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暗杀以色列总理拉宾的犹太青年凶手阿米尔供认,他之所以下此毒手是为了“制止把以色列领土拱手让给阿拉伯人”,是为了“阻挡和平进程”.很明显,象当年埃及总统萨达特一样,拉宾是推进中东和平的又一位牺牲者.在长期同以色列敌对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中,确有一些人对拉宾之死幸灾乐祸,甚至认为是“罪有应得”,这反映了阿以之间积怨之深.拉宾确曾是个强硬派,他曾率领军队侵占大片阿拉伯领土,是以色列人心目中的战争英雄.但是他的伟大和受人尊敬之处在于,他在其生命途程的后期选择了同阿拉伯和解之路,并且利用他独一无二的权威试图把部分被占领土逐步归还给阿拉伯人,寻求以色列在中东的和平和发展.他不是死于战争而是死于和平集会,他不是死于敌对阵营而是死于犹太人之手,他是为和平而死.  相似文献   

2.
9月12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抵达沙特吉达开始了为期8天的访问沙特、埃及、叙利亚、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自治地区中东之行.这也是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首次出访叙利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区.舆论认为,村山此行具有双重目的:一为加强同沙特等中东产油国的经贸合作,巩固石油供给线,确保本国能源安全;二为介入中东和平进程,加深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加快跻身政治大同行列.  相似文献   

3.
东京专电 日本首相海部俊树从9月28日至10月9日对美国、埃及、约旦、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阿曼进行了访问。海部这次出访重点是中东五国,是日本首相12年来对这个地区的首次出访,也是海湾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七个工业化国家中第一位高级领导人对中东五国的访问。海部此次出访立足中东,面向全球,透露出日本外交随着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动以及自身经济实力的迅猛增强,将采取“不仅出钱,而且出人员、物资和智慧”的新方针。这是日本外交政策一个新的重要动向。  相似文献   

4.
克林顿政府上台之际,正是令人捉摸不定的中东政治气候再次阴云密布之时。以色列于去年底驱逐了415名巴勒斯坦人,致使中东和平进程陷于停顿,原定于2月份在华盛顿召开第九轮阿以双边和谈的计划告吹。如何重新启动停滞不前的中东和平车轮,这是克林顿政府在中东所面临的第一个严峻的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开始了他上台后的第一次中东之行,同时也是他的第一次对外访问。克里斯托弗从2月18日至25日先后访问了埃及、约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黎巴嫩和以色列。按他的话说,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情况”,表明美国准备为中东和平“尽力而为”,同时也为了“估价各方是否也准备尽力而为”。但各有  相似文献   

5.
许梅 《瞭望》1991,(26)
7月2日至14日,李鹏总理将先后访问埃及、约旦、伊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科威特。这是海湾战争之后中国高级领导人首次出访中东,必将对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和加强中国与中东国家和人民的友好合作关  相似文献   

6.
约旦国王侯赛因和以色列总理拉宾7月25日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主持下,在白宫签署《华盛顿宣言》,郑重宣告一劳永逸地结束两国之间长达46年的战争状态,并保证加强经济合作,作为关系完全正常化的第一步.侯赛因同拉宾历史性会晤,不仅掀开了两国关系史的新篇章,也是中东和平进程一个新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耶路撒冷专电美国总统克林顿1月人主白宫后不久,以色列就透出风来,说拉宾总理打算访美。3月11日拉宾动身去华盛顿。本打算访问10天,但于18日却决定提前返回。急急要去,匆匆又回,这到底为什么? 拉宾此次美国之行主要目的有三: 一、克林顿正式走马上任前,曾称新政权将优先考虑国内问题,这使一向视美为靠山的以色列政府颇  相似文献   

8.
伦敦专电 在中东地区外交上相对平静的九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了埃及和约旦。这是她首次出访中东,也是英国首相自二次大战期间丘吉尔访埃以来第一次正式访问埃及和首次访问约旦。 今年二月,约旦国王侯赛因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达成了约巴协议,提出了公正和平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作为中国现代史的一位著名人物,虽然20年代起他就步上了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但他以国家首脑身份正式出国访问,则是始于1942年,尽管此后他也有几次赴海外的经历,但他自从1949年困居台湾岛,同时也终止了他的出访活动。出访印度:联英国、印度抑制日本 1942年2月,蒋介石访问了印度。这是他第一次以国家首脑的身份正式出访。当时,印度的向英国争取解放、独立的国民大会(全印国民党)派,发动了对英的不合作运动。前一年底发动太平洋战争、欲与德国法西斯“全师中东”的日本乃乘机宣称:把英、美赶出亚洲、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等口号,对印度人民施展怀柔  相似文献   

10.
姚云 《瞭望》1985,(45)
巴西和亚专电赵紫阳总理首次出访南美大陆,作四国之行。十月二十八日到十一月五日,他完成了对“南美门户”哥伦比亚和拉丁美洲第一大国巴西的访问,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成功。访问的成功表现在多方面: ——赵总理同哥伦比亚、巴西的领导人就国际和地区形势以及双边关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11.
开罗专电埃及总统穆巴拉克3月7日结束对美国的访问前往巴黎作短暂停留后回到开罗。穆巴拉克在离开华盛顿前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他和美国总统克林顿都坚信,中断了3个多月的阿以中东和谈可望4月20日在华盛顿如期举行。穆巴拉克访美前曾访问了德国和英国。这次欧美之行是在中东和平进程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自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以来,阿以和  相似文献   

