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宪政秩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者认为 ,宪政是政治秩序的法律化 ,它以政治权力在宪法范围内有序运行为标准。政治权力运行的有序状态是以宪法的正当性为前提 ,以制度正义为基础 ,以宪法调控功能的发挥为保障 ,是三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对法院所扮演的角色的充分认同是实现宪政秩序和法治的基本条件,而对于司法权的的认识将影响到对法院的预期和定位。只有在对法院的角色进行全面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在这个意义上,司法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宪政三个层面理解的论证,说明宪政就其实质乃是一种关于权力和权利秩序的制度安排,自由平等等价值的实现皆有赖于这种秩序的现实运行。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的互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组织成为具有结构性协调功能的重要的国际行为主体,国际组织是由主权国家建立的,它的权力是主权国家赋予的,主权国家是国际组织的实际推动者,国际组织既对国家权力产生限制和制约,又是国家利益延伸和权力共享的机制和平台。分析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之间互动关系,对于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席卷了整个世界,也带来了“法律全球化”问题的出现。“法律全球化”给主权国家带来了诸多变化,本文试图就“法律全球化”和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中力图阻挠或扭曲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NIEO)历史潮流的各种学说层出不穷,诸如"新自由主义经济秩序"论、"WTO宪政秩序"论、"经济民族主义扰乱全球化秩序"论等等。这类学说虽然激发了一些新的有益思考,却确实造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混乱。建立NIEO乃是1950年代以来全球弱势群体数十亿人口争取国际经济平权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当代中国人应当全面、完整、准确地加深理解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将中国在建立NIEO历史进程中的战略坐标和基本角色,定位为旗帜鲜明、言行一致的积极推动者。中国理应进一步发扬传统的具有独特内涵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通过BRICSM类型的"南南联合"群体,成为建立NIEO的积极推手和中流砥柱之一。总之,中国人务必保持清醒,谨防落入上述各种"时髦"理论的陷阱。  相似文献   

7.
8.
宪法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转换研究范式。宪政理论研究范式大致经历了两种范式转换:近现代古典自由主义模式和当代新宪政主义模式。特定的语境和历史场境赋予了西方宪政概念及其理论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与特定的理论定位和功能。宪政理论要想成为中国宪法学的理论,必须完成其概念和理论范式的转换。宪法秩序概念及理论涵盖了宪法运作现象的不同形态和不同层面,是对整个宪法运作现象和事实的全局性理论把握和综观性理性反映。它能够克服西方宪政理论的不足,体现中国宪法学对这种不足的回应,是宪政理论和概念范式转换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9.
“有限的宪法典与宽容的宪政制度”所隐含的核心观念是宪法学的研究应该更关注制度的建构,只有宽容的制度才能为宪法典的发展提供必需的空间,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宪法的精神和原则。本文以全球化所带来的权力关系和权利类型的变化,以及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的世界性发展和当今中国权利保障的宪法外的发展为例,说明了宽容的宪政制度的重要性。宽容的宪政制度从抽象的文化视角上看,是指这一制度能够客观地看待、反映和容纳文化进化过程中文化冲突的普遍性,能够提供一种公共的政治空间,每一个个体不管文化观点如何,都能够在这一制度框架中寻求保护自己权利的方式。从具体的制度运行的机制的视角上看,则应该包括平等的利益表达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有效的权利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0.
周其明 《法学》2007,(3):55-60
宪政是按宪法运作的政治和政治体制,是颁布宪法的必然目标和实践归属。我国一些学者却明确提出了“不能把‘宪政’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概念”的主张,这种“宪政否定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新中国对宪政建设的贡献,也削弱我国公民本来就很淡薄的宪法意识,应予纠正。宪政是一个比民主、法治和人权抽象程度更高的概念,可以涵括我国现行政治理念,客观地对待现代政治文明,确立宪政的目标,加强宪法实施,把宪法规定的东西切实落实下去,是一种积极、稳妥、务实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再议宪政     
18世纪晚期以来,民主一直是人类政治生活的主题,民主化进程成了社会进步的主要评判标准,然而,实现了民主并不能保证没有了政治迫害,现实的民主远没有实现人类赋予它的使命。民主不能使任何个人的利益都得到切实的实现和保障。为了切实的保障个体的权利和利益,人类在反对一切特权民主的同时不得不对民主本身(民主本身也是一种特权,多数人的特权)加以限制,这就是宪政。那么宪政的真正涵义是什么?宪政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它与宪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宪政与民主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将就这几个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法治、德治与宪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与德治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两种治国方式 ,两者的理性统一构成了宪政。离开了德治 ,法治就失去了道德基础 ,并成为不可实现的空想 ;离开了法治 ,德治也将流于空谈 ,并最终走向专制与人治。宪政是法治的最高形式 ,同时也为整个法律体系提供了必要的道德根基。作为法治与德治的理性统一 ,宪政是任何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积极宪政与当代中国宪政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的自由主义宪政观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消极宪政,其实质是要打造一个有限政府,保护个人不受政府任意干预。这种消极宪政虽然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但同时又抑制了国家权力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因此,由消极宪政向积极宪政的转型,成为20世纪以来宪政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积极宪政所关注的,是在保证对国家权力有效规范和制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国家权力的能动作用,促进人权保障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正义。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积极宪政。如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发掘现有政治体制中的制度优势,在依法规范公共权力运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权力的积极能动作用,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宪政模式与路径选择上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武鹏 《法制与社会》2010,(8):165-165
近些年来,民主与宪政的基本关系再一次成为学者与专家探讨的对象,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学说流派,本文作者在从根源上探讨民主与宪政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见解。  相似文献   

15.
张清 《河北法学》2007,25(1):152-154
<欧盟宪法条约>在2005年遭遇挫折,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许民主的因素不可忽视,当然这还涉及到人们刘欧盟性质、特征以及宪法条约文本的理解.欧盟立宪应当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包括民众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通过谈判达成共识,这样产生的宪法才是一部欧洲人民的宪法,而非仅仅是一部欧洲国家间的宪法,也唯有如此才可能构建新的宪政秩序.而宪政法理学为我们研究欧盟立宪问题提供了概念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6.
宪政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和理念,资本主义可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在社会主义时期,要利用市场经济,也必须利用宪政主义。在东方社会,宪政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性要素,社会主义可以称为宪政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宪政词辨     
许崇德 《法学杂志》2008,29(2):25-27
宪政是依照宪法实行的民主政治,有资产阶级宪政和无产阶级宪政的根本区别,应作严肃的阶级分析,不宜笼统地看待而摈弃宪政一词。社会主义宪政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三语可以并存,在不同场合各尽其用。无需因为"宪政"一词曾被主张自由化者利用而刻意避讳,何况同自由化势力斗争亦不是用抛弃某个名词提法即可制胜的。希望"宪政"一词能像民主、人权、自由、平等诸词一样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意义上的宪政,应是以宪法存在(即立宪)为前提,以宪法的不断完善(即修宪)和宪法在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真正实现(即行宪)为基本标志和基本内容的政治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宪政,是伴随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开始的,至今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宪政之路。1982年宪法颁布和实施至今,是我国宪政建设的最好时期。今后我们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宪政运动伴随着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富强的斗争而展开。百年中国的宪政之路的曲折历程,证明中国宪政制度的发展步履艰难,回顾百年来中国宪政道路,可以帮助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中国宪政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宪政是民主前提下的一种治国理念,它要运用到治理国家上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宪政制度是一个体系,它不仅是法律制度,而且还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建设法治国家、宪政国家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宪政制度的建设不仅要解决法律制度的问题,还应当考虑人文因素、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