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张爱玲的创作中,女性形象具有极大的悲剧色彩。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巨大反差使得这些女性内心十分痛苦,悲剧无以复加。在创作中,张爱玲对女性传统意识中的盲从与自贱进行了深刻反省,也揭开了“母亲”神圣纯洁的面纱。  相似文献   

2.
赵红 《理论导刊》2006,(1):92-94
现代文学发展中女性意识的建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917~1928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女性意识主要表现为“人”的意识的觉醒,对“爱情”与“母爱”的呼唤;1929~1949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在前一阶段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基础上更进一步,表现出对男女平等和“女性”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个体的探求,女性意识渐渐清晰。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10)
随着清史专家的考证,陈圆圆最后归隐地在贵州省岑巩县马家寨,当地流传许多关于"陈圆圆"的口传叙事,对这些口传叙事的挖掘,让陈圆圆形象浮出历史尘埃,其形象与书面文学书写的形象差异性很大,具有很强的女性意识与主体意识。本文在女性人类学视野下,对书面文学与口头叙事中陈圆圆的形象进行梳理,展示陈圆圆形象经历了由"物化"到"人化"最后走向"神化"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丁玲和简·奥斯丁是中国和英国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们虽然身处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突破了各自国度已往从男性视角叙写女性生活、命运的传统,从女性视角用女性独特笔法塑造了一系列反叛传统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尽管都以勇敢反抗男权社会为其主要性格特点,但在反叛的强度和方式等方面却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实质上是两位女作家本身女性意识差异的投影,其深层原因在于作家所处的社会及家庭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陈俐  李家富 《学理论》2013,(17):213-214
曹禺在创作初期塑造了诸如蘩漪、陈白露等散发着现代气息、充满生命激情的叛逆女性形象,但自《北京人》中温柔善良、美丽贤惠的愫芳开始,曹禺笔下的女性又开始回归传统和古典。两类极端的女性形象承载了作者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和与之不可分割的审美艺术标准,彰显了作者创作"蜕变"的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6.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往往被物化、被表现为男性视觉欲望的客体、被表现为私人领域主角,或者被定为弱者等等,这些女性形象是社会刻板印象的反映,也折射出业界和受众社会性别意识的普遍缺失。探讨这种现象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对策,有助于树立平等的性别意识,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更加有利于两性平衡发展的广告环境。  相似文献   

7.
付佳琪 《学理论》2014,(3):144-145
辛亥革命时期先进女性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转变,女性突破了维新时期女性角色的定位,有了质的变化,从而迈入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并为五四时期女性角色的进一步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应看到,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社会转型的长期性决定了女性角色现代化的长期性,女性新的角色定位并不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8.
姚敏  刘玉 《学理论》2013,(29):228-230
清代为黑龙江移民史上的重要时期,在探讨黑龙江移民或流寓人口等问题时,广大流寓女性却被冷落一隅。从人物、婚姻、礼教观念、生活等方面对清代黑龙江流寓女性试做考察,得出清末民初,在民主解放的浪潮影响下,一些知识女性开始谋求社会角色的自我转变,女性意识开始觉醒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王丽丽 《学理论》2009,(30):223-224
文章从《聊斋志异》中“自然美”女性形象切入,充分挖掘出这些女子身上的美德、才智、能力,并肯定了其应有的社会价值。通过她们对真实人生、真实情感,对自由、自主精神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作者蒲松龄思考的深度所在,以及他独特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0.
刘晓红 《学理论》2010,(1):163-164
《四世同堂》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示了老舍的爱憎态度。他热情歌颂了一些具有母性特质的女性形象,批判否定的是那些毫无母性情怀的女性。本文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白晓晴 《学理论》2010,(20):189-190
自古至今,女性形象在各类艺术作品中都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女性在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特质都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这些形象艺术的剖析中,女性形象成为一个标志,给各个时代的艺术作品特点都有所归纳和诠释。在西方历吏的设计作品中,以女性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依旧屡见不鲜,在这些流传千古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2)
作为生活在海外的女性作家,严歌苓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海外华人女性作家的共性特点,与生活实际格外贴切,所构造出来的女性形象也性格鲜明。因此,这样一种生活处境成为研究严歌苓小说的重要切入点。以严歌苓小说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更深层次地分析出女性主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吴自强 《学理论》2012,(15):53-54
女性对自己的炒作体现了女性话语权的增强和主体意识的苏醒,但是受传统文化规训和商业利益的影响,女性的炒作异化为男权对女性身体的消费。商家、网民、炒作者、网络媒介的社会性别意识缺失和各种利益需要促进了炒作事件的发生,炒作女性是价值观的扭曲,体现了网络空间的失范,炒作成风会造成网络环境低俗化的倾向,并对性别平等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女性作为人口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她们的生理素质、心理健康状况、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抚养教育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下一代.面我国农村女性人教众多,园此要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必须着重提高农村女性的素质.加强农村女性教育工作,增强政府工作的性别意识,提高农村女性的教育主体意识是加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雷琳爽 《学理论》2012,(7):43-44
女性政治参与,是指女性群体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活动。女性政治参与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政治参与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制约女性政治参与的因素,从我国女性参政的现状着手,分析封建政治意识对女性政治参与的影响。包括三方面:女性文化素质,女性经济地位以及女性参政意识。  相似文献   

16.
黄巍 《学理论》2013,(23):240-241
"穆桂英"是戏曲和小说中的人物,是中国民众熟悉的一位勇冠三军的女英雄。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意识中,能成为"穆桂英"式的女性人物可以说是寥寥可数。而"穆桂英"形象在中国民间大量产生,并成为一个时代尊崇的女性形象则是在"大跃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客观环境要求女性必须像男性一样参加社会劳动,在媒体报刊和实际生活中,"穆桂英"女性形象逐渐增多,并成为歌颂女性勤劳勇敢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7.
《白鹿原》作为20世纪后期的一部厚重作品,塑造了众多的悲剧女性形象。白嘉轩周围的女人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体现了一种伦理悲剧。如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的小蛾,从肉体到灵魂都是悲剧的典范;白灵投身革命,却被肃反政策所杀害,无疑是政治悲剧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1)
近几年,女性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国内对于女性地位的研究,已经由以前的争取男女平等发展到关注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研究回族知识女性的成长经历,体现她们价值观的形成和社会角色的定位。回族知识女性要想全面发展,需要她们自身继续加强主体意识、自觉意识、发展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姜志红 《学理论》2013,(14):389-390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女性公民进入大学课堂,她们即将成为未来社会实践的主体。随之而来女性的素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大学阶段正是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及时、科学地进行女性教育,开设女性课程,有利于女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增加自信,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以短篇小说而闻名,她的许多作品都描写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女性对新生活的渴望,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主要从生态主义的角度来探讨肖邦小说韵写作技巧、写作主题和审美效果,从而分析肖邦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