12.
耶路撒冷专电 以色列正面临四年一度的大选。四年前的1992年,拉宾领导的工党,高举“以土地换和平”的旗帜,向奉行“三不”政策(不承认巴解组织、不同意建立巴勒斯坦国、不同阿拉法特会晤)的利库德集团沙米尔政府发出挑战,赢得了大选的胜利。近四年来,拉宾—佩雷斯政府同巴解组织签署了奥斯陆和平协议,同约日缔结了和平条约,中东和平进程出现重大突破,阿以冲突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嬗变。  相似文献   

13.
东京专电 日本首相村山富市于8月下旬先后访问了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4个亚洲国家.这是他在执政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进行的第三次出访.1个多月前,这位三党联合政府的首相访问了韩国.这一系列出访表明,村山比他的任何一位前任都重视日本与亚洲邻国发展关系,特别是在即将迎来二战结束50周年之际,使日本与亚洲各国建立起真正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村山首相访问四国的目的,在于同这四个国家“建立起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关系”,“以综合安全保障的想法为基础,以经济援助为轴心,密切同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的关系,建立与‘东南亚新时代’相适应的伙伴关系”,从而争取实现“日  相似文献   

14.
莫斯科专电 美国总统克林顿7月6日对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进行了约7小时访问,在那里同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的总统进行了会谈。7日,克林顿访问了波兰。这是克林顿对上述4国的首次访问。据报道,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讨论敦促俄罗斯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尽快撤军、俄罗斯军队撤走后如何在波罗的海三国建立安全体系问题,以及如何使上述四国尽早成为北约正式成员国的问题,以加强它们与美欧的关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就决定从波罗的海三国撤军,驻立陶宛的俄军已于1993年8月31日前撤完;根据今年4月达成的协议,俄罗斯军队将在今年8月31日撤出拉脱维亚,但俄同爱沙尼亚的裁军谈判的障碍尚未消除,主要分歧是:俄方对爱沙尼亚境内讲俄语的居民受  相似文献   

15.
中东和平进程多磨难,长期是只听车轮响,难见车前行。但最近的事态发展表明,这一进程出现了喜人的新势头。 这种新势头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中东地区发生三件事:6月份以色列大选,以拉宾为首的工党获胜,作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姿态;面对以色列“新的外交攻势”,阿拉伯各方重新审视并协调自己的立场;美国国务卿贝克从7月19日至24日访问中东6国,努力将阿以双方重新拉到谈判桌上来。 中东和平进程近年出现过好势头,但一一夭折。这主要归咎于以色列当时执政的以沙米尔为首的利库德集团。这个集团奉行顽固僵硬的政策,拒不归还以色列在1967年战争中侵占的阿拉伯领土,拒不停止在  相似文献   

16.
美台关系近一个月动作连连,中美关系出现恶化征兆。在此背景下,赖斯访华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确实不可低估。 美国白宫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于7月8日和9日访问北京,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内阁级官员访问。不寻常之处有四:一是赖斯本人的身份;二是中美关系当前出现恶化迹象:三是美国大选即将进入实战阶段:四是访问的重头戏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台湾问题。 赖斯作为布什政府在国家安全事务上的“大内总管”,极少单独出访。同国务卿、国防部长不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不存在礼节性访问、定期访  相似文献   

17.
正当中东和平进程陷于僵局、以色列同某些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又趋紧张的时候,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突然从七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访问了摩洛哥,就中东地区的形势和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途径等同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进行了“探索性”会谈,讨论了佩雷斯提出的为举行阿以谈判停止中东暴力活动一年的新建议。这是以色列在职总理首次公开访问一个与之尚未结束战争状态的阿拉伯国家,而哈桑二世国王则是在埃及已故总统萨达特之后第一位同以色列领导人进行直接会晤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是阿拉伯一以色列关系史上又一起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8.
法美磨擦年     
回首即将过去的1996年,人们在风云多变、色彩纷呈的国际舞台上发现法国同美国之间的磨擦与纠纷此起彼伏、不断加剧。这一趋势构成了今年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显著特点。 中东是法美两国今年角逐的第一个战场。年初,法国总统希拉克出访黎巴嫩和埃及,显示了法国“重返中东”的决心。不久,爆发了以黎冲突,法国抢先于美国采取行动,德沙雷特外长在中东几个有关国家之间进行了连续半个月的穿梭斡旋,在以黎双方最终达成停火协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国同美国一起作为调停者参加了停火监督委员会。这次协调行动提高了法国在中东事务中的地位,美国自海湾战争以来在这个地区的垄断地位受到了挑战。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上台执政后,阿以和谈陷入僵局,中东和平进程遇到了挫折,  相似文献   

19.
丁文 《瞭望》1988,(13)
开罗专电 为了促进中东和平进程,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自今年1月9日至2月6日两次共走访了17个国家,并以书信和电话的方式同一些国家领导人频繁联系,协调立场。因此,外交和新闻界把埃及说成是促进中东和平进程和支持美国和平计划最积极的阿拉伯国家。 1月上、中旬,穆巴拉克访问了8个海湾和阿拉伯国家,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中东形势交换意见,  相似文献   

20.
从4月26日开始,俄罗斯总统普京先后访问了埃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是四十多年来苏联和俄罗斯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中东地区。分析人士指出,普京此行表面是要与埃、以、巴领导人讨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但实际上其真正目的在于为俄罗斯重新找回苏联时代在中东的巨大影响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