说“我”     
“我”是自称之词,关于“我”的文章不易作。讨巧一点的写法是多作“自我批评”,或许能有一点可读性。作为文者有时候为了阐述某一命题,往往是“一根筋”,“认死理”,只知道一门心思地“我行我素”。故而,此文就极有可能走上“自我爆炸”之路。  有位朋友告诫笔者:“待人接物中应该尽量少用我字”。此事平日不太留心,一经朋友提醒,便立即能回忆出某些人张口倾泻而出的用词:“我认为……”“我明确告诉大家……”“我早就说过……”“我打过招呼了……”底气很足,十分硬朗;听来确实不够谦虚,有倨傲之态。这位朋友还说,中华民…  相似文献   

11.
谁都说岁月“磨”人”,然而五十多岁磨而不磷者,必有金钢之性:  相似文献   

12.
读过好多“四十抒怀”的文章。一些是慨叹生命常有短促之虞。 40岁是很短,但若说 40年则显得很长,譬如红白玫瑰战争打了 40年,人们认为不可思议。罗素说,作为一个物种的人类的寿命实在太长了,因此世上许多事情是为了应付七八十年的寿限,譬如游戏与研究哲学。古人也传达过类似的意思:不为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假如人类的寿限设定为 30年,吾等言行必如武侠小说写的那样,开门见山、立分胜负,决无延宕与徘徊,世界也因此减少许多无趣的事情,开会啦、钓鱼啦、评职称啦之类。因此长有长的毛病。另一些“抒怀”的文字,则对 40岁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政》编辑部:我们镇订了10多份《中国民政》,每一期来了我都要翻翻,有吸引人的文章,有与工作关系紧密的文章,我都要认真阅读。我感到,贵刊离我们很近,因为它是我们基层民政工作者自己的刊物。我爱看“取经送经”、“社会写真”、“人生风景线”等专栏中的文章,因为它写的是我们身边的人、身边发生的事,有一种亲切感,有些文章有实用价值,对指导工作有益。我尤其喜欢“助理员之窗”和“鼓与呼”两个专栏,前者“解渴”,既道出我们的心情,又谈出许多好的工作心得,想一想,人家怎样做的,我该怎样做;后者“解烦”,作者了…  相似文献   

14.
以前,听人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以为这话是香港以外的人对香港不满而发的牢骚,未予深究。后来听一位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以后回国来念研究生的同学也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很奇怪,香港人自己也这么说。后来向很多香港人请教对“香港是文化的沙漠”之说持何看法,居然认同的人多。推敲这话,我总觉有问题。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岂不是说香港没有文化?香港号称东亚的“明珠”一颗,六百万人在一千平方公里的地盘上升起一条经济腾飞的“小龙”,这样一个生机勃勃、鲜鲜活活的香港,怎么会没文化呢?实际上,香港不仅有文化,而…  相似文献   

15.
刘玄德的“说情观”□张玉辉人是有感情的,因此为人“说情”之事古今难免.但人更是有理性的,所谓“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因此,什么“情”该舍命去“说”,什么“情”即便受千金之托亦不该去“说”,都得仔细掂量.刘备是颇懂得“说情”这个法则的.三国演义写刘关张三...  相似文献   

16.
日前偶然读到胡适的一则轶事,说他晚年与老友梅贻琦诀别时,看到梅的家属唱歌祈祷,勃然大怒,大声说:“这是愚蠢!”论者认为,“这与他少年时代铸塑成的无神论思想是前后一贯的,颠沛造次,不肯须臾忘却,老而弥坚,确实难能可贵。”这使我想起鲁迅对死的态度,他在去世前四十五天写过一篇以《死》为题的文章,明言“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自称是对于死的“随便党”,而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始终把死看成“自然的法则”,所谓“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和胡适两人后来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甚至颇为对立,但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这两位大师在漫长的岁月中,却始终坚持他们早年所倡导的科学精神,至死靡他。  相似文献   

17.
盛夏 《现代领导》2011,(12):38-39
写下这个题目.它的难度比我预想的要难得多。于光远说:“我写‘周扬与我’的目的.与其说我想写周扬。不如说我想写胡乔木。周扬被整得那么狠,我实在是气得不行,感到不平。”有人说“胡乔木是白衣秀士”,也有人说“周扬是被气死的。”被谁气死的,指的就是胡乔木。有文章对周扬同志的对立面胡乔木同志颇有非议……周扬与胡乔木在对待解放思想的理解与态度上确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这里摘抄的几则新闻,其实都是丑闻。丑闻是新闻的“另类”,同样有“述评”一番的价值。有一句名言就是这样说的:“充分发挥反面教员的作用。”还有一句古言也是这样说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报载一:济南有个位居“县处级”的张某(为“尊者”讳,故隐其名),多年嫖娼,每有心得,便诉诸笔墨。几年下来,竟写了36本荒淫日记,甚至连与“三陪女”床上如何淫乱的细节都写得绘声绘色。据本人表白,这样写是为了“老了以后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挺有意思”。无名氏评曰:人无耻到这个份上,恐怕已经是“刀枪不入”了。问题是,这个…  相似文献   

19.
1+1〉2     
《干部人事月报》2009,(22):77-77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智慧,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纳粹在奥斯维辛毒死五万多人,这父子二人却活了下来,真不知是出于侥幸,还是因为他们“一加一大于二”的信念。  相似文献   

20.
“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河南”。这是两岸专家、学者通过考证后得出的结论。厦门大学著名教授黄典诚认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说:“广东称客籍者,大抵本自河南”。台湾师大陈大络教授和厦门大学杨国债、陈友平教授说:“中原人是闽台人血缘之根”、“闽台与中原古代语言相通”、“闽台文化虽有自己的特色,但与中原文化本质上相同”。欧谭生先生在文章中说:台闽豫“一千年前是一家”。这里有四个统计数字,尤其能说明上述问题:1930年台湾统计的资料,当时总人口为3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